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淑霞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黨中央提出的扶貧工作新機制,核心要求是“精”和“準”,目前中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那么,我認為做好以下“五個結合”是其重要路徑。
精準扶貧“五個結合”
1落實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要與黨的“群眾路線”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精準扶貧要做到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舉措明確,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拔窮根。要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漏一戶、不掉一人。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黨員干部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與群眾形成合力。一是領導要高度重視,健全工作機制,把精準扶貧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二是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幫助貧困村選好配強班子,為推動工作落實建立組織保障。三是要動員全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貧困村、貧困群眾,向他們宣傳黨的扶貧政策,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尋找制約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制定扶貧規劃,幫助困難群眾出點子想法子,共同謀劃發展新思路新舉措,做到項目規劃到戶、脫貧效果到戶,結合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和民政救助政策,有針對性地解決最困難地區、最困難群體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四是要開展全員結對幫扶,并提出目標要求,加強考核機制,不但幫扶對象要精和準,扶貧責任人也要達到精和準,讓精和準真正落到實處。
2堅持精準扶貧項目中的“輸血”與“造血”相結合
“幸福總是相同的,不幸卻各不相同”。精準扶貧一定要認真落實中央的“五個一批”要求,在“準”字上做文章,要以精準為基本攻略,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要“精準”制定脫貧規劃,規劃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找準對象,分類施治,對癥下藥,幫扶幫到點子上,堅持“輸血”與“造血”有機統一。既“輸血”送“真金”解燃眉之急,又送“真經”幫其恢復“造血”功能。一方面對“鰥寡孤獨癡殘”六類特殊人群確保一戶一臺賬、一戶一幫扶措施、一戶一檔案,分別采取低保、集中供養和發放生活補助等方式,實行政府動態管理精準兜底保障。另一方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送錢送物的輸血式救助不過是治標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科技扶貧、產業帶動扶貧模式,使得貧困群眾自身實現造血,讓“造血”鍛造經濟發展持續活力。貧困的原因和情況千差萬別,項目安排上也要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基礎設施建設要與村組實情相結合,項目安排要“實”。種養產業要視貧困戶家庭人員結構、勞動力情況、文化水平而異,宜農宜工宜商要因戶施幫。
3堅持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
著名經濟學家繆達爾曾強調:“不發達國家民眾巨大的貧困至少部分是由于他們的宿命論、他們的麻木和他們對于改變觀念和制度、推廣現代技術、改善衛生條件等努力的冷漠。”“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一個地方經濟上暫時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和思路的貧困,人窮志短、消極無為,缺乏奮起直追的精神動力。毛澤東同志說過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精準扶貧就要堅持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相結合,讓村民自發、主動參與工作,幫助貧困群眾從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續發展上徹底“挖窮根”,有效減少返貧現象發生,做到標本兼治。一要實行觀念扶貧。堅持扶貧先扶志,充分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民堅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實干,樹立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變依賴思想為自立創業思想,主動進取、改革創新,增強戰勝貧困的勇氣。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變落后面貌。二要重視和加強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扶貧要扶智。三要大力扶持農村文化和醫療衛生事業,滿足廣大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引導農民過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切實解決貧困群眾就醫困難和負擔過重的問題,努力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四要下功夫抓好貧困人口勞務技能培訓工作,幫助貧困群眾成為具有增收致富技能的新型農民,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4堅持政府幫扶與社會救助、群眾互扶自救相結合
堅持政府幫扶與社會救助、群眾互扶自救相結合是把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到位、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關鍵。眾人拾柴,才能匯聚扶貧開發“巨能量”,我們要發揮中國制度優勢,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作為政府幫扶的主體,需要針對貧困地區制定專項風險補償、稅收優惠、財政獎勵、費用補貼等扶貧政策,同時重視貧困地區教育投入、智力投資、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各級政府和部門參與定點扶貧任務,把扶貧工作列出具體清單,明確扶持誰、由誰扶、怎么扶,使精準脫貧工作任務進一步細化,工作職責更加明確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基礎。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出資成立基金,通過對口幫扶、到貧困地區從事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等是探索支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途徑。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匯聚扶貧新力量,通過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等方式鼓勵、調動和吸引省內外各類社會組織和個人有愿望、有渠道、有平臺參與多種形式的到村到戶精準扶貧激勵機制是精準扶貧的有效載體。
5堅持短期脫貧與長效機制相結合
“今天的貧困并不等于明天的貧困,但是如果今天的貧困加上今天的教育不足、人力資本不足,就必然等于明天繼續貧困。”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指出,扶貧開發不能局限于生活的救助、生產項目的開發,而更應強調能力的培養和可持續性的培養,堅持短期脫貧和長效機制相結合。一是要建立一支不走的“識真貧、真扶貧、扶真貧”扶貧攻堅隊,二是建設一個強有力的地方兩委班子,三是探索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扶貧新路子,四是制定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新體制,五是制定一套科學的系統的扶貧工作第三方評估機制。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中國正向貧困“堡壘”發起最后“沖鋒”,我們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