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萍
近年來,海淀區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和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順應和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新機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初步構建了“高精尖”經濟結構,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了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這里可以用“12345678”這樣一組最新數據來描述海淀初步形成的“高精尖”經濟結構特征。“1”是2016年海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6.8億元,在全市排第一;增速達7.5%,高出全市0.8個百分點。2017年1季度,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349.4億元,在城六區排名第一。“2”是海淀區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超過20%;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0%。2017年前兩月海淀園企業內部日常研發經費支出124.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5%,接近半數規模以上企業內部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了10。“3”是2016年全區專利申請量7.03萬件,占全市3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18件,是全國的27倍,與硅谷水平接近。“4”是2016年海淀園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1.8萬億元,占整個中關村示范區40%。“5”是2016年海淀駐區單位共37個項目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約占全市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53%。“6”是目前海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區域經濟中的比重達到60%。“7”是信息業、科研業、金融業三大產業增加值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1%左右。“8”是2016年海淀區第三產業各季度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8%以上,高于全區經濟增速。
海淀區重點從五個方面加快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海淀將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作為涵養科技創新源頭活水、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的主要抓手,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舉區域之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
一是探索構建新型協同創新共同體。聯合市科委推動首都高校院所、高科技企業共同建設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和總規模12億元的協同創新母基金,采取“協同創新中心—基金二元耦合”運行機制,試點探索全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和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兩年來累計吸引社會投入7.5億元,先后啟動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項目134 項。
二是積極探索市場化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引導機制。聯合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領軍企業設立首期規模2400萬元的原始創新引導基金,無償支持高水平科研團隊研發具有引領性、帶動性的原創技術。
三是推動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近期,北京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落地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揭牌成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北京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民辦非企業科研機構先后完成注冊,量子通信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運營主體國科量子北京公司開始運營,百度獲批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數碼大方獲批籌建智能化協同制造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創新工場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航天科工云網依托航天科工集團打造引領中國智造的工業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研發服務體系。設立公共研發服務平臺補貼專項,鼓勵科研單位資源共享。建設中關村協同創新服務平臺,設立年度規模2000萬元的協創券,通過少量的政策引導,快速聚集研發供需兩端要素。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立了國內首個全領域、全流程、全行業、全天候的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服務平臺。
五是著力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積極搭建軍民融合企業創新創業、軍民技術雙向轉化、軍民融合展示交流等平臺,建設北理工軍民融合創新園、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玉泉慧谷信息安全產業園三大園區,探索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新模式,打造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海淀積極探索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模式,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產業,著力做強大數據產業,持續發展大健康產業,積極培育生態產業,率先構建體現新經濟特征、具有海淀特色、支撐海淀引領型創新發展的“高精尖”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一是科學謀劃產業前瞻布局。先后制定“6+1”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路線圖,密集出臺先進工業、科技服務業等十余項三年行動計劃,去年11月又印發了《海淀區“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規劃》,為產業發展“定位”、“導航”。
二是強化產業組織引領。建立重點企業庫,建立健全產業精準培育機制;發揮核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席會、產業聯盟、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健全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三是加快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快翠湖、永豐、軟件園、大數據產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園、小米移動互聯網產業園建設,形成四季青玉泉慧谷、東升科技園等“一鎮一園”產業園建設新模式,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四是建立多層次產融基金體系。累計設立各類市場化基金41支,總規模超過170億元,初步形成了覆蓋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產業并購在內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產融結合的“海淀創新基金系”。
優化雙創生態
結合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海淀以中關村大街為主軸,全力打造高端雙創核心區,同步協調推進清華、中航科工等高校、企業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推動雙創基地之間的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和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三位一體雙創示范基地新格局。
截至3月底,海淀區已初步形成了以101家市級眾創空間、69家創新型孵化器、21家大學科技園代表的創業服務體系,總孵化面積達260萬平米,形成了天使孵化模式、股權眾籌模式、創客孵化模式、創業社區模式、創業媒體模式等十大孵化模式。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雙創風向標,中關村智造大街也成為引領“硬創”、推動海淀研發能力升級的先行示范街區。2016年,海淀區新設立科技型企業數量達1.75萬家,與硅谷每年2萬家數量接近。
目前,新版《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正在抓緊編制,未來海淀還將著力推動空間形態由企業聚集、產業園區向要素協同、創新社區轉變,空間功能由單一結構向創新、人文、生態復合結構轉變,打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中關村創新創業城。
疏解與協同并進
海淀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優化首都功能、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為工作導向,疏解與提升并舉、內部調整和外部協同共進,不斷為“高精尖”經濟結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一是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為“高精尖”經濟結構“騰籠換鳥”。嚴控增量,嚴格執行市級《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嚴把企業登記、項目審批準入關,確保新增產業符合首都功能定位,截至3月,禁止新設立市場主體近2400個。有序疏解存量,累計關停低端有形市場218家,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23家,清理整治集體土地上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企業1193家。加強人口規模調控,建立“雙調度、雙臺賬、雙督導、雙考核”的“四雙”人口調控工作機制,持續開展群租房、地下空間、出租大院等專項整治,切實緩解“大城市病”問題。
二是著力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在跨區域發展中進一步提質增效。先后與秦皇島、張家口等地主動對接,率先在全市探索了產業轉移4∶4∶2分成模式,有力推進區域研發創新聯動、成果轉移轉化聯動、產業聯動和創新生態系統聯動,成為京津冀協同創新先行示范區。近年來海淀區企業在津冀地區的投資實現快速增長,2015年,海淀企業對津冀地區投資數量達1040次,同比增長約1.6倍,投資金額達到290.4億元,同比增長約1.3倍;2016年,海淀區企業在津冀地區的投資保持了增長態勢,投資數量達1267次,投資金額達36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8%和24.7%。近期,海淀正在緊抓冬奧會、世園會等籌辦機遇,加強與延慶、昌平等地區的合作交流;下一步,將結合國家設立雄安新區、打造“一體兩翼”的北京空間優化新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繼續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步伐。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海淀瞄準打造制度創新示范高地,面向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推動政府職能向創新服務轉變,優化有利于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試點。全面啟動“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率先試行集中辦公區工位注冊,著力降低雙創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用好用足上級先行先試政策。深入挖掘中關村“1+6”、新四條政策潛力,加快對接“京校十條”、“京科九條”、中關村“1+4”資金政策支持體系,率先開展投貸聯動試點。特別是落實公安部支持北京創新發展的20條新政,實現公安部中關村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大廳落地海淀。截至目前,該大廳已接待咨詢近萬人,辦理涉及新政的申請超過1600人;2016年,大廳辦理綠卡申請598人,460人獲得綠卡;其中,最受關注的“綠卡直通車”政策辦理申請265人,有155人獲得綠卡。此外,外債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成效顯著,境外并購外匯管理試點進展順利。
三是強化區級層面政策集成和創新。整合全區支持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和資金,完善海淀特色的“1+4+1”創新創業政策支持體系。
(作者:海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海淀園管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