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舒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經之路,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環,我國商業銀行在迎接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沖擊與挑戰。利率市場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會給經濟的各個領域帶來影響,不僅對金融市場有影響,對于專門從事資金借貸的商業銀行也有較大影響。我國利率市場化會對商業銀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商業銀行如何應對這些變化,在經濟日漸開放的環境中安然無恙,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面對的重要且緊迫的任務。
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影響分析應對策略
一、利率市場化定義及其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概述
(一)利率市場化定義
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不再有貨幣管理當局直接決定,而逐步由市場供求自由決定。貨幣管理當局更多地以市場參與主體的身份通過市場交易等方式間接影響利率變化。它包括了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一旦利率市場化后,原來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利率將完全被市場化利率所取代。這將使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承擔利率市場化下的各種風險。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發展進程
1992年,我國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實現資金流向的優化配置,我國自1996年起啟動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總體思路為“先實現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再實現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2004年之前,我國分步驟放開外幣存貸款利率;2004年1月,貸款利率上浮由基準利率的1.3倍擴大到1.7倍;2004年10月,貸款上浮取消,下浮為基準利率的0.9倍,城信社和農信社貸款上限為基準利率的2至3倍。建立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下限為0;2006年8月,商業性個人房貸利率下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85倍;2012年6月,貸款利率下限調整為0.8倍,個人房貸下限仍為0.7倍。存款利率上浮1.1倍。這一調整,貸款利率取消下限,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
從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來看,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改革中的重大突破,其實質是進一步削弱政府對市場利率的干預,充分利用和發揮市場對金融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入競爭機制。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
我國利率市場化會使得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快速發展。在利差逐步縮小,利差利潤下降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會將業務中心轉移至中間業務等非利息收入,優化客戶結構和金融產品創新,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務;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定價權也逐步讓渡給我國商業銀行和客戶在內的市場主體,銀行在選擇客戶上擁有更大的主動權,對市場反應更加靈敏;經過利率市場化,銀行籌集存款時,必須通過自身的經營管理和綜合實力能給出的高利率來吸收存款,在進行貸款活動時,貸款的價格也必須公開,這有利于提高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交易效率,這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銀行間的公平競爭。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消極影響
目前,在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結構中,90%以上是存貸款利差收入,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是我國國有銀行賴以生存的根基。一旦實施了利率市場化改革,放開存貸款利率的管制,由商業銀行根據自身資金狀況自主定價,存貸款利差的縮小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大的沖擊。利率市場化會導致銀行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一些競爭能力較差的銀行甚至會破產;利率市場化會帶來利率頻繁波動的問題,而且難以預測,利率變化的不確定性構成了利率風險,國有銀行利率管理面臨重大挑戰;利率市場化后,存貸利差縮小,商業銀行傾向于高收益高風險的貸款項目,此時,貸款風險增加,國有銀行的資產質量受到影響,信用違約風險顯著增強。
三、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重整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利率變動的幅度、頻率都在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必須要改變以往的業務結構,積極主動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使得中間業務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成為商業銀行的穩定收入來源,直接彌補了存貸利差減少帶來的可能損失。商業銀行要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差異化發展的策略,在發展業務時應當另辟蹊徑,在服務、宣傳、創新上下功夫,進行差異化競爭;同時要加強產品研發力度,中間業務發展的前提是要有好的產品,加強產品的研發創新力度對于中間業務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建立產品的研發激勵機制,以調動職工的工作創作熱情;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習國外商業銀行優質成功的中間產品業務,來促進我們自有產品的創新。
(二)實行以利率風險為中心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利率都是法定的,國有商業銀行無須去防范化解利率風險,在思想上重貸款風險、輕利率風險,并對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帶來的利率風險問題存在著等待觀望或畏難情緒,被動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而現實中,利率市場化改革已是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和重要環節,是適應加入WTO的客觀需要。因此,商業銀行應該建立以利率風險為中心的現代利率管理機制,確立利率風險管理在資產負債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通過檢測、識別、并預測利率風險的變化走勢,有針對性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此外該機制還有助于商業銀行建立風險收益管理體系,從而提升商業銀行的經濟總增加值。
(三)確定議價底限,提升議價能力
利率市場化的直接結果,就是傳統優質客戶要求下調貸款利率,并根據各家競價結果,重新分配貸款份額。商業銀行應做好客戶重新定價的準備,測算綜合貢獻度和盈虧平衡點,給出能夠接受的最低價格,為競價作出指導。同時,要改變過于倚重大中型企業的信貸結構,通過小企業以及個人類貸款提高資產收益率。
四、結束語
在利率市場化到來之際對于各個商業銀行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于利率的不斷沖擊,對于自身體制的不斷沖擊,在該情況之下,就要不斷改變自身的發展方式。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體制改進。在發展過程中持續的創新,擴展方向,發展多種業務,將發展之中的風險降至最低,使得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發展中抓住發展機遇,改善自身體制管理中的種種不足,提升自身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易綱.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J].金融研究,2009(5).
[2]陳昊.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0(3).
[3]張偉芹,張敏敏.淺議利率市場化下中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J].中國證券期貨,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