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魯
農村生態本是一個令人向往的環境,然而在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的今天,我國農村也未能幸免,農村環境日益惡化,現狀不容樂觀。解決農村環境問題除了政府之外,必須依靠農村人口的主體―農民,農民的環境意識水平是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關鍵環節。因此本文探討了農民的環境意識及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分析其特點從而提出治理的對策,從而達到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建立以及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一目的。
生態環境農民農村生態意識
一、環境意識的定義
從根本上講,環境意識是一個哲學的概念。是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一個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又是人們為保護環境而不斷調整自身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互相關系的實踐活動的自覺性。也就是說,環境意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水平,即環境價值觀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維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們保護環境行為的自覺程度。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當前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
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農產品污染加劇,濫用飼料添加劑導致畜產品中有害物質不斷超標,極大地影響食品安全,危害人體健康。據披露,每年我國消費者因食物殘留農藥和化學添加劑中毒的人數超過10萬人。從南方的“瘦肉精”到北方的“有毒菜”,近年來,一波波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不絕于耳。據農業部對工礦企業區、污染灌溉區等重點區域主要農畜產品污染情況調查,其污染物超標率達18.5%,2005年對部分省會城市農貿市場果菜的抽樣檢測結果表明,水果、蔬菜農藥超標率為20%左右。
三、農民環境意識及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農民環境意識
環境教育在我國雖已開展多年,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重點一直在城市,對農村的環境教育宣傳工作還顯得相當薄弱。農村環境宣傳教育普及覆蓋面不廣,農民的環境意識淡薄,這樣的情況從根本上講,主要是環保價值觀的缺失。
解決我國農村的環境問題,其中一項任務就是開展農村環境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讓農民樹立強烈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農民行動起來,農村的環境問題才能有望解決,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實現。因此,需要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的環境價值觀,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在農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的情況下,通過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環境意識和認識水平,提高他們參與保護家園的意識。
(二)農民環境意識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
農民環境意識的高低直接決定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我國農民普遍缺乏環境意識,由此,化肥、農藥、秸稈、家禽糞便等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農民卻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渾然不知。因此,環境宣傳工作要適應新的形勢,應將提高農民環境意識作為今后宣傳工作重點,面向鄉鎮和農村,運用廣播、報紙、黑板報等形式加強對農村居民環境知識的宣傳工作,讓居民了解農村環境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如何減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染。幫助農村居民了解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及其危害,喚起農民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農村生態環境才有可能好轉。
四、提高農民環境意識對解決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的重要作用
提高農民環境意識,是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必備的一個精神條件,從觀念上改變農民對待自然的態度,改變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也能使農民把觀念轉化為行動,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來對我國當前農民環境意識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當前我國農民的環境意識總體較為薄弱,農民的環境知識匱乏,環保意志薄弱,不利于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文章分析了我國農民環境意識現狀的成因環境意識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因而,我國的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水平落后導致農民環境意識薄弱其次,農民素質較低農民受教育的水平低、職業技術能力差、環境法律意識和環境倫理意識較低影響了農民環境意識水平的提高還有,我國的國家政策的影響、腐敗問題和公務員環境意識的薄弱都會對農民環境意識的形成產和影響,不僅如此,我國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也阻礙了農民環境意識的提高。
從實踐引導的角度進行探討。改變農民的觀念不是最根本的,而是要把觀念落實到行動中來,才是是根本的,因而,提高農民在社會實踐中的環境意識水平也是至關重要的。本部分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進行論述,探討如何提高農民環境意識水平。第一,經濟實踐: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一來為農民提高環境意識水平奠定物質基礎,二來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的模式。第二,社會實踐:在農村構建一支環境意識強的環保先鋒隊,主要起到模范作用,以現實行動激發農民參與的熱情。第三,生活實踐:引導農民形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第四,組織實踐:引導農民建立民間環保組織。
從完善法律和規范制度的角度進行探討。提高農民環境意識水平,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范的制度,以引導農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規。同時,當農民的環境權利受到侵犯時,也有法律可以保障他們的生態權。同時,文章還探討了通過制定明確的獎懲制度來激發農民參與環保事業的熱情,保證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結語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條件和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生活生產不可缺少的資源,農民的環境意識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要提高和重視農民的環境意識,從而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志家.環境意識研究:現狀、困境與出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20-16.
[2]徐篙齡.環境意識關系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J].科技導報,1997(1):46-49.
[3]顧松圃,顧柏園.農村生態環境調查與分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8(03).
[4]朱啟臻.農民環境意識的問題與對策[J].世界環境,2000(04).
[5]樊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0.
[6]關巧菊.論當前我國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D].山西師范大學,2009.
[7]2005年全國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