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德偉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貿易的內涵與經濟特征,指出了國際文化貿易中包含的主要內容。列出了《服務貿易總協定》中關于文化貿易的相關規定,并對我國加入WTO時關于文化貿易方面的承諾安排進行了闡述。同時對WTO各成員方關于文化貿易的承諾安排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在國際文化貿易上存在巨額逆差的現狀與原因,并給出了相關對策。
文化貿易WTO《服務貿易總協定》
一、文化貿易
(一)文化貿易的內涵
文化貿易的產業基礎是文化產業,屬于國際服務貿易領域。關于文化產業,國內外學術界尚沒有統一的定論。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文化產業內涵的界定,是認為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文化產業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為目標,是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行業。文化貿易主要指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活動。
(二)文化貿易的經濟特征
與其他貿易相比,文化貿易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異質性。與其他貿易相比,文化貿易更敏感,更具有滲透力,會在思想意識形態方面對輸人國消費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二,多樣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這賦予了文化貿易豐富多彩的內容。第三,共融性?,F代文化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群,所以文化貿易和其他產業也具有共生性和融合性。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服務,融人了幾乎所有的產業和貿易領域,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飾文化、汽車文化等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取向。尤其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更使文化的傳播速度加快,擴展范圍加大,進一步提高了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可貿易性。
經營外部性。文化貿易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一國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敏感地位和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好現有的服務貿易規則,積極靈活地發展文化貿易,對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WTO關于文化貿易的相關規定
《服務貿易總協定》將服務業劃分為12個大類,對照本文對文化產業的界定,其中有三個大類與文化產業有關,基本涵蓋了文化產業的大部分領域。第一大類“商業性服務”中的“其他服務”中包括了出版、印刷服務和廣告、咨詢服務;第二類“通訊服務”中的“視聽服務”包括電視、廣播、電影服務;第十大類“文化娛樂及體育服務”包括除視聽服務外的一切文化、娛樂、新聞、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體育服務等?!斗召Q易總協定》的宗旨是實現全球服務貿易自由化,它不僅要求各締約方對外國的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給予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還要求他們具體承諾開放服務業市場的義務。值得一提的是:GATS第十四條規定各成員在特定情況下可采取與GATS不一致的措施,特定情況是指“出于維護、公共衛生、環境、文化資源等”和“為了維護國內法律和制止欺詐行為等”。因為服務業往往涉及國家安全、意識形態等敏感問題,所以本條款意義重大。此外,GATS中允許成員在服務的大量進口對國內產業形成嚴重威脅時,可采取緊急保障措施,限制服務的大量進口。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對于保護知識產權做出了明確規定,文化產業的大量產品包括報紙刊物、出版物、廣播電視節目、音像制品、電腦軟件、光盤、廣告設計等都屬于知識產權領域。《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在國際貿易中,對各類版權、商標、專利、工業設計、外觀設計等知識產權實行充分有效的保護;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包括盜版、偽造、侵權、假冒等采取了極為嚴厲的措施,要求各締約方的國內立法與行政程序同協定保持一致,規定司法當局有權命令當事方停止對知識產權的侵犯行為,特別是禁止那些對知識產權構成侵權行為的進口產品加入商業渠道。規定司法當局有權采取及時有效的臨時措施,以使知識產權得到充分的保護。
三、我國加入WTO時的文化貿易承諾安排
2000年11月在中美就中國加入WTO舉行的最后階段談判中,我國在文化產品與服務市場準入上做出部分承諾。這些承諾主要涉及音像制品、電影、書報刊領域,包括:“自加入時起,在不損害中國審查音像制品內容的權利的情況下,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與中國合資伙伴設立合作企業,從事除電影外的音像制品的分銷”;“在不損害與中國關于電影管理的法規的一致性的情況下,自加入時起,中國將允許以分賬形式進口電影用于影院放映,此類進口的數量應為每年20部”;“自加入時起,將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建設和/或改造電影院,外資不得超過49%”;“加入后1年內,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零售”;“加入后3年內,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這些承諾寫進了我國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文件中。
四、我國文化貿易的發展對策
首先,建立適應中國特點的文化安全政策法律體系,建立并完善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入世后,隨著外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入國內文化市場,我國的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受到了潛在的威脅和沖擊。建立并完善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制定適合中國特點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為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發展培育一個好的政策環境,成為當務之急。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學習WTO成員抵制美國“文化入侵”的經驗。美國占有世界上40%的視聽產品市場,歐洲電影市場的80%為美國占有。而美國國內的外國視聽產品僅占1%-2%。對此,歐洲各國采取的主要抵制措施有兩條:一是對國產電影實行補貼,如法國政府規定對電影的票房收人加收11%的特別稅,然后在有關機構的監督下,補貼到國產電影的制作當中;對錄像帶的制作和出租,法國政府也同樣征收特別稅。二是對電視節目實行配額制度,1989年10月歐共體通過一項關于“無邊界電視”指導政策,建議各國所有電視頻道至少播放50%的“歐洲原產”電視節目。加拿大為保護本國出版發行行業,1995年12月制定有關法規,對美國在加拿大發行的體育畫報分版雜志廣告收人征收80%的營業稅,迫使這家雜志停止了在加拿大的發行。我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國情和保護與發展的需要,具體事件具體處理,制定相應的有力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1]于湘君.中國與日本文化貿易的對比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6.
[2]趙志微.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研究[D].河北大學,2015.
[3]周文靜.基于文化資源利用的浙江文化貿易發展路徑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4.
[4]段鴻濟.創新時代中國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政策選擇[D].山西財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