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重慶市大足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唐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建縣以來,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勤勞、勇敢、善良、樸實的大足人民,在物產豐饒、生機勃發的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大足舉全區之力,堅持文化事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文化道路,堅持在創新和發展地方特色文化上下功夫,不斷加大文化事業投入,深挖地方文化資源,創新文化發展思路,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在扎實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過程中,突出一個“惠”字——即:“文化惠民,幸福大足”。
一、加大投入讓文化硬件基礎得以夯實
“十二五”期間,為持續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充分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大足啟動、建成了一批重大文化設施:完成了大足文化藝術中心、大足青少年活動中心、雙橋青少年活動中心、大足體育中心、雙橋體育館、雙橋文化館、圖書館等館場建設,推進了大足石刻藝術博物總館、龍水湖影視創意產業基地、大足廣電大廈、雙橋市民文化中心、海棠新城文化中心建設。完成了27個街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了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大足、雙橋支中心、27個街鎮分中心、207個村級服務點。已建成207個村級農家書屋,762個圖書外借點,2207個行政村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建成大小文化廣場25個,面積達50000余平方米。區級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運動中心、27個街鎮綜合文化站、14個農民體育健身廣場、11個社區健身點免費對公眾開放。全區公共文化服務初步形成了區、鎮、村三級工作網絡,基本實現了城鎮“15分鐘文化服務圈”和農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
二、精心組織讓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
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造就了大足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著名策劃大師王志剛評價:大足石刻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之首,歷史文化塵埃落定之地。臺灣星云大師參觀大足石刻后揮毫潑墨:天下大足,福滿人間。
文化塑造人的靈魂,文化活動搭建起了塑造人的靈魂的橋梁。大足每逢重大節慶日、民族傳統節慶日都要舉辦大型群眾文藝演出年均30場,舉辦各類文藝賽事、才藝比賽10場次,每年開展“中國夢·巴渝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下鄉進機關、進企業活動1200場次,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傳承活動10場次。每年免費放映農村電影近2994場,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影片1653場,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
為了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的主角,各街鎮重視業余文藝團隊建設與管理,多數業余文藝團隊取得了營業執照。不少街鎮吸收大學生村官協助文化站開展工作;雍溪鎮修復古戲樓傳承戲曲演技;回龍鎮組建大學生村官文藝宣傳隊,每年演出20多場;高坪鎮峰高村自建“鄉村大舞臺”定期開展活動,這些舉措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民間文化活動也異常活躍,民間演出團隊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獨具地方民間特色的“萬古鯉魚燈舞”、“中敖火燒龍”、“石馬獅子舞”、“雙橋獅舞雜技”和民族樂隊、銅管樂隊、腰鼓隊等活躍于鄉村田野、婚嫁和開業慶典等場所。據統計,全區小具規模的民間文化活動組織162個,從業人員2525人。一項項為滿足基層群眾“求美、求知、求樂”文化需求而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以其包容性強、涉及面廣、主題鮮明、貼近群眾生活等特點,吸引了成千上萬民眾自覺參與,不僅為群眾帶來了歡樂,還為地方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舞臺。
在搞好群眾活動的基礎上,大足還積極組織參加市級賽事。在省級以上文藝書刊發表各類作品3000余篇(幅),出版書籍20余部,獲得市級以上獎項200余個。參加全國第六屆少年兒童合唱節獲“南湖杯”獎;《蛤蟆歌》代表重慶市參加第十四屆寧夏花兒歌會獲得金獎;《照亮我人生的那盞燈》獲重慶市2015年重點作品扶持獎。競技體育榮獲國家級、市級獎勵106項。
三、彰顯特色讓地方文化綻放風采
深入挖掘大足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一臺全新演繹大足石刻“三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特色的大型歌舞劇、一臺(部)舞臺藝術佳作。設立大足文藝創作基金,創作生產文藝精品6件;成立大足石刻藝術團,創作特色文化節目15個;開展“一鎮一品、一村一招”文化特色品牌創建活動。以全區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事例為題材,發動、引導和扶持全區專業、業余文藝創作人員進行專題創作,開展相關題材的戲曲小品、書畫美術、文學、歌曲等創作生產。
