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北方人》編輯部:
一家化工廠發廣告招聘技術工人,我千里迢迢來到該廠應聘,并順利通過,崗位是橡膠生產,簽訂了3年期的勞動合同。上班后,每天要接觸粉塵、丁二烯、正己烷等,半年后我才知道這些東西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由于在應聘時,公司沒有向我說明該崗位要面臨的危害,在勞動合同中沒有寫明,我就找到負責人討說法,并提出要調整工作崗位。負責人解釋說橡膠生產工作只是氣味難聞,對身體沒有太大影響,不同意我的要求。如果我不服從安排,只能解除勞動合同。為此,雙方發生爭議。我想走人,但又不甘心因前來應聘花費的差旅費損失。那么,雙方的爭議應如何處理?
小楊
小楊讀者:
首先,勞動者享有知情權,該公司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勞動合同法》第8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職業病防治法》第34條第1款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后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并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該條第2款規定:“勞動者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并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這些都是強制性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嚴格遵守。
楊某工作所接觸的粉塵、丁二烯、正己烷等,已被國家列入《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該公司在招聘楊某時卻未予履行告知義務,也未在勞動合同中寫明,顯然違反了上述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其次,該公司應當為楊某調整崗位,而無權解聘楊某。《職業病防治法》第34條第3款規定,用人單位未就職業病危害履行告知義務的,“勞動者有權拒絕從事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用人單位不得因此解除與勞動者所訂立的勞動合同”。很顯然,依照該規定,在楊某拒絕繼續從事該崗位工作而又不愿辭職的情況下,公司應當為其調整工作崗位,而無權單方解除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