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軍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老年化社會是必然的趨勢,農村社會養老是中國社會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尋找中國農村養老保險的對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養老保險老齡化社會政府職責
一、什么是社會保障制度
關于社會保障的定義,最早出自美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被譯為“社會安全”。到了20世紀70年代,歐美各發達國家普遍陷入經濟膨脹,人們對“福利國家”有了較清醒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勞工組織組織有關專家經過對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調查之后,提出“社會保障”的目標不只是防止和減輕貧困,應該更為廣泛。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可或缺的“安全網”和“穩定器”,是保持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必備條件。
二、我國目前農村居民養老的現狀
1、老齡化加快。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輸出,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入城市,年齡結構出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據統計,2000年中國農村8.33億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估計占7.36%,到2030年6.64億農村人口中,65歲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7.39%為1.29億。因此要解決中國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關鍵,如同沒有九億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小康一樣,沒有九億農民的養老保障,也就沒有真正實現中國居民的養老保障。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太小,覆蓋對象有缺陷。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農村。據統計,未納入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還很多。建立社會保障網絡的鄉鎮1998年僅占全國鄉鎮總數的41%,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會的村委會不到村民委員會總數的20%.另外,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進城務工者已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200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億人,所以很有必要考慮這個特殊群體的養老保險問題。基本方案中沒有體現出對留在農村的農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給予區別對待。進城務工的農民既沒被納入到養老保險體系中,也沒被納入到城市養老保險體系中,處于法律保護的空白地帶。
3、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險的功能被削弱了。與城市不同的是,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主要以家庭自我養老為主。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封閉的自然經濟占主體地位的現實以及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決定了家庭養老是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養老的主要方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積谷防饑,養兒防老”已成為我國農村居民的傳統思維與行為模式,子女贍養老人不僅成為一種社會道德責任,而且旱已寫人我國的憲法、婚姻法、繼承法及刑法等法律。據調查,截至近幾年,我國農村以上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贍養,養老內容主要是經濟上供養及少量生活照料。集體養老主要是對于農村中的特殊人群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三無”老人及優撫對象由村集體供應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養老方式,資金主要來源是村集體計提的公益金和鄉鎮統籌資金,供養的主要形式有集體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養兩種。以自給自足為基本特色的農業社會中,生產技術基本穩定,社會分工程度很低,“子承父業”高度概括了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密切關系。這種穩定的世代交替,能在家庭內部自然的完成贍養老人的職能并形成相應的道德規范。
三、發展社會養老保險是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必然選擇
隨著農村的非農化和城鎮化,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城,有些甚至常年居外,就業的巨大壓力以及自身社會保障問題的困擾使他們對老人無暇照顧。近幾年來,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農業不僅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而且還要承擔嚴酷的市場風險,農民收入增長趨緩,土地的保障功能日漸衰退。
四、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1、宣傳力度不夠,對社會養老保險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由于基層干部對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宣傳不到位,致使農村居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知之甚少。繳納保費,許多農民誤認為是政府巧立名目集資攤派,對于個人能否從中受益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社會養老保險的投資回報期一般都很長,他們更是怕政策變、領導換、貶值難兌現、上當又受騙。許多農民認為與其將錢投人“無底洞”,還不如留給兒孫以期將來得到善待、雖然部分適齡農民也投保,但許多是出于一部分村干部的壓力和從眾心理。
2、參保率低,投保檔次低,保障水平差。截至目前全國有個省多萬農民參加了農保,基金積累多億元,但參保率不足。即使這不足的參保人中,大多數是投了《基本方案》中規定的個人投保檔次中的最低一檔,即使不考慮銀行利率下調或通貨膨脹等因素,農民領到的這些養老金對于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更何況隨著經濟的發展,一般物價會上漲,通貨膨脹亦不可避免。
五、增強政府社會保障責任的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和投保積極性,采取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如采取電視、廣播、標語、文藝下鄉等方式,使農民逐步認識到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注意在廣大民身邊樹立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帶動作用,,村干部要充分利用村民身邊的人和教育素材,切實從農民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想群眾之所想,把動員工作真正做到農民的心里。
2、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和發放管理繼續積極籌集養老保險基金,使籌資結構合理化。一要積極動員未參保的農民踴躍參保,二要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提高保費中由集體繳納的比例,三要逐步提高國家財政的投人力度。就籌資模式而言,目前不宜采用完全積累制,因為這種模式較高的保費繳水平,會抑制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個人、集體和國家三方應按比例共同負擔。此外,保費應按年繳納,遇災害欠收年份可以緩繳。對于養老保險金的發放,可以提倡社會化發放,即充分利用農民對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的信任,委托它們進行養老金發放。這些金融機構可以了解服務區內的受益老人的身體狀況,必要時可實行上門發放。
參考文獻:
[1]鄭遠霞.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研究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09(16).
[2]楊一帆.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與展望[J].財經科學,2009(09).
[3]周瑩.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進策略[J].南京社會科學,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