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聲遠
太陽系外的行星是什么模樣?科學家才剛開始有所知道
科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數量,就像涓涓細流已變成滾滾洪流。從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以來才不過20幾年,地面和空間觀測技術的進步就讓已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飆升至2000顆以上。這些系外行星中包括“熱木星”“超級地球”及其他奇異類型的行星。這些在太陽系中沒有的行星類型,逼迫科學家把他們有關行星系統形成和演化的理論推倒重來。
然而,對系外行星的發現又可以說是剛剛才開始。在系外行星的搜尋方面,科學家正強力推進又一個重要階段:查明這些世界長得什么模樣。大多數搜尋系外行星的技術,除了能告訴我們行星質量、大小和軌道參數外,能揭示的其他信息少之又少。系外行星究竟是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還是像木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系外行星的溫度很高還是很低?系外行星的大氣層由什么組成?它們的大氣成分中,像水、甲烷和氧這樣的分子的比例是否獨特而又不穩定,因而可能是生命活動的跡象?

“雙子座行星成像儀”
要想探尋諸如此類問題的答案,科學家能夠使用的唯一可靠工具就是光譜學:運用光譜學,科學家能分析直接來自行星表面的光線的波長,或者穿過行星大氣層的光線的波長。每種元素或分子通過光譜攝像儀都會產生一個特殊的“線條”模式——光發射造成的尖峰,或在已知波長的光吸收造成的驟降。這樣一來,通過觀察一個遙遠天體的光譜線,科學家就能解讀這個天體上有什么物質。
但光譜學通常要求能清楚看見物體,這對系外行星來說幾乎不可能。通常,我們是看不見系外行星的。不過,當一顆系外行星正面經過其所環繞的母恒星(太陽就是地球的母恒星)時,母恒星亮度會極小程度地降低,這就暗示了系外行星的存在。另外,雖然系外行星不可見,但其引力會造成其母恒星很輕微地前后搖晃,而這種搖晃也揭示了系外行星的存在。科學家經常說,要想探索系外行星,就好比是凝視一盞探照燈(恒星),并且試圖發現一只在探照燈附近飛的螢火蟲。
然而,在觀測系外行星方面,科學家近年來已有一些進展。當系外行星正面經過其母恒星時,一些科學家提取了穿透系外行星大氣層的光線的光譜。這相當于當一只螢火蟲掠過探照燈的光柱時,測量螢火蟲的翅膀顏色。另一些科學家則想法阻擋母恒星的光線,從而得以看見位于遙遠軌道中的系外行星,直接記錄它們的光譜。
過去3年中,科學家開始記錄來自新一代定制天文觀測儀的光譜。位于智利帕切翁山頂峰的南雙子座望遠鏡(直徑8.1米)的“雙子座行星成像儀”,就是一臺新一代定制天文觀測儀。正在研發的多部太空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都把系外行星光譜作為首選探測目標。而科學家更渴望的是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簡稱JWST),它將于2018年發射,屆時它將以前所未有的光采集能力和靈敏度實施探測。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對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系外行星的科學家來說,目前正是時候。美國斯巴魯望遠鏡(位于美國夏威夷島死火山莫納克亞山上)項目科學家庫里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時代的開端,那就是深入探索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世界。這是天文學的又一場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