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盈泓
近幾年雙年展在中國成為熱門,成為當代藝術家展現前沿藝術活動的重要形式。中國的雙年展比西方晚了近一百年,雖然已經漸漸與國際接軌,形成雙年展制度。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許多問題。
雙年展藝術體制實施機制資金
雙年展是當代藝術展示的最高級活動形式,由于每兩年舉行一次,所以稱為“雙年展”。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是全國美展,從其最早的幾屆展覽作品的類型來看,依然是最傳統的國油版雕,維持原有的畫種格局。這樣一個全國性的藝術展覽,現在只允許符合其要求的作品入圍,而不能給多元的、前衛的、具有實驗性的藝術作品以展示空間,包容性十分有限。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整體的藝術趨勢按照一種被認可的方向發展,最終很難突破現有狀態,停滯不前,使得可能出現的新發展空間消失。1985至1989間,一批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藝術家、批評家黃永砯、高明璐、王廣義等,開始策劃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展覽,并從中體現自己的藝術觀念和價值觀。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藝術現代大展”上,展出的作品包括裝置、繪畫、影像、行為等,涉及較多的藝術形式,為中國當代藝術開辟了新的航路。
世界上最早的雙年展是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也是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活動,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并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近幾年在亞太地區興起的伊斯坦布爾雙年展、橫濱雙年展、悉尼雙年展、臺北雙年展、香港雙年展等近二十個。中國藝術家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是第四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從此中國藝術家開始參加國際性的雙年展活動。新中國成立后的藝術體制多以藝術家協會、全國美展、畫院和美術館等形式存在,然而他們不能容納所有好的藝術創作,民間的、個人的藝術家不能被發現,不能得到認可。在一個開放多元的世界中,我們應當盡量減少因為這種因素造成的損失,為所有優秀的藝術家打開方便之門。
在西方,“雙年展”作為一種藝術體制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已經形成了十分系統的體系,與博物館、藝術基金會共同構成西方當代藝術發展的強大后盾。正是因為有這個體系的存在,西方藝術氛圍才能如此活躍活,具有生機,藝術活動才能如此有條不紊的進行。雙年展已經成為展示當代最新藝術成果、推出藝術新人的有效途徑,成為西方當代藝術體制中不可缺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的雙年展的起步時期可謂舉步維艱,1992年的中國廣州首屆90年代藝術雙年展和1993年的首屆中國北京油畫藝術雙年展都只舉辦了一屆,原因是資金缺乏。就算是現在最為成功的上海雙年展,起初最大的問題也是資金問題,經歷了十四年的坎坷籌款之路后, 2008年獲得了瑞士銀行嘉盛萊寶的支持才能發展至今。這是幸運的例子,不幸的例子,因資金而夭折的展覽活動為數眾多,所以資金問題就成了困擾中國雙年展前進的重要原因。
評價雙年展辦的好或不好,不能單看哪一屆,雙年展的重要的意義在于形成一個連續性的、常規性體制,在社會上形成好的藝術風尚,這是一條任重道遠的路,在國內還沒有被明確化、規范化。必須通過有效的實施機制來完成。一個完整的展覽體制應該包括三點,一是穩定而可靠的資金來源,它以藝術基金會為標志,這是經濟上的保障的。二是聘用獨立策展人制度,這是學術上的保障。三是美術館硬件和專業化的展覽運作機構,這是展覽空間和運作技術上的保障。對于一個常規性的展覽來說,這三點缺一不可。國內最成功的屬上海雙年展,它的實踐歷程對國內其他雙年展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為其他雙年展的實施操作提供好的案例。
中國雙年展發張緩慢有幾個重要因素。首先一個問題是所有當代藝術面臨的問題,就是“當代性”常常涉及到一些當下比較敏感的社會問題。由于入選作品的審核一向嚴格謹慎,在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呈現還是批判這些敏感話題,都有被禁止展出的危險。如1996年的上海雙年展,上海美術館的館長就明確提出了三條規定:“一、不能搞政治波普,和政治相關的作品堅決不展覽。二、涉及軍事,作品中有刀、槍的作品不能用。三、行為藝術不支持,行為藝術一旦批準有很多無法控制的變數,不清楚在展廳中會有什么新行為產生,而且行為藝術會吸引觀眾圍觀而中計了其他作品的展示效果?!彪m然現在有所改觀,仍然有大量藝術家由于審核不通過而導致不得不放棄創作初衷,進行修改。
近年來,中國的幾個雙年展逐漸成熟,趨向國際化,對展覽品質的需求與龐大的資金需求呈正比發展。現在的藝術贊助主要來源于政府、基金會和民間資本(企業和民間贊助)。國內美術館的主要經費來源是政府撥款,但對于一個大型雙年展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支持所有開支,動輒千萬的資金只靠政府的撥款遠遠不夠。根據2010年的統計,大陸的基金會不到2000家,而美國有10萬家,大部分的藝術活動是由基金會贊助的,數額較大,而且納入了國家預算。藝術投資得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得不到政府的優惠政策,加之對資金安全的顧慮,國內的企業和民間贊助更是小心謹慎。種種問題決定了資金窘迫的現狀。沒有基金會為展覽的策劃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中國策劃人就會面臨困境,沒有制度的保證,獨立策劃人就缺乏起碼的生存條件。因此,在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展覽的策劃活動很難有根本上的改觀。
由于作品表達的需要,有時作品需要放置于樓頂、工廠、街道等地,現代的許多展覽地點已經不再局限于美術館內。2004年的利物浦雙年展作品展示地點就超過了50處,將藝術氛圍從嚴謹的美術館中解放了出來,延伸到街道、購物中心、教堂、廣場、學?!瓭B透于大眾最普通的場景中,讓藝術、文化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內的藝術品離人們的生活仍然有一段距離,展覽剛剛開始由室內向戶外轉移,在轉移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與場地所屬部門的交涉,展覽作品的保管等。
雙年展在中國也會成為一種趨勢,世界藝術交流和對話頻繁,中國可以借雙年展向國外展示自己的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努力探索真正的中國展覽,以擺脫傳統,找到更能達到表現自我和反應當下的藝術方式。讓藝術變成大眾的生活所須,而不再是一小部分藝術家的的私事。藝術文化的進步需要一種強有力的體制支撐作為其發展的保證?,F有的畫壇體制不適宜于當代藝術的發展,而適宜于當代藝術發展的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雙年展制度在中國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