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介甫
新中國的誕生,帶來了中國婦女的翻身和解放,她們矯健的身影活躍在新中國各條戰線上,并且涌現了數量眾多的先進婦女人物。翻開歷史,我們發現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第一批女飛行員就是這些先進人物中的代表,她們的成長足跡值得我們去追隨,她們為新中國的航空事業取得的成績值得我們去頌揚……
女飛行員刻苦訓練終成器
1951年初,中共中央為了充分發揮中國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作用,決定培養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空軍開始著手從華東軍政大學和航空預科總隊選調55名女學員,送到駐牡丹江的第七航空學校學習。
這批學員到校后,編在第二期丁班。學校根據她們個人身體素質、文化水平和機組配套的需要,確定培訓飛行員14名、空中領航員6名、空中通信員5名、空中機械員30名。
當時,第七航校的教員主要由起義人員和日籍航空技術人員擔任,使用的教練機是繳獲的美制PT-19型和日制雙發99式飛機,器材短缺,飛機陳舊,加上女學員的生理、心理特點,面臨著比男學員更大的困難。首先是航空理論學習,有的同志在學習上感到了許多困難,簡直摸不著門路。于是,有的人信心不足了。在此困難的時刻,組織上提出為婦女爭氣,以“想想長征難不難,想想抗美援朝的戰士難不難”為題組織座談討論,鼓勵她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理論學習后,飛行、領航、通信進行分科專業訓練,機械人員學習維護飛機課目。這些從未坐過飛機的姑娘,認為飛到天上是多么美呀!可是一到空中,她們就覺得天旋地轉、頭暈腦脹,教員剛帶了幾個起落,有的就嘔吐起來,困難又來了。身體健壯的上海姑娘施麗霞表示:“男人能做到的,我們婦女也一定能做到。”就是這個意志堅強的姑娘,教員帶她第一次飛起落時告訴她,飛行中要是感到不適支持不住時,就用手拍拍腦袋,好早點著陸。施麗霞在飛行中真的吐了起來,可她堅持住了,一直到飛完課目,也沒有去拍一下腦袋。她們操縱飛機駕駛桿,拆卸發動機力氣不夠,就拼命鍛煉,和男同志一起打籃球、跑步、打秋千、滾旋梯。練習器材少,她們就用掃把、凳子腿代替駕駛盤演練,坐在地上手拉手、腳蹬腳地練習拉桿、蹬舵。目測不準,她們就在卡車開動時練習判斷運動速度。飛機降落時離地高度變化掌握不準,她們就在樓梯跑上跑下地練習。困難終于被一個個克服了,學飛行的13名姐妹都放了單飛,只有黃碧云還未放單飛,她非常苦惱,擔心自己飛不出來,難過地哭了起來。同志們看到這種情況也很著急,要想方設法幫助她。首先是樹立她的信心,然后找出她掌握技術的難點,讓先放單飛的同志向她介紹動作體會,教員、學員一起組織起來幫忙想方法。人多智無窮,黃碧云終于克服了難點,和眾姐妹一起比翼齊飛了。
航校的各級干部和教員,對培養新中國的女飛行員付出了比培養男飛行員更多的心血。1951年11月, 14名女飛行學員用時僅7個月,平均每人飛行77小時44分,全部飛上了藍天。同時,41名空中領航員、空中通信員和機械員也陸續畢業。至此,新中國第一批55名女飛行員無一掉隊,全部學成。畢業后,她們都分配到空軍第十三師運輸部隊服務。在空十三師,她們開始進行了蘇制里-2型飛機改裝訓練。
接受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和接見
1952年2月,女飛行員接到空軍指示,準備上北京,在“三八”節為中央首長和首都人民進行飛行表演。3月8日這一天,首都各界7000多名代表和50多位各國駐華使節的夫人以及中外記者等來到西郊機場,他們應邀參加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的起飛典禮。
女飛行員共編6個機組,下午1時,6架蘇制里-2型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首長及首都人民的檢閱。飛機在西郊機場落地后,朱德、鄧穎超、蕭華在空軍司令員劉亞樓陪同下,檢閱并接見了女飛行員。朱德在講話中熱情地贊揚了全國各條戰線上婦女所作出的貢獻,特別指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女飛行員是新中國婦女的光榮,也是解放了的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鄧穎超說:“今天舉行女飛行員起飛典禮,只有在新中國才能實現,這也證明,婦女只要打破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氣,自強不息,努力學習、艱苦奮斗,一切工作都可以做,而且能夠做好。”
