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魯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壯族主要聚居在廣西,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壯族的流動遷移現象頻繁,作為主要聚居地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尤為顯著。人口的流動遷移不僅受到自身個人和家庭原因的影響,也會受到遷入地和遷出地外部環境的影響。
壯族人口遷移
一、壯族人口的現狀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壯族主要聚居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表反映了在我國四、五、六人口普查中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總人口和壯族的人口以及壯族在總人口中所占的的比例: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壯族人口在普查中人口是逐漸增加,但是所占的比例是趨于相對穩定的,可能原因是隨著經濟發展,廣西境內的各個民族人口都在增加,所以壯族人口的比例趨于穩定。
二、壯族人口的分布和遷移
在廣西境內,壯族主要居住在廣西的六個城市:南寧、柳州、來賓、百色、河池和崇左。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發展,我國人口遷移的速度不斷加快,作為壯族聚居的廣西也不例外。
人口的遷移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農村到城市的遷移、城市到城市的遷移、省際之間的遷移和跨國之間的遷移。對于人口的遷移,“推拉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推拉理論認為人口的遷移是遷出地的推力和遷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完成。西方古典推拉理論認為,勞動力的遷移是由遷入與遷出地的工資差別引起。現代遷移理論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更高的收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受教育水平和更好的社會環境。
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城市之間人口流動遷移的規律:城市化發達,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南寧、桂林和柳州市人口遷入和流動的規模最大城市化欠發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貴港和欽州人口的遷出規模較大。近年來,廣西遷移人口的增長速度較快, 2000比1996年增長了近一倍。截止2000年11月1日,廣西區5年來遷移人口達33.20萬人,約占廣西區人口總數415.70萬人的7.99%。其中,區內遷移人口27.42萬人,占遷移人口的82.59%;省際遷移人口5.78萬人,占17.41%。可見,影響全區地區間人口再分布變化的區內跨鄉、鎮、市遷移人口占絕大多數。但廣西的凈遷移率為負數(-3.730% ),且較1990年“四普”的-2. 21%提高了1.52個百分點,表明廣西的遷出人口大于遷入人口,而且呈明顯的增長趨勢。雖然兩次調查的遷移數據有出入(“四普”的遷移人口不含5歲以下遷移人口),但仍意味著廣西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仍較低,與廣東等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有擴大的趨勢。此外,廣西各地市區內遷移差異巨大,柳州市和南寧市較其他地市遙遙領先,表明大城市在人口遷移中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容納力。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省際遷移中,廣西區外遷入人口的來源地十分廣泛,全國各省、市、區及港澳臺都有。遷入人口居前5位的省份是湖南、廣東、貴州、四川、浙江,五省合計遷入人口占區外遷入人口的62.98%。這體現出區外遷入人口的流向特征:一是以鄰省的就近遷入為主,遷入人口的多少與距離呈正相關關系,離廣西越近,遷入人口越多,如湖南和廣東;二是從人口大省和經商意識較強的地區遷入,如四川、浙江等省。廣西遷出區外人口的流入地高度集中在廣東,占了87.70% ,這一方面是因為廣東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就業機會都遠高于廣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廣西與廣東不僅是鄰省,遷移成本較低,而且兩地在語言、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方面都很相似,遷移后的社會適應較快。
區內遷移人口的遷出地主要是一些城市的郊區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遷入地則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城市。
三、壯族人口遷移的原因
在廣西的人口遷移中,外出務工和經商是促成人口遷移最直接的原因。在廣西外出遷移的人口中:務工經商的占82.67%,工作調動和分配的占1.32%,學習培訓的占5.51%,拆遷搬家以及投靠親戚的占5.3%,其他的5%。
由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務工經商在兩個時期雖然都是最主要的遷移原因,在總量中占五分之一,但與廣東等經濟強省相比,比重偏小,還不到廣東1985-1990時期(58.66% )的一半,且1995-2000時期較1985-1990時期增幅較小,僅增加0.36%。
(2)在經濟性原因中, 1995-2000時期與1985-1990時期相比,工作調動、學習培訓和分配錄用所占的比率均有下降,其中工作調動原因下降了50%多,而這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方對人才的吸引力和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地區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3)在社會性因素中,婚姻遷入增加了近四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在區內遷移中。從人口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上看,跨地區(包括市、鄉、鄉)的婚姻對人口素質的提高(無論是遺傳因素還是增加社會交往方面)和基層民主建設等方面都有著積極作用。投親靠友因素的大幅度下降,表明人們獨立意識的增強;而隨遷家屬的大幅度增加,既反映了廣西人才環境的地位,也說明了廣西引進人才的努力和代價。
經濟發展是人口遷移流動加速的動力,由于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速度快慢不一,水平各異,致使各地區人均收入差異較大。這種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其較大的利益差別,使經濟較發達地區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產生了吸引力。這是導致桂西北向桂東南遷移,農村向城鎮遷移,廣西向廣東遷移的重要原因。從區外人口向廣西遷移方面來說,一是廣西的區位優勢。廣西處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和大西南地區的交會地帶,是整個西南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我國與東南亞經濟聯系的樞紐地域,具有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人們感受到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力,從而自愿遷移到廣西以一展身手。二是廣西就業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善。隨著廣西經濟,尤其是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提供了較多的機會。能源、交通、通訊三大基礎設施的完善,商飲服務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日益改善,這些都為區內外勞動力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
廣西作為我國壯族主要聚居地,一方面伴隨著城鎮化的水平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大量遷移(農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和省區到省區),另一方面通過與區域內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融合成為我國一支獨特的少數民族。
參考文獻:
[1]雷璨,王璐,張兆含.淺談壯族人口流動的現狀及影響-以廣西賀州市為例[J].才智,2014(21).
[2]蘇建靈.明、清時期漢族人口向壯族地區的遷移[J].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