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成
大足區屬四川盆地丘陵地區,位于重慶市西郊,地處渝西經濟走廊。年均氣溫17.2度,無霜期323天,平均降雨量1004毫米,年度平均日照1279小時,有耕地109萬畝,農作物宜種性廣,農業生產條件良好。大足區是渝西現代農業的重要板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區、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區縣等。近年來,重慶市大足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全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目標,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發展新難題,厚植發展新優勢,全區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新突破。
一、堅持以特色為靈魂,厚植發展優勢
大足地勢整體呈“六丘三山一分壩”特點,東南部為低山,中部為淺丘帶壩,西部為深丘,資源分布不均,區域特色不同。大足把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為全區八大功能板塊之一來重點推進,構建起“一區二園十基地”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助推各區域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堅持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特色為靈魂、生態為根本、效益為目的,加大統籌力度,分園區、分片區、分鎮街理順發展思路及發展重點,以“一區二園十基地”優化區域布局,有效助推優勢產業帶聚集發展。編制出臺《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大足區農業發展指南》等,明確優質糧油、特色蔬菜、伏淡季水果、畜禽、芳香等發展主導產業。建立涉農重大項目庫及專家庫,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化、高效化、特色化、生態化、誠信化”要求,確定涉農重大項目發展目標任務,有效杜絕盲目發展等現象產生。
二是堅持示范帶動。突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載體,充分發揮“十基地”載體作用,“一區二園十基地”初具規模,僅“一區二園”內9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就占到農業總產值的50%。“一區”,即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區,以龍崗、棠香等鎮街為核心,重點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服務型農業等,目前已布局雅美佳濕地公園、國家3A級旅游景區荷花山莊等,成功申報5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個示范片、全市50條鄉村旅游精品干線之一的“龍水湖旅游度假區沿線”、25條鄉村旅游精品支線的“雅美佳濕地”和“荷花山莊”一線。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鄉村旅游人數達300萬人次。“二園”,即東部現代農業科技園,以萬古、雍溪等鎮為核心,發展優質糧油生產、伏淡季水果等,建成尚然農業、大合蔬菜、古龍茶葉等一大批以發展特色生態種養殖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稻魚同田”“魚菜共生”新型種養型、“畜——沼——菜(果)”復合生態型等模式得到有力推廣;西部特色農業展示園,以三驅、鐵山等鎮為核心,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中藥材、農產品加工等,翰鋒農業、四季香海、大唐豐域等一大批綜合實力強、發展前景好的農業企業落戶,優質糧油、綠色果蔬、芳香產業、休閑養生等產業鏈逐漸形成,其土地最高畝產可達15萬元。“十基地”,即建設萬畝生態漁業基地,萬畝優質糧油基地,萬畝地膜雙季花生基地,萬畝枇杷基地,萬畝筍竹基地,萬畝葡萄、萬只黑山羊基地,萬畝果桑基地,萬畝水生蔬菜基地,萬畝荷蓮花卉基地和萬畝大棚蔬菜基地,且各具特色、各展其長。
三是堅持品牌建設。強化品牌意識,給予品牌創建資金獎勵,成功通過“三品一標”認證52個,全市種糧狀元郵橋米業旗下“郵橋香米”獲第九屆“中國優質稻米金獎”,進入《2015年度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目錄》。大足黑山羊是繼榮昌豬后的全市第二個地理商標,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依托“互聯網+”擴大品牌產品銷售市場,“寶頂牌”冬菜尖成功進駐“中國調味商城”電商行業,大米、冬菜、粉絲、雜柑等進入電商平臺及區內外各大超市,甚至出口到東南亞地區,有效提高了銷售量及產值。參與重慶晚報和淘寶合作開發的淘寶網絡直播,由區領導推介“大足四寶”,2個小時直播收獲84.85萬個贊,觀看人氣達2.6萬人,搶購“大足四寶”3000余件、12.6萬元。
二、堅持以科技為支撐,夯實發展基礎
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而基礎的提檔升級,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和項目整合。
一是加強基礎建設。始終將改善農業基礎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后勁。針對丘陵地區地形地貌特征,近年來有效整合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整治等項目,建成高標準農田23萬畝,整治農田8萬多畝,試點實施農機深松耕地4500畝。探索實施小田改大田、小土變大土等“宜機化”土地整治6萬畝,突破了丘陵地形農機化生產瓶頸,有效解決農機化“最后一公里”問題,被列為全市打造新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項目區,順利承辦全市的農綜開發重點項目區建設會。
