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強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這一統領全局的變革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延伸,有利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美麗中國的藍圖。本文對中國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為一些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幫助,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這項黨的重大治國理念。
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在過度追求經濟發展水平的時候,各種生態環境問題頻發,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項關系到人民生活和子孫后代長遠發展的問題急需得到妥善解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生態指標將會發展重要導向作用,因此必須要堅持綠色發展,堅定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綠色GDP
綠色發展在我國“五大發展理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核心就是要推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實現低碳、循環、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既是世界發展的主流思潮和基本趨勢,也是中國自身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的需要,尤其是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回首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歷程,GDP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在當今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有些政府官員還是存在著“唯GDP至上”的落后思想觀念,只關注數字,不注重經濟發展質量,總是更加關注那些高耗能、污染重卻見效快的資源密集型產業,或是房地產業。當前我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GDP從以前的8%左右轉變為6%的新要求,在“三去一降一補”的重大經濟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就必須深刻反思GDP主義存在的弊端,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的綠色化。
綠色GDP,就是要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將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生態破壞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從GDP總值中予以扣除。顯然,這樣一種研究將有助于GDP考核的優化與合理化,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真實狀況。我國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經濟道路,在產業結構上更加側重那些具有科技含量的高附加值產業,要堅持耗能低、污染少的的生產方式,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要以高科技和人才的綠色經濟為新的增長極,更加注重綠色GDP,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穩步發展。
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環保和發展之間的關系
中國經過30年的努力,終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此對應的是,我國大城市只有不到1%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空氣質量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的10個城市里,中國就占據了7席。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的地區,人們深深地進入了“霾傷”,不少網友紛紛調侃道“瞎的太突然了”、“XX大樓又被發射了”、“拍個自拍都自帶虛化效果”。生態環境污染也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當前世界各國都已經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關注這項關系到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大事。
面對工業文明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生態文明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就是要把自然環境提升為與人類發展平等的位置上,摒棄以人類為中心的發展觀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發展理念上的重大進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是新型經濟發展理念,包括著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多方面的內容,生態環境資源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應該讓生態資源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堅持環保與發展并舉,致力于發展社會公平,提升人民群眾的福祉。
三、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資源、環境壓力使得低成本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遵循比較優勢理論,走低成本、低價格的路線,低成本模式把資源、環境、勞動力的成本壓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并沒有反映這些生產要素的稀缺程度和真實社會成本,致使資源、環境不堪重負。低成本模式雖然在我國改革開放初級階段具有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其先天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因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一方面,我國要注重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轉變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努力降低碳排放,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對各種廢物進行循環再利用,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各項技術的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鼓勵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不斷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我們要更加鼓勵科技創新,發揮出新技術降成本、增價值的重要作用,讓經濟發展最大程度上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堅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動搖,讓創新能力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
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注重政策監管保障
要下大決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環境質量,保障和改善環境民生。比如加強環境監管,提高政府環境監管體系的有效性;加強環境執法,加重處罰違規排放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要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加大空氣、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和生態修復投入,推動規劃環評落地,以規劃環評為引領,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控制污染、改善環境質量領域的投入就是有效投資,而且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服務,也是改進供給質量、提高供給效率的重要內容。
五、結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亡則文明亡。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問題,已經經濟新常態的現實背景,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要深入參悟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雖然當前我國特色綠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可能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和問題,但只有社會各階層都能共同努力,勁往一處使,就一定會不斷的完善和進步,進而在其引導下,不斷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爭取早日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到了那一天,將會青山綠水常在,藍天白云永駐,人民幸福安康!
參考文獻:
[1]喬清舉.“綠色”是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方向[J].湖南社會科學,2016(2):7-9.
[2]車巍.丹麥綠色發展經驗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J].黨政視野,2015(12):39-41.
[3]張梅.綠色發展:全球態勢與中國的出路[J].國際問題研究,2013(5):93-102.
[4]王玲玲,張艷國.“綠色發展”內涵探微[J].社會主義研究,2015(5):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