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聞暄
據緬甸地方武裝方面消息,2016年11月20日當地時間2時40分許,果敢、德昂、若開和克欽四家武裝近十個混合營的聯合部隊對緬軍在勐古地區的勐古城郊、棒賽、彭線、木姐等多處駐點進行圍援打點。緬軍99師與克欽6旅爆發激戰,截至上午8點,戰斗仍未停止,中國畹町等地百姓可以清楚地聽到槍炮聲。目前,同盟軍及聯軍部隊已占據重要軍事位置,并已筑好工事,正在對緬軍駐點發起新一輪攻擊。
這塊多事的山區并非剛剛成為亂源和熱點,自19世紀末以來,這里就一直動蕩不休,如今雖然名義上歸屬緬甸聯邦,但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事實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他們和緬甸聯邦的親疏向背,在多數時候仿佛并不影響整個緬甸大局,但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刻,卻足以成為壓倒政治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現在就讓我們來理一下緬北的這團亂麻吧……
亂麻由來已久
緬甸聯邦面積676580平方公里,人口約5900萬(2009年),其中60%為緬族,主要居住在原稱“緬甸本土”的7個省,而西北、東北和北部山區的7個邦,則居住著眾多少數民族,其中僅被列入法定少數民族的就多達134個。
由于歷史原因,7個邦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曾長期處于相對獨立的土邦主統治下,有些還跨境居住。
在這些邦中,撣邦、克欽邦、欽邦在英國殖民時期為英國直屬保護地,而其它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則或為英屬印度領地、或為英國租借他國的租借地。1947年2月12日,撣邦、克欽邦和欽邦簽署彬龍協議,決定聯合尋求獨立,并于1948年1月4日獲得成功。根據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10年后撣邦和克倫尼邦有權決定本邦在緬甸聯邦的去留,但1958年奈溫上臺后擱置了這項權利,引起兩邦與緬甸政府曠日持久的矛盾和爭端,1962年《緬甸聯邦憲法》被廢除,各邦紛紛為自主權開始與緬軍對抗甚至交戰,其中的克耶族更早在1948年、緬甸聯邦成立當年,就開始和緬甸政府對立。
民族矛盾、政治經濟斗爭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國民黨第8、第26軍李彌、余程萬軍殘部逃入緬北撣邦地區,并在緬泰邊界長期盤踞;60年代中,緬共展開反對奈溫政權的游擊戰,其主力集中在撣邦和克欽邦境內;此外,緬北“金三角”,一些集團有的和民族部落武裝或國民黨殘部有關系,有的系緬共系統,還有的則和緬甸政府關系親密。
這些錯綜復雜的勢力和矛盾纏繞交織,各派勢力合縱連橫這團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亂麻。
緬甸政府:打與拉
歷屆緬甸政府對緬北地方武裝都采取“打”和“拉”的兩手,試圖加強“中央”對這些桀驁不馴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這種“以夷制夷”的做法固然從形式上穩定了緬甸版圖,卻讓原本的一團亂麻變得亂上加亂,各種矛盾固結不散,成為政治解決緬北問題的重大隱患。
1988年緬甸爆發“四八革命”,一些緬北少數民族武裝集團附和了反奈溫的呼聲,被認為對推翻奈溫政權起到重大作用。奈溫下臺后,以丹瑞為首的“國家恢復與發展秩序委員會(SLORC)”——后改稱“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SPDC)”政權繼續對緬北各軍事割據勢力實行“打”和“拉”的兩手,一方面利用各派矛盾,進行武力鎮壓,另一方面以保證政治和軍事自決權為代價,換取這些組織與緬甸當局達成和議,這些被稱作“和平組織”的團體接受緬甸中央的編制和領導,但在割據區域內仍保持行政、軍事的很大獨立性。