二是壯大設施農業。大棚等設施農業是顯著提高抵御自然風險能力的不二法寶。近年來,大足通過爭取、整合各類項目資金,依托重慶興農擔保等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建成設施農業1.7萬畝,其中鋼架大棚、溫控智能大棚等達6000多畝,無土栽培從無到有。同時,顯著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如大棚蔬菜畝均產值均達到2萬元以上等。
三是強化農機化服務。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程度,是解決勞動力不足的關鍵點,更是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助推器。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原則,推廣適合丘陵地形生產的農機具,實施全程社會化服務,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全區農機總動力達61萬千瓦,農機化率達52%,在全市率先引進機械化育秧生產線、烘干機、油菜直播機、小麥播種機、挖藕機等新型農機等,受益農民超過95%。
三、堅持以產業為抓手,提升發展效益
立足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經營,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
一是鞏固糧油基礎性地位。牢固樹立無糧不穩的憂患意識,著眼藏糧于地,深入開展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稻油輪種等;突出藏糧于技,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種植方式及新品種,建成40萬畝優質糧油基地,總產量穩定在45萬噸,保障有效供給。深化糧油增產增收潛能,依托郵橋米業、雙福油脂、雙橋正大飼料、健佳科技公司等深加工企業,促進種加銷一體化,顯著提高糧油產品效益。
二是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堅持調結構、擴規模、上檔次,連片規劃建設,實施果蔬鋼架大棚、水肥一體化、品種品質升級改造等,運用科學化、信息化、工業模式管理,全力打造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建成10萬畝枇杷、3萬畝葡萄、5萬畝蓮藕、3萬畝冬菜等基地,獲評“全國枇杷標準化示范區”、“重慶市早熟優質葡萄示范基地”等。深挖地理商標大足黑山羊擴量提純,建成30萬只黑山羊基地,建立6個地方標準,其品牌價值上升到1.83億元。同時,大力推廣魚菜共生、稻魚同田等生態漁業養殖模式。
三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將鄉村旅游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切入點,通過以基地建設、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特色旅游產品等為內容的鄉村旅游發展,推進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體系建設,實現現代農業引領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提升現代農業。結合大足石刻、龍水湖度假區、玉龍山風景區等獨有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風光,綜合開發田園風景、生產要素、農家生活等,打造市級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建成近600個家庭農場、農家樂及四季香海、雅美佳等賞花識香基地,形成大足冬菜、玉龍山食品、荷花荷葉茶等農產品品牌,確保游客有耍、有看、有吃,還有帶。
四、堅持以改革為動力,釋放發展活力
創新是引領農業農村發展的第一動力。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推進農業農村綜合性改革,釋放發展新動能。
一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發展“糧食—畜牧—林果”生態循環農業,促進五大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生產,實現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狠抓“舌尖上”的安全,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建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可追溯體系;完善信用信息記錄,逐步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信用體系運行機制。
二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以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改革試點,引導規范有序流轉,鼓勵發展多種形勢適度規模經營,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增加農民財產性、經營性分紅收入。全區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98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49個,組織化程度達到63.4%,農村土地集中經營率達40%。
三是盤活農村閑置資產。依托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業企業設施用地問題。組織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共清理出資產賬外增加額13億元、農用地172萬畝。在4個社區進行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人均凈資產達2492元,農民收入顯著增加。投入資金2000萬元,在17個村(社區)試點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確保農民持續增收。
作 者:重慶市大足區農業委員會主任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