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佳
各國變法成敗對比
魏國的“李悝變法”,早于秦國幾十年就實行過“軍功爵制”,但魏國的弱點在于:士兵一旦晉級,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全由國家負責,這是個“無限責任制公司”,連結婚生子也由組織安排,久而久之,政府財政負擔極重,最終難以為繼,只能宣告破產。
楚國的“吳起變法”,也早于秦國,也是軍功獎勵制度,短時間內“南平百越,北并陳蔡”,辟地千里,一度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楚國的軟肋在于:國內既得利益群體過于龐大,高層完全由昭氏、屈氏、景氏幾個大家族所壟斷,形成了“寡頭政治”。全國的事情只由幾個大佬說了算,他們的兒子、孫子世襲爵位,隨著改革的深入,權貴們的利益受到損害,他們聯合起來,殺死了改革家吳起,中斷了改革。
晉國曾一度打破公族世襲制,用大規模的“政治運動”打掉了國內所有的權貴勢力,換上來的全是年輕小伙子。晉文公提拔了大量異姓家族,采用“尊功尚賢”手段,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維持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可謂是春秋時期最持久的發達國家。但到了后期,這些異姓家族也開始壯大,成為新的既得利益者,變成被趙、魏、韓的少數大家族壟斷的“寡頭政治”,導致“三家分晉”,國家分裂了。
失敗的結局各有不同,但原因只有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過于龐大。
再進一步分析,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其實都是西周舊體制遺留下來的“領主集團”,而獨獨秦國的主體階層是“地主集團”。
何謂“領主”?何謂“地主”?
簡單點兒說,領主,就是在分封制下,擁有自己的領地、莊園,綿延萬畝,自己有兵權、行政權、人事任免權、征稅權等,獨立性很大。而地主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沒有軍隊和行政任免權的。說得更簡單點兒就是:地主只有地(面積不大),領主既有地又有人(地很大,人很多)。
與西周君主“分封制”一脈相承,諸侯大夫“世卿世祿”在各國延續了上百年。這些世襲的權貴,構成了龐大的領主集團,比如:魯國的政權完全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掌控了,鄭國的上卿往往是罕氏、良氏家族輪流執政,衛國則是石氏和寧氏,楚國則是屈氏家族,晉國有趙氏、魏氏、韓氏……權貴階層根深蒂固,使得很多像商鞅那樣的小老百姓,即使有才,也無出頭之日。
而反觀秦國,則顯得很“非主流”。秦國因為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社會階層很松散,尚沒條件產生穩定的權貴集團,門閥家族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即使有少數的既得利益群體,也只是像甘龍、杜摯那樣的個體,尚未形成龐大的勢力。這種情況下,改革就不會受到像楚國、鄭國那樣多的權貴集團左右,只要出現一個鐵腕意志的君主,推動變革,一竿子捅到底,改革就會進行得很順利。
商鞅變法之后不久,就開始推行土地改革——“廢井田,開阡陌”。就是打破“井田制”這種大鍋飯的公有制,以“開阡陌”來開墾大量荒地、土地財產歸個人。還鼓勵東方各國的百姓前來秦國開荒種地,只要愿意的,都能得到自己的土地。秦國形成了千千萬萬個“小地主”,從而提高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
在其他國家,老百姓是沒有自己的土地的,只有權貴階層才享受土地和財產,他們世襲,不把利益分給老百姓。而在秦國,老百姓有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且是可以傳給子孫后代的。
換作是你,你愿意選擇哪個國家呢?
不言自明。
財產和土地的私有化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秦國占領的土地越來越多。秦國的將士,有功既賞爵位,又賜田宅,可以成為軍功地主,如果不斷立功,還可不斷受賞,以至于私人得到大量的土地田產。從某種意義上說,秦國兼并六國的戰爭,實質上就是一場“財產私有化+土地歸個人”的戰爭!
這些來自底層的士兵,為了獲得軍功和財產,拼命而瘋狂地砍敵人的腦袋,因為只有提著腦袋,才能得到賞賜。在與趙國的“長平之戰”中,秦軍大將白起一聲號令,坑殺40萬趙軍,人們被秦軍這種瘋狂的舉動震懾了。
數十年間,秦國百姓普遍都擁有了自己的田地和財產。正如英國的《國富論》中所說,人性是以利己為前提的,人們只有對自己的私有財產才最珍惜。由此,秦國百姓為了保衛自己的財產,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堅不可摧,再也沒有哪個敵國能打敗這個國家。
(摘自《作家文摘》2016.11.4)B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