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鵬
縣級電視臺是縣委、縣政府的主要喉舌。縣級臺新聞類節目如何獲得電視觀眾的喜愛,提高節目收視率,就成為縣級電視臺面臨的巨大挑戰。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改進報道方法,讓時政新聞更具吸引力。二是伏下身子,走進觀眾,把發生在身邊的新聞報道好。三是充分發揮監督作用,樹立媒體公信力。
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思考
近年來,隨著信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手機、電腦等終端傳媒的普及使用,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越來越快,第一時間了解新聞資訊的途徑已經由傳統的電視轉變為手機和電腦網絡。因此,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縣級電視臺作為縣級的主流媒體,黨委政府的喉舌,無論從資源、信息、人才、設備還是節目覆蓋的范圍都無法與中央、省電視臺相比。如何獲得電視觀眾的喜愛,提高節目收視率,就成為縣級電視臺面臨的巨大挑戰。尤其是縣級臺新聞類節目,作為主要的新聞媒體傳播方式,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更應當注重運用更多的形式與技巧,充分發揮基層優勢、地方特色,把新聞節目做精彩、做出特色。下面我就如何辦好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縣級電視臺作為地方的主流媒體,更是縣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輿論工具,傳播報道地方黨委政府的聲音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并不是一味地聽從政府安排,一期新聞里一條會議接著一條會議,從會議開始到會議結束,那樣的新聞節目太過于乏味和枯燥,觀眾對這樣的會議新聞報道十分反感,更不要說認真收看了,這樣既不能很好地把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宣傳到群眾中去,也不可能讓政府領導滿意。電視臺也因此將面臨生存危機。那么,會議新聞和領導活動該如何報道呢?那就是抓住實質、取其精華,去除會議程序的報道和對參加會議主要領導的列名報道,縮短篇幅,把會議最本質的東西凸顯出來。例如4月7日全省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后,我們永濟臺接到政府電話,要求對會議進行宣傳報道。會議結束后,記者第一時間與職能部門進行聯系,及時進行跟進報道。當天,《永濟新聞》播放了這條新聞:某月某日,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電視電話會議召開。隨后,播放了我市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培訓班開班,詳細介紹了學習的內容及報名培訓方式,以及這次培訓將要達到的目的,這條新聞就完成了,報道內容簡單明了,既使得黨的政策方針得到有效的宣傳,工作更容易落實到位,又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是觀眾喜聞樂見的。
一、伏下身子,走進觀眾,把發生在身邊的新聞報道好。
首先,縣級新聞節目的設置要符合觀眾的需求。縣級電視臺的新聞類節目想要做好更好就應該堅持“新聞立臺”的原則,應當將本地獨具優勢的資源作為新聞開發的對象。因為縣級電視臺具有自身獨特的地域性和對象性,只有滿足和適用民眾的需求才能在新聞上獲得更多的民眾關注。在時空的范圍內相對于省級或中央的電視臺新聞類節目,這樣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聞類節目會更加貼近群眾,讓群眾在觀看新聞時產生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因此,對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做出如實的有價值的新聞報道,這樣才能使縣級電視臺新聞類節目更具有競爭力,才能受到民眾的信任與支持。其次,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形式要多樣化。如今的新聞類節目類型豐富多樣且數量龐大,但是真正做好和做精的卻不多。新聞節目作為電視傳媒的根本,也是整個電視臺發展運行的強大支柱。縣級電視臺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在新聞節目制作上過于單一,因此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許多的新聞性節目缺乏創意,在節目形式上也沒有做到生動有趣,對于彰顯鮮明特色的個性節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縣級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要伏下身子,走進觀眾中去,發揮基層媒體最貼近觀眾的優勢,用新聞人特有的眼光,去發掘觀眾身邊的人和事,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的目光,為電視臺的節目收視率增加看點。
二、充分發揮監督作用,樹立媒體公信力。
新聞與生俱來的功能便是對社會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權利,也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是一種民主的實現形式。作為縣級電視臺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作用。因為,我們的新聞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黨和人民群眾通過新聞輿論對各級黨政機關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對社會事務實行監督。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國家健全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人民賦予媒體的權利,也是通過媒體獲取對某一事物的知情權。有的縣級電視臺提起曝光,總是怕這怕那,即使發現了問題,也不進行采訪報道。有的礙于情面,能推就推;更有甚者,利用媒體的監督作用去謀取私利等。媒體的不報道、不曝光,不僅違背了廣大觀眾的知情權,也變相地助長了不良現象的蔓延,更是對媒體公信力的嚴重傷害。2015年11月,某飯店因煤氣罐泄露發生爆炸,造成門口停放車輛嚴重損壞,所幸事故發生在半夜,飯店已經關門打烊,未出現人員傷亡,但是爆炸聲巨大,小區居民都能聽到。事故發生第一時間,電視臺記者就來到事故現場進行了采訪報道,并現場采訪了相關部門負責人,但是未上新聞。隨后幾天社會議論紛紛,爆炸事故傳遍大街小巷,成為人們茶余飯后議論的話題,各種版本粉墨登場,但電視臺新聞節目一直未播相關新聞。媒體不答疑解惑,任由廣大群眾去猜測,甚至有不法分子惡意傳播,制造恐慌。這樣的媒體何來公信力。如果媒體失去了公信力,觀眾還會信任媒體嗎?還會去關注媒體報道的新聞嗎?無疑,觀眾不會再信任媒體,不再收看媒體所報道的內容,那樣的話,我們的電視臺就真的到了岌岌可危的時刻了。所以,作為新聞媒體,我們要充分發揮監督職能,敢于為群眾發聲,這樣廣大觀眾才會信賴媒體,我們才會擁有越來越多的觀眾。
綜上所述,面對新媒體的巨大挑戰,縣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要緊緊圍繞“三貼近”原則,深入基層,報道觀眾身邊的新聞。要改變以往的新聞報道的固定模式,要敢于發掘,勇于創新,更要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樹立媒體的公信力,用精彩的節目贏得觀眾的青睞。
參考文獻:
[1]劉毅.全媒體時代——辦好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思考[J].新聞采編,2015(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