立足于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大足充分挖掘傳統和民間文化資源,重點發展石雕產業、文化創意、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廣告會展等文化產業,扶持發展一大批微型文化創意企業。培育寶郵路石刻文化藝術長廊、大足城南國際文化旅游商貿城、龍水湖石刻影視創意園區、海棠香國歷史風情城等文化品牌。加強文化產品的開發,對大足石雕、萬古鯉魚燈、中敖火燒龍、雙橋獅舞雜技、牙齒頂板凳等文化產品進一步開發,形成具有競爭能力和廣闊市場的文化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萬古鯉魚燈舞”上世紀50年代進京為國家領導人表演,2009年,時隔近50年,萬古鯉魚燈舞再次進京獻禮國慶60周年大典, 天安門前,重慶花車上的6條鯉魚活靈活現,光彩奪目,不僅舞出了大足絕活的神奇,也舞出了重慶的精彩。石雕產業方興未艾,獲得了“中國石雕藝術之鄉”的美譽,是重慶市十大文化亮點之一。
目前,大足結合地域特色打造了“大足荷花節”、“大足枇杷節”、“寶頂香會”、“萬古鯉魚燈”、“通橋雜技”、“雙路獅舞”、“石馬地盤獅舞”、“妙高山廟會”、“鐵山葡萄節”、“中敖火龍”、“郵亭鯽魚”、“龍水五金”、“三驅三絕”、“古龍茶葉”、“雍溪古鎮”等眾多文化品牌,高升、寶興、三驅分別打造了“筍竹之鄉”、“武術之鄉”、“竹席之鄉”品牌。各鎮街依托特色文化品牌,努力發展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業,對地方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營造氛圍讓大足增添文化自信
讓公共文化資源在整個社會合理流動,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營造參與和享受文化發展的氛圍,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大足,讀書看書的氛圍日漸濃厚。重慶讀書月優秀出版物惠民巡展活動(大足站)巡展期間,展出國內外精品圖書6000余種,內容涵蓋名著典藏、國學經典、農業技術、教育藝術、時尚生活及少兒讀物等諸多領域。
在大足,每當夜幕降臨,在大足宏聲文化廣場、石璧廣場等各個悠閑廣場,跳舞健身的人們踏著音樂的節拍,舞出了歡樂,舞出了自信,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大足,每逢節慶假日,各機關、各街鎮、各學校、各企業都張燈結彩,載歌載舞,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演出,人人都過著歡樂、甜蜜、吉祥的日子。
以全體公民為對象,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弘揚大足石刻精神,增強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建設“文明大足”;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會禮儀、生活禮儀、職業禮儀,建設“禮儀大足”;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宣傳活動,建設“誠信大足”。同時,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農村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軍營文化等群眾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努力做好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石刻文化品牌。舉辦好大足石刻藝術節,并以其為平臺,進一步豐富石刻文化的內涵,擴大其影響,真正用文化來傳承大足石刻,提升大足城市的文化品位;二是宗教文化品牌。按照“政府引導、民間組織”的方針,加大對寶頂香會的對外宣傳和扶持力度,打響“香焚寶頂、福滿人間”的宗教文化品牌;三是五金文化品牌。充分發揮龍水五金博覽會升格為國家級展會的優勢,以文搭臺,經濟唱戲,做響做亮五金博覽會這一展會品牌;四是民間特色文化品牌。結合大足旅游,每兩年舉辦一次大足民間文化藝術節,打響大足石雕、萬古鯉魚燈、中敖火燒龍、石馬獅子舞、三驅“面人”、手工竹編等“大足民間特色文化”的品牌;五是文藝創作品牌。一方面支持和鼓勵區內作家、藝術家、雕刻家加大對大足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創作,另一方面,邀請一批國內著名學者、大師、文化名人和文藝界資深人士對大足文化進行深層次的包裝和打造,塑造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立得起的具有大足特色的文學劇本、舞臺節目等文藝精品。
傾力打造大足石刻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進一步加大與中信集團、市廣電集團的配合力度,加快基地建設步伐,努力建成以遺產體驗和精神休閑為支撐的國際性文化旅游度假地;充分利用大集團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堅持藝術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二是做大做強石雕產業。利用國家重點職中——大足職教中心,科學組織現有民間工匠,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其工藝技能;引進現代生產技術設備,促進傳統石雕工藝上檔升級,形成產業鏈條。三是策劃中國大足·大同世界論壇。充分利用大足石刻儒、釋、道三教合一,中國歷史文化定型之作的優勢,在龍水湖畔打造一個集會議、休閑、度假、展覽于一體的世界級論壇基地。
在傳統觀念里,“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素來與“下里巴人”無緣。然而,隨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對精神文化內涵和檔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人民,在打造藝術精品的同時決不能忘記感恩于民。”這是大足在推進“文化惠民——精品全民共享”工程時提出的口號,也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是活動給老百姓帶來歡樂,是歡樂增添了他們的文化自信,是自信讓全民感到生活在大足幸福滿滿。
作 者:重慶市大足區文化委員會主任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