1990年緬甸實行大選,結果在緬甸本土,昂山素季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勝,而在緬北各少數民族地區,當地“和平組織”紛紛取得地方性勝利,當丹瑞政權否定大選結果后,各“和平組織”鑒于權力不被承認,紛紛表示不滿,為安撫這些地方實力派,丹瑞政府于1993年宣布召開制憲會議,邀請各族和各“和平組織”代表與會,但1996年3月因分歧嚴重而休會。2004年5月17日,休會8年多的制憲會議重開,宣布推動2003年8月政府制訂的7點“民主路線圖”,一些“和平組織”在緬甸政府的爭取下支持路線圖,另一些則與反對黨結盟,對路線圖表示抵制或保留。2008年2月9日,緬甸當局宣布同年5月舉行新憲法公決,2010年根據新憲法組織多黨制大選,但要害部門和重要權力仍保留在軍方手中,對此,“和平團體”也意見不一。
2008年5月26日,緬甸政府宣布新憲法公決獲通過,2010年大選將在新憲法基礎上組織進行。由于在國際社會陷于孤立,且部分“和平組織”與被壓制的反對黨NLD和撣邦眾民族民主聯盟(SNLD,撣邦第一大黨,緬甸第三大黨和第二大反對黨)關系密切,惟恐大選受到干擾的緬甸政府加緊了對各“和平組織”和特區的施壓,要求它們將各自武裝統一置于緬甸邊防軍指揮下,并組建政黨參加大選,對此,各特區反應不一,但大多數態度保留,不愿放棄自治地位。
正是在這種焦慮下,緬甸政府以“八八事件”為導火索,導演了果敢事件。果敢自始處于緬軍的全面控制之下。
特區和“和平團體”
緬北的“特區”共有12個,除了這12個特區外,還有撣邦愛國委員會(SSPC)、若開民族團結黨(NSP)、新孟邦黨(NMSP)、克倫尼進步黨(KNPP)和撣邦人民解放組織(SNPLO)5個擁有地盤、軍隊,與政府停火并保持獨立性的地方少數民族集團,但勢力較弱,未成立特區;
另有13個歸附緬甸政府的前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享有一定程度的行政、自衛自主權,此外,在北緬甸尚有若干一直堅持武裝斗爭的集團。
這些民族、地方集團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分為三派。
第一派是親西方和緬甸民主聯盟的,這一派要求經濟、文化、法規和人事權的完全自主,要求允許建立獨立的防務部隊和民兵,要求在征稅、銀行業務、農貿、通訊、媒介、行政管理、結社和民事法等方面的獨立制裁權。但這一派希望柚木經營“聯邦化”,因為柚木資源主要產于不屬于這一派的克欽各“和平集團”轄區。
這一派對東盟、其它鄰國和國際社會與緬甸政府的經濟合作持反對立場,認為這會加強緬甸軍方的底氣,其中一些派別反對緬甸新憲法中“軍方占據主席席位和保留1/3國會議席”條款,一些派別甚至主張“國際維和部隊”進駐“維和”,這些都與緬甸政府基本立場沖突。
第二派包括原緬共系統的四個特區,它們原先主張脫離撣邦,聯合組建直屬緬甸聯邦的“大佤邦”,但如今并不十分堅持;它們并不十分排斥武裝力量整編,但要求得到這些整編部隊“警察化”和“地區化”的保證,即“換湯可以,換藥不行”它們要求柚木經營自主,因為其轄區是緬甸最重要的柚木產地。對于緬甸民主聯盟的政治主張,它們并不附和,除了自治權,在其它方面盡量避免直接刺激緬甸政府。
第三類包括上述組織以外的“和平團體”,它們對緬甸政府的要求基本采取附和、贊同的立場,前提是不損害自己的核心利益。
正因為這些“和平團體”態度不一、矛盾交錯,且盤根錯節,對于這樣一團亂麻,緬甸政府雖有心去理,但一時半會卻無從措手。
緬甸政府也好,傾向不同的“和平團體”們也罷,都會加緊發出自己的聲音,顯示自己的力量,尋求在國內國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緬北的這團亂麻,也會因此繼續亂下去,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難有根本性的改變。
(摘自《當今內幕》2016.8.2)B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