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夢昕,周賢梅
左上肺放線菌病一例誤診分析
井夢昕,周賢梅
目的 加強對肺放線菌病的認識,減少臨床誤漏診。方法 回顧性分析肺放線菌病1例誤診病例資料。結果 患者咳嗽伴咳痰半月余,外院診斷為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療癥狀好轉,但停藥后復發。此后2個月內兩次入我院,血常規及腫瘤標志物未見明顯異常,影像學檢查提示肺癌可能,應患者及家屬要求行手術探查明確病灶性質,經病理檢查診斷:肺放線菌病。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口服抗感染,隨診半年無復發。結論 肺放線菌病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極易誤診,積極多次行支氣管鏡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有助于確診。
放線菌病;誤診;呼吸道感染;肺腫瘤
近年來由于糖皮質激素、細胞毒性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以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肺放線菌病發病率有所升高[1]。我院近期收治1例,現報告如下以提高臨床醫師對該病的認識。
男,63歲。因咳嗽20余日入院。患者20余日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白色黏液痰,自覺發熱(未測體溫)。在當地醫院就診,行胸部CT檢查示:左肺上葉病灶,縱隔多發淋巴結,部分淋巴結增大。診斷為肺部感染,經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具體不詳)靜脈滴注1周,咳嗽好轉,痰量減少,但停藥后癥狀反復,遂入我院心胸外科。既往體健。吸煙30年,每日20支,戒煙1月余。查體:體溫36.5℃,脈搏68/min,呼吸18/min,血壓122/80 mmHg。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及腫瘤標志物均未見異常。痰細菌培養和痰找結核桿菌均陰性,痰涂片見鱗狀上皮細胞、急慢性炎性細胞及不明菌群。胸部CT平掃及增強掃描示:左上肺可見4.6 cm×2.7 cm條索狀高密度影,邊界不光整,可見毛刺影,平掃CT值24 Hu,增強掃描CT值72 Hu;雙側各葉、段支氣管通暢;縱隔內各組織間隙未見增大淋巴結。CT報告:左上肺病灶性質待定(肺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示:左肺支氣管黏膜充血腫脹,余未見異常。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示:肺泡間隔增寬,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伴淋巴細胞及灶性中性粒細胞浸潤。根據前述檢查,臨床診斷不明,患者拒絕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和再次肺穿刺活檢,自動出院。
2個月后患者因咳嗽加重、痰中帶血再次入我院心胸外科。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左上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余未見陽性體征。常規實驗室檢查及腫瘤標志物未見異常。胸部CT檢查示:左上肺可見約3.5 cm×3.4 cm團塊狀實變影,形態不規整,周圍可見毛刺及棘狀突起,平掃CT值37 Hu,增強掃描最高CT值90 Hu,病灶中心可見類圓形不強化區,鄰近部分細支氣管閉塞,右肺門及縱隔內淋巴結增大(圖1a、1b)。CT報告:左上肺病灶性質待定(肺癌?)。因患者不愿行進一步檢查,應患者及家屬要求,行手術探查明確病灶性質。術中見胸腔廣泛粘連,腫物位于左肺尖處,質軟,大小約4.0 cm×3.0 cm×3.0 cm,行左上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檢查示:肺組織及支氣管中見急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伴出血、壞死、膿腫及顯著纖維化,局部支氣管擴張,局部空洞形成伴大量菌絲團,中央呈均質性,周圍見放射狀菌絲,HE染色嗜堿性,銀染(+),見圖1c、1d。術后診斷:肺放線菌病?;颊咝g后次日晚突發心房顫動,心率160~170/min,給予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4 mg、胺碘酮注射液150 mg靜脈推注,后給予胺碘酮注射液60 mg/h持續泵入,5 h后轉為竇性心律。轉入我院呼吸內科,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口服抗感染,14 d后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出院。出院后患者繼續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隨診半年無復發。

