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媛媛 胡新
摘要:增加農民收入是優化農民消費結構、提升消費層次的根本手段,原有刺激農民收入增長政策的邊際效應已逐漸呈現遞減趨勢。若要繼續推動內需擴大,必須依靠我國廣大農民的需求增長,實現農民需求增長必須以提升農民持久消費力為著力點,因此應緊抓當前金融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以實現農民基本權益為基礎、以財產性收入提升為突破口。
關鍵詞:財產性收入;農民;持久消費力
中圖分類號:F323.8;F2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01
一、實現農民持久消費力增長是提升農村消費水平的客觀需求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主要通過消費傾向、消費能力與消費結構三個指標進行衡量。從我國當前來看,農民正處在從生存性消費轉向發展性消費的過度期間,在原有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滿足前提之下,農民將會產生對生活質量提升所需的文化、教育、休閑等方面消費需求的增長。
雖然目前我國農民的儲蓄傾向仍然較大,但伴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繼續發展,消費傾向將會不斷提升,農民的消費水平也將不斷增長。但我國城市發展逐漸加快,大量農用土地轉化為城市用地,農民喪失土地耕種的權利,也就喪失了其獲得收入的機會,導致農民消費力尤其是持久消費力的不斷下降。
米爾頓·弗雷德曼最早提出了“持久消費力”這一概念,并將之視為觀察農民消費狀況的重要指標。他認為當農民擁有了土地等持久性財產和收益時,才會形成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才能使農民的持續性消費量大幅度增長,從而帶動社會消費。因此,只有實現農民持久消費力的不斷增長,才能根本性的提升農村消費水平。
二、持久性財產及收入的匱乏是抑制農民持久消費力增長的根本原因
1.農民財產性收入占比過小喪失消費力長期增長的動力
我國近些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各組成部分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各組成部分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從大到小依次為: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其中農民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最小,對農民收入的貢獻很小。財產性收入從2008年的148.1元增長到2013年的293元,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也從3.1%增加到3.3%,比重變化非常小。這說明農村居民的財產積累還比較小,沒有完全體現其在農民收入增長貢獻中的潛力,在未來農民收入的構成中還是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的。
2.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過窄瓦解消費水平提升的刺激點
我國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來源渠道狹窄,主要來源于存款儲蓄收入、房屋出租收入和土地補償收入 [1]。從理論上而言,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途徑還包括紅利收入、股息收入、出讓特許權收入等。落后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其財產性收入主要來源僅僅是銀行存款利息收入。收入渠道過窄導致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因此在消費結構的表現上只能將更多的收入用于日常必需品的支出,在文化、教育、休閑等方面的支出受到過多限制,也沒有額外的收入用于找尋新的消費增長點。
3.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構建了消費差距存在的客觀原因
近年來我國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處于平穩增長狀態,但與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相比,城鄉差距仍舊較大。從整體上看,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絕對值差距不斷在擴大。2008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為387.0元,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為148.1元,兩者相差238.9元;到2013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為809.0元,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為293.0元,兩者相差516.0元。幾年間兩者的名義差距擴大了兩倍多[2]。由此可見,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無論是在絕對數量、所占比例,還是在增速上與城鎮居民相比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而收入決定了居民的消費水平,收入差距正是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存在的客觀原因。
三、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是提高農民持久消費力的根本途徑
1.建立完善的相關法律制度與體制
通過健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使土地資源利用最優化,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結合實際提高農民的征地補償標準,切實維護農民的土地財產;健全農村金融市場,擴大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網點覆蓋面,加強監督金融市場的操作流程,適當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條件,不斷創新金融性服務產品;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體制,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促使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渠道。
2.合理開發農村資源拓寬農民投資渠道
農民的土地和房屋是他們最大的財產,但農民的土地人均占有量很少。我國農民作為土地的主人,卻經常不能行使主人的權利,農民的土地常遭到不合理的征用、侵占,不能獲得應有的土地財產性收益[3]。這是因為我國農村土地制度不明確,導致農民的土地占有量不斷下降,各地出現的濫征濫用現象也頻繁發生。因此要改革當下不合理的征地補償體系,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確保農民的土地占有量。
3.大力發展新型現代農業產業
我國農村現有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是以農戶為單位,按人口分配土地,每戶家庭經營的土地數量有限,難以形成新型現代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獲得的財產性收入較少。因此,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效率化,要注重農村第二、三產業的同步發展,鼓勵和發展鄉鎮企業。應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依托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在原有農產品為主的農村資源收入中,開發現代化綠色資源及旅游資源,拓寬農民收入渠道[4]。
參考文獻:
[1]郭俊敏.增加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途經分析[J].農業經濟,2011(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國統計出版社[M].2016,10.
[3]黃芹.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路徑選擇[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3(5).
[4]陳益芳,王志章,譚銀清.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研究綜述[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3(1).
作者簡介:1.翁媛媛(1981-),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研究。項目指導教師。
2.胡 新(1994-),女,漢族,湖北黃梅縣人,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2014級本科生,項目負責人。
基金項目:該論文屬于咸陽師范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名稱:收入倍增目標下的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分析, 項目編號: 20151072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