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柳伶
本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來闡述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風險,包括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發展中存在的經營風險、針對每種風險找到最適合避免其風險發生的方法以及在風險發生后如何降低其損失大小的建議等,盡量使國家政府這一惠農利農以及促進保險公司經營發展的政策得到有效的實施,為我國農業生產以及保險公司的發展做出貢獻。
政策性農業保險信用風險
一、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發展現狀
(一)經營發展快速
2004年,中國保監會正式批準四個省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包括湖南、四川、內蒙古和新疆,2007年時吉林、江蘇等省市也開始逐漸試行;截止到目前2015年為止,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地域更進一步擴大到了浙江、廣東、海南、湖北、遼寧、西藏等省市。承保險種也由試點初四川、內蒙等地的大豆、棉花、小麥和玉米四個險種慢慢擴大到目前遼寧、海南、西藏等地的花生、水場養殖、水稻、馬鈴薯、青稞、天然橡膠、奶牛、藏羚羊等多個險種。
為了有效減輕生產農戶的生產負擔,充分提高農戶參保的積極性,中央、省、市、縣(區)各級財政部門對參保農戶給予的保費補貼逐年增加,到現在為止,總計比例已高達60%-80%。其中包括:40%的中央財政補貼,25%的省財政補貼,15%的市(縣、區)財政補貼,剩下的20%左右由投保農戶自行承擔。充分的政府財政補貼提高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也使生產農戶更愿意投保,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穩定發展提供了進一步的保證。
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水平與世界各國比較來看,是位居前列的,僅次于美國,保費每年的平均增長速度也是很高的,都會達到20%以上,只有2010年的增長速度低于20%,國際地位逐步提高。相對而言,由我國各級財政部門參與扶植的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原保險費收入增長也是較為快速的,2004年時的保費收入只有3.95億元,而到2014年時就已經增加到了244.89億元,僅僅10年的時間就增長了近62倍。
(二)保險主體形式多樣
2003年以前,只有中國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兩家財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數量有限,此時我國還未推出政策性農業保險。2004年以后,國家在一些省市開始先后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數量快速增加,同時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也隨之增多,截止到現在已超過20多家,包括大地財險、太平洋財險、永安財險等,經營主體越來越多。
政策性農業保險不同于一般保險的主要就是在保險補償環節有政府財政參與其中。投保農戶在遭遇災害發生損失時,因為其參保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所以不僅承保的保險公司會給與相應賠償,政府財政也會根據投保農戶的具體受災情況給與補償,這是對災害發生后的補償。除此之外,在投保環節,政府財政也會針對不同的保險品種,給投保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生產農戶相應的保費補貼,讓生產農戶盡量實現低保費,高賠付,真正讓農戶得到實惠。
二、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面臨的經營風險
(一)信用風險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法律體系上還缺少針對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從1995年10月1日起就開始執行,當時該部法律并沒有提到如何規范農業保險,2009年10月1日這部法律經過了改版,改版后主要還是規范一些商業性保險,如何規范農業保險的相關法律法規仍未提出,只是提到,“國家支持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目前,我國各省市開展農業保險的主要依據就是不同時期黨中央、各級政府發布的決定或文件,但這些決定或文件表述的方式和方法均存在差異,具體實行過程中也缺乏相關的推進政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保險的正常經營發展。
(二)道德風險
在各類經濟活動中,每個經濟參與主體都會因為時間及空間上的不同對信息的掌握存在差異,掌握信息的程度是不對稱的,處于有利地位的一方,一般都是能第一時間取得信息、充分掌握信息的,而相對處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往往獲取信息渠道較少,不能充分掌握信息。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中主要包括三個主體,即:保險人(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保險人(農戶或農戶聯合體)和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之間掌握的信息總是存在著差異。政策性農險的承保對象主要以投保農戶生產的農作物為主,如小麥、棉花、油料作物等,這些對象在災害發生時無法像其它承保對象如:財產險、人身險等可具體量化損失,在保險中,統計損失的一般方法是按照每家農戶種植面積等的大小來計算賠付,由于參保的農戶大多為一直以種地為生的普通農民,對保險知識了解較少,有時只要農戶認為該地域應該賠付,就會向保險公司要求賠償,甚至會出現騙賠等情況,而保險公司對損失大小的考量是極其困難的,農戶提供的信息也許并不是真實確切的信息,保險公司對這些信息并不能具體核實,因此保險主體間這種信息不對稱,也就極大誘發了政策性農險經營中參保農戶的道德風險。
三、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風險的規避途徑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在農業生產中農業保險的地位不容小視,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業保險的一部分,也要有相應的法律來保障自身的權益。政策性農業保險中涉及到了投保農戶、政府財政、保險公司、相關監管部門、再保險公司、國家農業部門等多方的復雜利益關系,這和調整一般的民事經濟活動所需要的法律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應根據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具體特點,制定適合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法律法規、條例。
我國目前法律體系中還不存在《農業保險法》這樣專門針對農業保險的法律,為了保證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全國人大完全可以制定一套。該法律可將保險合同;保險的經營目標、范圍、原則;組織體系、形式;政府財政具體補貼措施等通過法律的形式具體表述完整,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以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又好又快發展。除此之外,國務院還可以制定《農業保險暫行條例》,讓保險體系相關法律關系能更好的明確、調整,盡快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邁向法制化道路。
參考文獻:
[1]安凡所.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演進與制度安排[J].南方農村,2013(7):31-35.
[2]蘭曉紅,李坤英.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3(8):26-28.
[3]周江勇.政策性農業保險面臨的幾個問題[N].中國保險報,2014(5):1-2.
[4]孫丹,李菲菲.淺析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J].經濟論叢,201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