圖1 肺放線菌病患者檢查所示
1a、1b.胸部CT平掃+增強掃描示:左上肺可見團塊狀實變影,形態不規整,周圍可見毛刺及棘狀突起,中心可見類圓形不強化區,鄰近部分細支氣管閉塞;1c、1d.病理檢查示:局部支氣管擴張,局部空洞形成伴大量菌絲團,中央呈均質性,周圍見放射狀菌絲,HE染色嗜堿性,銀染陽性
2.1 誤診原因分析
2.1.1 缺乏放線菌易感因素:放線菌為革蘭陽性厭氧或微需氧菌,生長緩慢,無芽孢,致病菌多為衣氏放線菌[2]。該菌常寄生于健康人口腔、胃腸道和生殖系統黏膜等部位,多因誤吸口腔或胃腸道帶菌分泌物而致病。Kim等[3]回顧分析94例肺放線菌病,發現以中老年男性居多。放線菌病易感因素包括口腔衛生差、顏面部外傷感染、酗酒、慢性消耗性疾病、肺部基礎疾病等。本例為老年男性,無上述易感因素,故臨床未考慮放線菌感染。但患者有30年吸煙史,有文獻報道吸煙能增加放線菌吸入率。因此吸煙也可能是肺放線菌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4]。
2.1.2 臨床表現不典型:放線菌全身感染中,尤以頸面部為主,只有少部分發生在胸肺部。胸部放線菌病可累及肺部、胸膜、縱隔或胸壁,癥狀無特異性。張百華等[5]對48例肺放線菌病行回顧性分析,患者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發熱,與肺結核、肺癌和肺炎等常見呼吸系統疾病表現相似。當該病累及胸膜,可形成膿胸和胸壁瘺管并排出硫黃顆粒,但極為少見;累及縱隔可致呼吸或吞咽困難。本例僅表現為咳嗽、咳白色痰、短暫發熱,后出現痰中帶血,缺乏特異性表現,是誤診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 未進一步行菌群鑒定:痰液、膿液涂片發現放射狀的菌絲節段有助于放線菌病的診斷。由于放線菌需厭氧環境培養,培養前使用抗生素及其他細菌的過度生長,導致痰培養及痰涂片的病原菌檢出陽性率很低。該患者首次入院行痰涂片細胞學檢查發現有菌群,但未進一步行菌群鑒定,失去早期診斷的時機。此時若臨床醫師能考慮到特殊病原體感染的可能,及時與病理科及檢驗科醫師溝通,告知培養的特殊條件,反復送檢,可能會檢測出放線菌。
2.1.4 影像學改變缺乏特異性:肺放線菌病早期胸部CT表現為斑片狀炎性浸潤灶,與肺內其他感染性病變難以鑒別;晚期可侵犯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膿胸,也可侵犯縱隔、胸壁引起膿腫、肋骨骨髓炎、骨質缺損、瘺管等[6]。回顧本例胸部CT表現,雖缺乏典型性,但腫塊位于胸膜下,病灶呈團塊狀,內有空洞無明顯強化,符合肺放線菌病影像學特點[7]。該患者兩次CT報告結果均懷疑肺癌,可見影像科醫師對二者影像學改變缺乏鑒別診斷經驗。肺癌多表現為實性腫塊,邊緣較清,典型者有分葉狀及短細毛刺影,瘤灶周圍可見血管集束或胸膜凹陷征,這是肺癌與肺放線菌病重要的鑒別點。
2.1.5 肺穿刺活檢未取到病變組織:肺放線菌病的主要診斷方法有支氣管鏡、經皮肺穿刺或外科手術活檢。本例可能因腫塊位于肺尖,遠離肺門,行支氣管檢查僅見左肺支氣管黏膜充血腫脹,故未進行刷檢及活檢。熊偉等[8]認為支氣管鏡活檢診斷肺放線菌病價值不大,因標本需要嚴格的厭氧條件,如果在空氣中暴露時間超過20 min就失去了診斷價值。但有報道通過纖維支氣管鏡確診肺放線菌病[9]。肺穿刺活檢可快速有效地明確肺放線菌病的診斷,但需注意的是一次活檢不一定能取到足以明確診斷的病變組織,需多次活檢以提高診斷率[10]。
2.2 診治啟示 文獻報道41%~52%的肺放線菌病通過手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11]。于在誠等[12]認為對于肺部良性腫塊若確診困難,并且有惡變可能,主張及時手術治療。若術中見胸腔致密粘連,腫塊質軟,則良性居多。本例術中見胸腔廣泛粘連,腫塊位于左肺尖處,質軟,故行左肺上葉切除+淋巴結清掃術?;颊邇纱巫≡洪g隔2個月,左上肺病灶明顯增大,雖然伴有肺門和縱隔淋巴結增大,但無其他腫瘤病變征象,仍提示良性病變可能。本例首次肺穿刺組織病理學檢查未能明確診斷,與患者溝通建議再次行肺穿刺活檢明確診斷,但被拒絕。假如臨床醫師能做好溝通工作,告知患者肺穿刺活檢的必要性,可能會術前明確診斷,避免手術創傷。
