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男
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的民營中小企業也在逐步地走向世界。文章根據宏觀、產業及企業自身三個層面將現有的企業國際化理論整理、歸類,梳理出各種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基拙之上,提出中國民營中小企業外向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對中國民營中小企業外向國際化發展進行理論分析。
民營中小企業外向國際化理論分析
一、宏觀因素分析
(一)國際分工的深化
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基礎,其出現反映了一國國內勞動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現了生產的國際化和專業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建立于國內分工基礎之上的國際分工不斷深化,這為中國民營中小企業從事專業化生產、參與國際分工創造了可能性,提供了競爭平臺。全球價值鏈理論認為,散布于全球的、處于全球價值鏈上的企業進行著從設計、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營銷、出售、消費、售后服務、最后循環利用等各種增值活動,許多企業共同完成一種產品或在國際分工中只從事同一產品某些環節的生產,這在理論上為中國民營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可能性。溫州的鞋業是民營中小企業通過全球價值鏈發展外向國際化在實踐中的證明,他們在采購商驅動全球價值鏈中為全球采購商生產產品。
(二)政府政策
政府的相關政策會給民營中小企業的外向國際化發展帶來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寬松的、積極的政府政策可以促進民營中小企業外向國際化發展,反之則有可能阻礙民營中小企業外向國際化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或出口的相關規定來直接影響民營中小企業外向國際化發展,也可以通過對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規定間接影響民營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從而影響民營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影響到民營中小企業的外向國際化。波特強調了政府的作用,他認為政府可以努力的方面主要包括發展國家基礎建設、利用市場力量降低成本、執行嚴格的產品和環境標準、限制產業競爭者之間的直接合作、鼓勵投資、放松管制、推動強有力的國內反壟斷政策、反對貿易管制等。
(三)國內資源
一國的國內資源狀況影響使用該國國內資源進行生產的民營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產品的生產成本會直接影響它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影響到民營中小企業外向國際化的發展。斯密認為,在一個自由市場競爭的社會里,任何國家、組織都具有其他國家所不具有的絕對天然優勢,根據優勢進行分工生產,并開展國際貿易,就可以實現人類的福利最大化。李嘉圖則認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根據自身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原則,來選擇生產什么產品和提供什么服務,最后通過雙方的經濟貿易交往活動,就可以使參加交易的雙方受益。赫克歇爾一俄林則稱商品的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礎,而商品的價格差異追根溯源是由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比率不同引起的。
二、產業因素分析
(一)產業創新
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外向國際化有尋求資源、開拓市場等多重目的,而產業創新也是影響其外向國際化的一個可能因素。英國里丁大學教授CantweU在研究新興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現象的基礎上,于19世紀50年代末期提出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受其國內產業結構和內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產生了明顯變化,技術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對外投資方面他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產業的傳統產品,而開始從事科技領域的生產和開發活動。
(二)需求狀況
需求包括國際市場需求和國內市場需求兩部分。國際市場需求的增長,有利于擴大產品的出口,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國內需求則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服務水平,也有利于該國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波特認為,一個國家需求的特性,影響該國企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優勢。本國需求條件是一個行業一個產品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企業的投資、生產和營銷首先考慮本國需求,國內市場是企業“市場導向”的真正含義。企業從本國需求出發建立起來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和營銷管理是否有利于進行國際競爭,是企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企業自身因素分析
(一)產品
產品是連接企業、市場與消費者的紐帶,并最終決定著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產品與企業外向國際化發展的關系問題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即1966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aymondVemon首先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產品在市場運動中的營銷周期是普遍的,主要可分為新產品、成熟產品和標準化產品三個階段。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周期密切相關:在新產品階段,主要進行新產品的出口貿易,一般不對外進行相關的直接投資;在成熟產品階段,公司將在經濟技術水平相近的國家地區進行相關的對外直接投資;在標準化產品階段,將對發展中國家地區進行相關的直接投資。
(二)企業素質
1.生產技術。技術在民營中小企業國際化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它制約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影響著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2.企業戰略。錢德勒(1962)提出了“企業跟隨戰略”和“公司的戰略必將決定其結構”的著名論斷。企業國際化的戰略管理模型認為,跨國公司高度依賴戰略規劃過程,因為它為跨國公司既確立了總體經營方向,又提供了具體指導。
3.企業家精神。熊彼得(1932)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經濟首創精神”,他把企業家精神歸結為五點:企業家的首創精神和敢冒風險的大無畏精神,企業家的成功欲,企業家敢冒風險、以苦為樂的大無畏精神,企業家的精明和敏銳以及企業家的事業心。
參考文獻:
[1]陸興發,楊英,吳翔.中小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的路徑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7(08).
[2]鄧新文,李華,李純鳳.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模式與成因探討[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7(04).
[3]李長江.試述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有關問題[J].技術經濟,2002(11).
[4]潘志潔.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核心問題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