程俏碧
汽車金融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催化劑,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和產梢量的持續增長,汽車金融的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市場競爭逐步趨熱,市場主體逐步豐富,同時也暴露出多方面問題。本文從汽車金融的基本概念入手,從全球和我國兩個維度剖析了汽車金融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及發展模式,并結合自身從業經驗提出了我國汽車金融的發展對策,認為汽車金融必將成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汽車金融歷程現狀對策
一、汽車金融的基本概念
(一)汽車金融的基本定義
汽車金融是貫穿于汽車的研發、生產、流通、購買、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系統,利用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實現資金籌集、信貸運用、抵押貼現、證券發行和交易及相關的保險、投資等資金融通活動。汽車金融是汽車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汽車業與金融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必然產物。
(二)汽車金融的重要作用
在微觀層面,汽車金融可以為汽車制造商、汽車經銷商及廣大購車者提供以融資為主的專業化綜合服務,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互利共贏。在產業層面,汽車金融可以推動汽車產業的規模擴張和結構升級,美國和日本正是由此奠定了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在宏觀層面,汽車金融可以平衡供需矛盾、發揮乘數效應、促進社會就業,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并改善運行效率,通過推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來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增長。
二、我國汽車金融的發展概述
(一)我國汽車金融的發展歷程
我國汽車金融受限于經濟體制和金融管制等因素,起步較晚且與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不完全同步,總體上經歷了起步、發展、調整、復蘇等完整周期。
1.起步階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1995年,上汽集團推出的汽車貸款成為我國汽車金融業務的起點。隨后,一汽集團、長安汽車、天津汽車等紛紛成立了汽車金融機構。然而,宏觀經濟調整和房地產項目貸款的沖擊,導致該試驗工程開展不久就被央行暫停。
2.發展階段(2000年至2003年):二十一世紀初,大量刺激性經濟政策推動我國汽車銷量高速增長,汽車消費信貸隨之出現井噴式發展。
3.調整階段(2004年至2007年):我國征信體系不健全,銀行風險控制能力弱,汽車消費信貸的風險開始顯現,呆壞賬迅速擴大,保險公司相繼退出。
4.復蘇階段(2008年至今):全球經濟危機爆發迫使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以刺激需求、提高銷量、保護自主品牌車企、促進節能環保。
(二)我國汽車金融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和產銷量的持續增長,汽車金融的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市場主體逐步豐富,市場競爭逐步趨熱,市場領域也在逐步拓展和細化。
市場規模:((2012中國汽車金融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汽車消費金融產品余額達3300億元,然而其市場滲透率僅為10%。根據央行統計,2012年汽車金融市場規模達到3920億元,年增長速度超過30%。綜合最新統計數據及專家預測,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超過2100萬臺,總銷售額超過2.5萬億元,按照市場滲透率15%計算,汽車消費信貸的市場規模在3750億元左右。隨著汽車銷量及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提高,發展空間非常巨大。
四、我國汽車金融的發展對策
(一)完善法律法規監管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在我國現有汽車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基礎上,結合產業發展需求逐步完善并貫徹實施,重點是在加強風險控制的前提下,解除束縛汽車金融行業發展的不合理限制,特別是要拓寬汽車金融公司的融資渠道和業務范圍。
(二)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要加快建設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實現信用資源共享,減少系統性風險。同時,要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懲戒機制、擔保機制和保險機制,強化信用意識和道德約束,為汽車金融行業提供良好的信用環境。
(三)開展金融機構合作
在分業經營體制下,銀行、保險、汽車金融公司要建立廣泛深入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平臺,共同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汽車金融綜合服務。
(四)強化服務創新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汽車金融機構必須從同質化競爭走向綜合服務和創新發展,從消費信貸拓展到覆蓋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的綜合服務,應用金融工程技術以推進產品創新,利用網絡及移動互聯技術推行服務現代化。
五、我國汽車金融的未來展望
歐美發達國家的汽車金融公司經歷了百年發展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組織體系,雖然我國汽車金融公司剛剛起步且遇到上述困難,但是其發展是符合市場規律的長期趨勢。隨著法律法規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產業政策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開,加之購車人口年輕化及消費能力、消費傾向、消費方式等方面的有利變化,我國汽車金融公司的市場規模將更加龐大,參與主體將更加廣泛,產融結合將更加緊密,市場競爭將更加激勵,產品類型將更加豐富,經營管理將更加高效。我國汽車金融公司必將成為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存在著不足。即使不足得到改善,筆者也不建議將社會融資規模作為中介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為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由于最終目標只是原則性的,各國通常在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之間設定中介目標,通過對中介目標的變動來分析了解當前和未來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從其他各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演進過程不難發現中介目標的選擇是隨著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側重改變而發生變化的。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的中介目標經歷了價格型—數量型—多元化的演進過程。目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環境、特征和金融發展狀況都發生了極大變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理應以數量型為主,逐步向價格型轉變。但在中介目標的選擇方面,可以更多得參考別國的政策制定經驗及反饋案例,運用已有的價格型中介目標,不必走中國特色。完成轉型的關鍵在于構建完整的利率體系、完善利率傳導機制、進一步發揮利率作為價格型手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而非將社會融資規模作為中介目標。
參考文獻:
[1]馮澤京.我國金融公司發展探索——以汽車金融公司實踐為例[J].財經界(學術版),2013(20).
[2]陳立輝,邢世凱,杜秀菊.我國汽車金融服務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1(05).
[3]胡玲娜.淺論汽車金融的發展[J].中國市場,2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