對于肺放線菌病的治療,提倡根據病灶位置、病變程度及臨床表現,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13]。初期病灶小者推薦內科保守治療,首選β-內酰胺類抗生素,療程一般需要0.5~1.0年。本病早期確診后經內科治療可治愈。若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或懷疑惡變,伴膿腫或膿胸者常需外科手術治療。手術原則是切除病灶及治療并發癥,術后至少繼續藥物治療1~2個月。肺葉切除術創傷大,術后易并發肺不張、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胸腔積液、心律失常等,導致患者體力活動受限,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致使生活質量下降,應加以重視。心律失常作為術后常見并發癥,直接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是患者圍術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4]。該患者術后次日突發心房顫動,經積極處理后轉復。
[1] 線胤生,弓顯鳳.肺放線菌病1例[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4,4(5):308-309.
[2] 楊驚,劉曉清,鄧國華,等.放線菌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13):1206-1208.
[3] Kim S R, Jung L Y, Oh I J,etal. Pulmonary actinomycosis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21st century: cases of 94 patients[J].BMC Infect Dis, 2013,13:216.
[4] Mabeza G F, Macfarlane J. Pulmonary actinomycosis[J].Eur Respir J, 2003,21(3):545-551.
[5] 張百華,赫捷,王永崗,等.易誤診為肺癌的肺放線菌病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2):220-222.
[6] 王官良,季文斌,何海青,等.肺放線菌病3例CT表現[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4):638-640.
[7] 王自強,顧海霞,張海燕,等.肺放線菌病的CT表現[J].醫學綜述,2014,20(9):1716-1718.
[8] 熊偉,段明科,許勝水,等.肺放線菌病2例報告,并國內20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6):802-803.
[9] 馬楠,崔德健,文仲光,等.經纖維支氣管鏡診斷支氣管內放線菌病例2例并文獻復習[J].中國內鏡雜志,2014,20(8):882-886.
[10]Hsieh M J, Liu H P, Chang J P,etal. Thoracic actinomycosis[J].Chest, 1993,104(2):366-370.
[11]Baik J J, Lee G L, Yoo G L,etal. Pulmonary actinomycosis in Korea[J].Respirology, 1999,4:31-35.
[12]于在誠,周久華,顏林洲,等.肺部良性腫塊的外科治療[J].安徽醫學,2003,24(4):33-34.
[13]馬名嘉,李天宇,胡敏,等.肺放線菌病誤診結核1例并文獻復習[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2):370-371.
[14]武艷.肺癌術后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腫瘤學雜志,2011,17(12):917-919.
210000 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井夢昕);210000 南京,江蘇省中醫院呼吸內科(周賢梅)
周賢梅,E-mail:xianmeizhou@aliyun.com
R519.1
B
1002-3429(2017)04-0015-03
10.3969/j.issn.1002-3429.2017.04.005
2016-10-30 修回時間: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