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2017年5月4日上午,開州區九龍山鎮雙河村。
一個蔬菜大棚里,自動噴灌機正在運轉,不斷發出“沙沙沙”的輕響,仿佛細雨輕拍樹葉。
少頃,兩畝青椒地噴灌完成。瞅著長勢喜人的青椒,42歲的種植戶徐昌銀瞇眼含笑。
“如今,我家脫了貧,年收入達到了10萬元,這多虧有陳昌華幫忙喲。”徐昌銀說。
山的“咒怨”
2010年冬天,一個寒冷的下午。
雙河村一座破舊農舍里,徐昌銀縮在炭火盆旁,盯著家里墻上越來越深的裂紋,吧嗒了一口煙。
青煙飄過眼際,徐昌銀像是被煙霧熏了眼,不禁皺了皺眉頭。
體弱的妻子、殘疾的妹妹、正在讀書的兒子……生活的艱辛浮上眉梢、壓在心頭,讓徐昌銀直不起腰、喘不過氣。
徐昌銀的愁苦,村里上百戶鄉親都感同身受——全村817戶村民,建卡貧困戶就達107戶。
雙河村地處群山深處,平均海拔850米,周遭密布的山坳就像一條條鴻溝,阻斷了村子通往富裕生活的道路。
在三峽庫區綿延的大江之畔,在武陵山區陡峭的群山之間,不少貧困鄉村都如雙河村一樣,村民們千百年來雖心懷富裕夢想,卻又只能凝望著山河阻隔搖頭嗟嘆。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各級黨委、政府脫貧工作力度持續加大,舉全市之力吹響了消滅貧困的沖鋒號。
這號聲,很快響徹雙河村。
2013年2月,當地新一輪扶貧工作啟動,鎮黨政領導班子全體出動,各自劃定“責任田”,對貧困村開展“一對一”幫扶。
時任九龍山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陳昌華來到雙河村,擔任駐村干部。
進村后,陳昌華立即入戶調查,很快鎖定了第一個目標:基礎設施建設。
心的凝聚
2014年1月的一天,雙河村村委會辦公室擠滿了村民代表。
人群之中,陳昌華神情嚴肅,慷慨陳詞:“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相信村里一定能脫貧致富!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硬化影響1500多人出行的7.29公里村級公路。修路預算要400多萬元,現在請大家集體表決……”
修路當然是好事,村民代表齊刷刷舉起了手。
消息傳出,鄉親們卻又隱隱擔憂——
“455萬元,哪里去找這么多錢?”
“駐村領導說的比唱的好聽。”
…………
面對這樣的議論,陳昌華立下誓言:“村里祖祖輩輩不敢想的事,我們就是要做成,讓鄉親們長長志氣!”
爭取扶貧資金,發動有承受能力的村民進行帶動,爭取本村在外創業成功人士捐資……8個月后,村里湊足了資金。
2014年9月開工那天,徐昌銀和村民們涌到村頭,遙望進場施工的工程機械滾滾而來,一種熾熱而美麗的情感涌上心頭。
盯著徐昌銀和鄉親們因為興奮而漲紅的面龐,陳昌華深深地體會到,這樣的情感,叫做希望。
業的振興
2015年,重慶打響脫貧攻堅戰。
陳昌華也由駐村干部轉變成扶貧“第一書記”,工作要求更細,肩負的責任也更大。
2015年9月的一天,一個身影出現在徐昌銀家門前。
徐昌銀抬頭一看,來者正是陳昌華。
“你們家脫貧有門路了。”陳昌華抬腳邁進大門,立馬向徐昌銀報喜,“你和你愛人都有勞動力,就是缺少脫貧項目。現在,你們可以搞大棚蔬菜種植,還有政策支持!”
“大棚蔬菜?我們倒不是怕辛苦,就是怕菜賣不出去。”聞言,徐昌銀妻子道出顧慮。
原來,陳昌華以前就建議過徐昌銀一家發展大棚蔬菜,卻因沒有找到穩定銷路而作罷。
而這次,陳昌華卻是有備而來:“你們放心,銷路我已經給你們找好了。”
原來,為幫助村里解決農產品銷路,陳昌銀當起了“菜販子”——在他的撮合下,鎮上部分餐館和相關單位與徐昌銀訂立了購銷合同。
看到銷路找到了,徐昌銀夫妻倆決定放手一搏。
很快,夫妻倆流轉承包了十余畝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
2015年底,徐昌銀種植的蔬菜迎來了第一輪收獲。
望著滿棚長勢喜人的蔬菜,回想過去貧困的生活,徐昌銀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沒想到我家還真的脫貧了,這多虧了陳書記。”
隨著村里道路修通,效益農產品賣出大山,越來越多的“徐昌銀”也脫了貧。
情的延續
2016年3月,雙河村田間生機盎然。
一塊水田旁,陳昌華用手扶了扶眼鏡,彎腰脫下皮鞋,挽起褲腳,將一擔秧苗挑到肩上,幫貧困戶插秧去了。
每逢農忙時節,陳昌華總會給貧困戶搭把手,幫著做一些農活。
在與村民的交流中,陳昌華和村干部也找到了脫貧新途徑——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集約化發展,雙河村發展了面積達300余畝的無花果種植基地。
徐昌銀也參與了進來。
如今,望著家里兩畝已經抽枝的無花果樹,徐昌銀信心滿滿。
而在徐昌銀家后院,新建的禽舍也熱鬧非凡——憑借扶貧工作隊送來的20只黑土雞,他家搞起了效益養殖,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和徐昌銀一樣,村里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熱情也日益高漲。
村里引進了米業加工廠,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作業,年加工能力達到5萬公斤以上,帶動871戶村民就業,實現戶均增收1000多元……
2016年11月底,隨著一系列扶貧產業項目相繼落地,雙河村達到了脫貧“摘帽”要求。
不久后,陳昌華被調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擔任副局長。
臨行那天,不少村民前來相送。
“我將永遠牽掛這里。”陳昌華眼眶泛紅,與鄉親們一一握別……
陳昌華乘坐的汽車,沿著他當初主導修建的村道漸行漸遠。
在道路的另一頭,紅日照耀下的群山雄峻依舊,而那深山遠村里的生活卻已迥然不同。
【采訪札記】
重慶直轄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既有大江大川,也有群山連綿,這樣的先天條件,決定了重慶山水層疊的天然景觀,也造成了重重阻隔、交通艱難的自然地理。
在重慶特別是三峽庫區和武陵山區,不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發展相對欠缺,公共服務供給相對薄弱,不少貧困群眾生活還很艱難。
也正因為如此,重慶一直在努力補上這塊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重慶上下一心、萬眾協力,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向長期盤踞在巴山渝水之間的貧困發動總攻。
在這場攻堅戰中,眾多貧困群眾的命運正像徐昌銀一樣被逐漸改變。
原本蕭條偏僻的村里,住進了“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修起了寬敞的公路和村道,建起了效益農業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廠……在鄉親們一點點豐滿起來的荷包中,在貧困戶脫貧摘帽后的笑容里,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