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
2016年12月14日,由重慶市委黨校、四川省委黨校、成都市委黨校主辦,重慶市社科聯協辦的2016年川渝蓉黨校系統“中新(重慶)示范項目對接成渝經濟區協同發展”理論研討會在重慶市委黨校召開。研討會共收到120余篇論文,經過專家評審,共評出入選論文63篇。來自川渝蓉兩地三方黨校系統和社科界的專家學者、論文入選作者以及重慶市委黨校、四川省委黨校、成都市委黨校有關處室負責人近100人參加研討會,并圍繞中新示范項目管理體制、對接“兩帶一路”戰略和中新項目的路徑選擇、成渝城市群建設、川渝產業發展合作和公共服務互助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一、中新(重慶)示范項目對接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重大意義
重慶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謝金峰指出,成渝經濟區處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節點,具有良好的互聯互通基礎。中新示范項目對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一是共享“一帶一路”戰略的歷史機遇;二是更好利用國際國內的資源和市場;三是分享政策創新帶來的巨大紅利。四川省委黨校副校長裴澤慶教授認為,中新項目是對中央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蘊含推動成渝經濟區乃至整個西部地區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推動中新項目與成渝經濟區深度融合。
二、成渝經濟區如何對接中新(重慶)項目的實施
重慶市社科聯副主席潘勇提出,成渝經濟區對接中新項目的實施,應注意把握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要把投資擺在首位,充分發揮投資的杠桿撬動作用;二是要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作為支柱,發揮重慶傳統制造產業的優勢;三是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學習新加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四是要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提供優質的政府公共服務。
重慶市委黨校決策咨詢中心助理研究員伏虎采用價值網絡分析法,按照價值網絡節點、轉移趨向、重慶基礎等維度,對新加坡航運服務業的18子類別進行了梳理,提出重慶航運服務業與新加坡的對接策略應重點發展航運金融服務業、航運信息服務業、船舶檢驗類服務業、航運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四大產業。
成都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部副主任郭祎副教授則從社會治理角度分析了中新(重慶)項目為成渝兩地帶來的重要機遇,指出成渝經濟區應在區域化聯動、多元化互動、精細化治理和法治化保障等方面,為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成渝地區的區縣如何立足自身優勢,主動融入、積極對接中新(重慶)項目的實施,是學者們關注的重要焦點。重慶市長壽區委黨校校務委員陳國富副教授從長壽區的實際出發,建議長壽應緊緊抓住重慶自貿區及“兩帶一路”戰略整體推進所帶來的發展機遇,調整發展思路,使產業發展更加符合區位、交通、資源環境等實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建成“三地一中心”。重慶市九龍坡區委黨校基礎理論教研部主任秦澤念提出,重慶的區縣應該在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四個方面對接項目的實施。具體地說,在金融服務方面,要“復制”前兩個中新項目的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為區縣企業使用新加坡較低利率的人民幣資金開辟新通道,幫助區縣企業享受新加坡“直接上市框架”優惠政策;在航空產業方面,要爭取開放第五航權,擴大區縣產品出口、對外貿易合作;在交通物流方面,要暢通各區縣之間鐵、空、水、公復式聯運物流渠道,完善區縣之間尤其是通往重慶自由貿易區的互聯互通的現代交通網絡,創優區縣國際多式聯運條件;在信息通信方面,要推進寬帶和通信網絡升級,配合“I-chongqing”工程,搭建區縣公共區域免費WiFi網絡,完善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設。四川省巴中市委黨校教務科副科長劉洪斌講師分析了巴中作為成渝西三大城市的幾何中心,在地理、資源、人文等方面的優勢,提出巴中要積極融入成渝經濟區,創造條件爭取中新(重慶)示范項目的輻射帶動,以新的發展理念對接成渝經濟區,扎實建設“五彩巴中”。
三、中新項目與成渝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趙金鎖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了中新(重慶)示范項目現行體制,認為中新項目在機構設置及其職責分工設計上都借鑒或沿襲了蘇州、天津體制,但重慶項目的戰略性目標、互聯互通性、合作領域都不同于蘇州、天津項目,并據此提出了中新重慶項目制度創新的設想:一是創新項目合作體制和推進機制;二是分階段設置管理體制;三是借鑒跨國公司全球連鎖經營管理體制的經驗;四是充分發揮科研人員在項目體制機制創新中的智庫作用。
四川省委黨校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孫超英教授指出,成渝經濟區目前的發展仍存在協調合作機制不健全、高端發展平臺競爭大于合作、產業分工協作不明確、資源自由流動不通暢等突出問題,提出了構建區域共同市場規則、加強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協調主次城市產業布局、建立收益和合作補償機制等對策性建議。
四、川渝合作及成渝經濟區協同發展的路徑
重慶市涪陵區委黨校行管與法學教研室主任李外禾認為,構建川渝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政府合作機制面臨地域壁壘、行政界線、利益分割等挑戰。應對這些挑戰,要以建設“西部中心”為突破口,構建川渝政府高層決策研究機制;推進川渝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川渝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協調處;推進解決中間“塌陷”現象,完善川渝走廊城市的政府合作機制;以打破川渝利益固化藩籬為切入點,探索建立川渝財稅分享機制。
眉山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明清建議,用成都都市圈優化四川經濟空間格局,四川應將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布局在核心區,戰略新興產業布局在核心區邊緣,現代制造業布局在第二、三圈層上,大力發展旅游業,高水平建設城市,帶動四川經濟的發展與重慶經濟的融合。
成都市邛崍市委黨校助理講師張秋容在發言中指出,成渝兩地制造業結構相似、各據優勢,且互補性強,但產業集群低,競爭加劇,要著力構建政府合作機制、制造業企業間合作機制、制造業產學研合作機制等“三大機制”,協同發展、抱團取暖。
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黨校講師胡小渝用灰色關聯模型分析了成渝經濟區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并得出如下結論:第三產業與成渝經濟區GDP之間的關系是最為緊密的,對區域經濟增長起到的作用最為顯著,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的影響比較弱。
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成渝城市群建設
四川省遂寧市委黨校調研員石平分析了川渝自貿試驗區設立對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發展的影響,并就自貿時代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的發展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轉變思路找準定位,實現差異化錯位發展;二是用好自貿區政策擴大覆蓋影響;三是合力推進南亞大通道建設;四是整合園區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成都市委黨校社會建設教研部副主任陳藻副教授分析了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成都模式”的特點,并提出了成渝經濟區推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點思路:一是農業經營主體的素質提升應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要素;二是實現農村新型社區治理經驗的品牌化和標準化,提煉成熟的治理模式加以推廣;三是推進鄉村旅游與“人”的就地就近城鎮化協調發展。
四川省攀枝花市委黨校教研室主任羅蓮教授以攀枝花市為例,分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機遇和嚴峻挑戰,提出資源型城市應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制度創新、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統一。
成都市成華區委黨校信息科科長干慶文以北湖熊貓國際旅游休閑區為例,分析了北湖景區已經明顯不適應統籌城鄉發展戰略需要的具體原因,并基于生態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基礎上,將北湖熊貓國際旅游休閑區視為大旅游產品,提出了一個更為統籌、具象化和實操性的發展方式——引入“濕地公園”理念。
此外,學者們還圍繞自貿區背景下跨境電商發展、成渝經濟區科技型企業培育、川渝地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降低成渝地區交通物流成本等話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科研處
責任編輯: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