3月24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人在中南海接見了參加“三八”國際婦女節飛行表演的女飛行員。毛主席關懷地詢問:“她們都成器啦?”劉亞樓回答:“都成器了,能夠獨立執行任務了。”毛主席聽了非常高興。
組織上決心將55名女飛行人員全部留在北京,歸空軍獨立第三團建制,單獨編為第二大隊第六中隊。經過緊張的晝夜間復雜氣象的訓練,她們的“翅膀”硬起來了,開始單獨執行任務了。第一個執行任務的是秦桂芳,當其他女飛行員知道秦桂芳就要單獨執行空運任務時,都感受到了莫大鼓舞,紛紛鼓勵她說:“你大膽飛吧……你拿出勁來,為咱們女飛行員打響第一炮,為大家做出好樣子。”第二天,秦桂芳來到機場,大家怕她過于緊張,笑著說:“拿出你打球的那股子勇猛勁來,好好完成任務。”秦桂芳充滿信心地登機起飛,終于安全順利地完成任務,這就大大鼓舞了女飛行員單獨執行任務的信心。
圓滿完成任務受表彰
1954年寒潮侵入內蒙古草原,錫林郭勒牧場上牲畜不能放牧,有些地區的牲畜已經大批死亡,上級決定派飛機空投糧食和飼料支援牧民,搶救牲畜。
女飛行員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請求執行空投任務。部隊決定派陳志英和她的機組執行這個任務,她們連夜進行飛行前的準備。第二天天剛剛亮,飛機就起飛了。飛機越過長城飛向內蒙,剛進入草原,天氣突然變壞,惡劣氣流云團給飛行帶來困難。陳志英沉著操縱著飛機,勇敢前進,機組以敏銳的目光,仔細搜索著機翼下面的地形、地物。領航員首先看到蒙古包,陳志英按領航員指引的航向飛去,牧民們從蒙古包里跑出來,一個個手舞紅旗向飛機歡呼。一包包的糧食和飼料,帶著黨的關懷和溫暖,投放到牧民的手中。陳志英和同志們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懷著興奮的心情返回基地。endprint
1958年12月30日晚上,部隊的除夕晚會正在熱烈進行。突然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要立即派飛機飛往包頭,裝運氧氣后,再轉飛烏蘭浩特。這個任務要在24小時內完成,因為烏蘭浩特鋼鐵廠的鍋爐爆炸,那里急需焊接氧氣。部隊將這一任務交給了伍竹迪和她的機組。當時的情況是,烏蘭浩特地區天氣惡劣,機場跑道又短又窄,而且還沒有導航設備,這給機組執行任務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伍竹迪同機組全體同志連夜進行了充分準備,第二天黎明,便按計劃起飛了。飛機先飛包頭,裝上氧氣后,又向烏蘭浩特飛去,途中山峰重疊,強大的氣流將飛機一會兒掀起來,一會兒沉下去。伍竹迪艱難地操縱飛機,不知是緊張還是因為生孩子后體力不濟,她的內衣都濕透了。伍竹迪和她的戰友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在傍晚準時到達機場上空。飛機繞場一周,巡視一下機場情況,跑道的確太短,按正常著陸方法不行。伍竹迪采用小下滑角、大油門、盡量減低飛機速度,準確地在跑道頭三點著陸。飛機停穩后,鋼鐵工人圍了過來,伍竹迪剛出機門,有人驚奇地喊道:“是女飛行員!”伍竹迪一下子被工人們包圍了。一位年輕的工人握住她的手激動地說:“我代表鋼鐵工人向你們致敬。”氧氣瓶卸完后,天色將晚,由于這個機場沒有防寒設備,機組同志擔心飛機上的導管凍裂,便不顧十幾小時飛行后的疲勞,又駕機起飛返航。
那位在航校流過眼淚怕自己飛不出來,結果是最后一個放單飛的黃碧云,在執行任務中飛得很好。1958年秋季,她同機組執行專機任務,從張家口接賀龍、羅榮桓、聶榮臻3位元帥到北京。飛機飛得非常平穩,賀龍元帥問駕駛飛機的飛行員是誰?機組回答:“是女飛行員黃碧云。”飛機在北京西郊機場輕輕著陸了,賀龍特意來看黃碧云,親切地對她說:“你飛得很好,下次我還乘你的飛機。”這是首長對她的鼓勵,也是對全體女飛行員的關懷和希望。1969年全國婦聯授予她們機組“三八紅旗集體”的光榮稱號。
新中國的第一批女飛行人員一直艱苦奮斗,活躍在空軍部隊長達30多年,飛行時間最長的一位是武秀梅,一直到1988(53歲)才離開飛行崗位,總飛行時間為3865小時。新中國的第一代女飛行員為空軍部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她們駕駛的飛機飛遍了祖國各地,執行空運、空投、搶險救災、人工降雨、航空測量、科研試飛和專機運載等任務。她們為人民空軍贏得了榮譽,為新中國婦女爭了光,為祖國爭了光,開創了新中國婦女飛上藍天的先例。
由于第一批女飛行員開創了通向藍天的道路,第二、三、四、五、六批女飛行員相繼培訓出來,成為空軍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們為社會主義建設、鞏固國防,為新時期軍隊軍事變革作出了貢獻。(摘自《解放軍生活》2014.10.13)B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