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2012年2月18日,對很多人而言,也許只是日歷本上薄薄一頁紙。可那一天,卻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里,那份不可忘卻的神圣而又光榮的使命感。正是那一天,在嘉興市秀洲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我當選為嘉興市第七屆人大代表,成為秀洲區有史以來第一位殘疾人市級人大代表。
建言獻策、監督調研,五年的履職時光轉瞬即逝。2017年2月18日,我再次當選嘉興市第八屆人大代表。一時間,幾十年來與命運不屈抗爭的點點滴滴涌上心頭,令我百感交集。
崢嶸歲月,不忘初心
1961年初夏,我出生在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富園村一戶貧困家庭,我勤奮學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1977年,高中畢業的我進入村委會工作,7年后當選村委會主任。不久后,又被調入鎮政府、公安局工作,算是吃上了“皇糧”,家人都很高興,自己也開始憧憬起今后穩定安逸的生活。
可正當我以為幸福人生拉開序幕時,正值壯年的我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痛折磨一度讓我生活無法自理,四處尋醫問藥,也沒能完全治愈,最終落下了下肢活動障礙。人生頓時跌入谷底,身體和心理承受的雙重痛苦幾乎把我打倒。
穩定的工作沒了,還欠下了一身債。自己真就這么倒下了嗎?妻子體弱,兒子還小,以后的生活怎么辦?一連串的問題重重敲打著我的心。從小要強的我怎能屈服于命運的嘲弄?我掙扎著從痛苦中爬起,謝絕了政府的救濟。我告訴自己,我雖然殘疾,但并不是一點也不能動,靠別人救濟不是長久之計,給不了家庭更好的生活,萬事還得靠自己。
后來,我接過小飯館,開過飼料店,辦過紡織制線廠,搞過種植、養殖,忙碌的生活讓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病情漸漸穩定,外債慢慢還清,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2005年,一個契機讓我開始研究綠殼蛋技術,并成功打開了市場。
2008年,我牽頭成立了秀洲區富園專業養殖合作社,并與秀洲區殘聯聯合成立了“自強扶貧基地”,致力于為貧困殘疾人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帶領更多殘疾人家庭脫離了貧困的陰影。
然而,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我了解很多殘疾人兄弟姐妹的心聲,也有很多造福殘疾人事業的想法,但卻苦于缺少一個可以發揮作用的平臺。
建言獻策,不辱使命
“人大代表”的身份為我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從當選“人大代表”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為殘疾人謀福祉,做殘疾人事業的守望者,這既是榮譽又是使命,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據區殘聯統計,秀洲區現有各類持證殘疾人8715人,其中農村殘疾人7423人,占85.17%,而全區家庭經濟相對困難的1053名殘疾人中90%以上來自農村。嘉興市現有殘疾人89078人,其中農村殘疾人68104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的有6800人。殘疾人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和痛苦,貧困殘疾人更是雪上加霜,只有發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才能讓更多的貧困殘疾人家庭看到希望。
在嘉興市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我提出了《取消市殘聯對秀洲區保障金的提取部分,加大對秀洲區殘聯事業的資金投入》的建議。該建議得到了市財政局、市殘聯的高度重視,不到半年時間,市財政下撥資金225萬元,用于建設秀洲區精神康療中心,并于2014年7月在油車港鎮落成啟用。至今,康療中心已收治精神病患者450多人次,常住患者70多人,門診患者6000多人次。
在嘉興市七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我提出了《關于建立嘉興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的建議》,這也引起了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專門召集市級相關部門協調研究,并將康復中心建設列入2016年民生實事工程,總投資約1.24億元,建成后將開展殘疾人成人康復、特殊兒童教育康復和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等服務,預計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
今年剛剛閉幕的嘉興市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我又提出了《關于建立特殊殘疾人信息補貼制度的建議》和《加快殘疾人奔小康和農村殘疾人增收的建議》,得到了市政府領導的高度肯定,目前已交由相關部門研究處理。
除此以外,我還提出了《關于加大市財政對殘疾人小康工程建設資金投入的建議》《關于正式掛牌嘉興市腦癱兒童康復中心的建議》《關于規范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的建議》《關于普及政府門戶網站無障礙設施的建議》等造福殘疾人事業的建議。目前,市政府門戶網站無障礙建設已投入使用。
發聲有回應、有落實、有成效,為殘疾人兄弟姐妹們奔走代言的過程變得明朗而富有激情,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也愈發感受到了“人大代表”這四個字的分量。
響應政策,改革先行
2014年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生豬退養”的號角吹響,然而,這些政策的落實卻遭遇了很多阻力。
身邊有一些貧困殘疾人家庭靠飼養生豬貼補家用,他們對退養生豬之后的生活憂心忡忡。但生豬養殖造成的污染問題,又是黨委和政府急需解決的重點難題。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其作用不僅體現在建言獻策上,還需要在關鍵時刻,體現“人大代表”的擔當,身先士卒,協助政府職能部門排憂,幫助困難群眾解難。
當時,我主動帶頭拆除了自家簡易鴨棚1300多平方米,并通過一周多時間的走訪、調研,向新塍鎮黨委提交了《新塍鎮農民生豬退養產業轉型的可行性調研報告》,推動鎮政府出臺《新塍鎮困難殘疾家庭生豬退養轉型扶貧方案》。
政府的支持,為農村產業轉型發展增添了動力,也為貧困殘疾人家庭生豬退養解決了后顧之憂。2015年,我帶領“自強殘疾人扶貧基地”與鎮殘聯一起,完成了18戶困難殘疾人家庭的生豬退養轉型。一年來,為每戶轉型家庭增收了5000元左右,真正做到了退養不減收。
殘疾人事業是我關注的重點,但“人大代表”的身份還督促我把目光投向更寬廣的領域,而不囿于殘疾人事業一隅。我提出的《關于加大對新塍鎮古鎮保護開發的建議》,積極推動新塍鎮古鎮保護開發工作。如今,“走新塍綠道,吃新塍美食”成為了很多嘉興市民的休閑首選。此外,《關于規范農村公益性墓地用地指標的建議》《關于加快實施湖嘉申航道二期工程的建議》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落實。
五年多的履職經歷,讓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人大代表”絕不是一個標簽、一個名號,它可以是一種聲音、一種力量,它激勵我爭當表率、勇作先鋒,它需要付出熱忱、付諸實踐。在實踐一名人大代表光榮使命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希望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殘疾人事業乃至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在“人大代表”履職的舞臺上,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廖敏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