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全國60周歲老齡人口已經達到2.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5.5%,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健康養老成為一個迫切需要國家解決的問題,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模式能夠為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務和醫療服務,緩解青年一代的壓力,但是這一模式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02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速度加快,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越來越多,養老問題越發突出,單獨家庭養老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機構養老作為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方式逐漸為人們接受并成為高齡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重要選擇。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特別是失能老人的增加不光對養老機構有生活方面的需求,還有醫療方面的要求,而我國養老機構普遍面臨著養老院看不了病,醫院養不了老這個現實問題,這就使傳統的單一的養老機構要尋求改變。醫養結合這一新型的養老機構模式,將醫療護理引進到養老院中,兩者雙雙結合,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需求以緩解社會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內涵
“醫養結合”就是指將醫療護理資源和養老資源相互結合起來,使一加一等于三從而達到利益的最大化。“醫”是醫療護理服務,健康檢查服務,康復保健服務,健身養生服務,疾病診治服務等,而“養”包括生活服務,精神健康疏導服務,文化傳播服務,將“醫”和“養”結合起來形成一體化,滿足老年人口對醫療和生活服務的需求,打破傳統養老機構只養不醫的現象。醫養結合才是未來養老機構發展的長久之計,醫養結合未來有四種存在形式:
1.鼓勵原有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
原有的醫院或者社區醫療服務站,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同時提供養老服務。很多民營醫院單一提供醫療服務無法和國家三甲等重點醫院相比,而轉型成為康復醫院或者療養院等為周邊提供醫療和養老服務,既滿足了周邊社區的養老需求又為醫院解決了慘淡局面,實現雙贏。
2.原有的養老機構可增設醫療服務資質
我國現有的養老機構多數都沒有醫療資質,可以引進醫療設備和醫療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改革,國家衛計委印發了關于養老機構醫務室、護理站的建設基本標準,對設置在養老機構內的醫務室、護理站,從人員、房屋、設備、制度等方面作出規定。
3.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協議合作
養老機構可以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成協議,定期上門為養老院內老年人做身體健康檢查,一般疾病治療和術后康復等,遇到突發性疾病等可以在轉診之前做好正確的處理措施。現在很大醫院病床難求,很多老年病人在術后都不愿意出院,擔心術后康復問題,而如果養老機構實現醫養結合就能解決老年群體這一需求,同時這種養老模式也是國家所鼓勵。
4.醫養結合進社區、進家庭
依靠社區形成的衛生服務網絡推行家庭醫生模式,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上門診療服務。
二、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必要性
1.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
隨著社會醫療技術的發展,人類壽命也得到極大的延長。截止到2016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15%。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根據聯合國人口預測統計,中國到2050年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將達到 5億,遠超很多發達國家的總人口。老年人口過多,人口紅利就會降低,人口紅利降低了,勞動力就會不足,我國乃至全世界老齡化問題都已經日漸嚴重,老年人的健康和照護,高患病率、老年病種類多、治療時間長、治療難度大,需要攻克的問題多,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各國要面對的嚴峻問題。
2.家庭養老方式負擔沉重
調查顯示,衰弱老年人口其中有70%的主要照顧者是家庭成員,平均花費的照料時間是5年, 在1年以上占87%,10年以上占21%。另外,隨著社會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加速,人們思想發生轉變,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高,空巢老人增多,到2010年,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49.3%,其中獨居老年占9.7%,特別是80后,90后這些獨生子女夫妻雙方需要供養四位老人,子女不光需要應付來自工作和住房方面的壓力,還要承擔自己子女的撫養和教育問題,無法有大量的時間來陪護老人。失能和高齡老年人的護理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一老生病,全家受困”,由家庭自己護理已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3.醫養結合服務的社會供給不足且資源分配不均
我國的養老機構長期以來由于不具有醫療資質,只能“養老不醫療”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務,大多數養老院只能提供簡單基本的生活服務。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人均養老床位只有1.59%,低于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人均2%~3%,更是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7%的水平,這樣看來我國的養老床位應該供不應求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大部分養老院的床位空閑率達到50%~70%。而醫療機構僅能提供專業的醫療衛生服務,大型醫院一般只能提供各種疾病的救治,而對于一些大病或者老年人術后都有一個漫長的康復期,還有一些癌癥晚期的老年人患者都需要后續細致的治療和復健,但是由于家庭和養老院無法提供這一服務,造成老年人不愿離開醫院,希望將術后并發癥風險降到最低,但是這種行為就導致了醫院床位緊缺,新來的患者沒有床位可以作為術后使用,很多醫院只能在走廊過道等地方加設床位,影響其他患者的病情恢復,醫療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老年人的需求也無法滿足,更浪費了醫院的醫療衛生資源。
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面臨的困境
1.政府多頭管理,政策扶持落實難
近幾年來我國對此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促進養老機構改革發展的政策,例如2015年《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年出臺的《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 等。這些政策涉及減免稅收,放寬國家政策,土地使用規劃等多個方面,對養老機構發展醫養結合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我國有關老年人管理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被多個部門分開管理,各部門分管職能分工不明確,缺乏相應的監管,造成主管部門有關老年人工作交叉重疊,責任不明,直接導致尚在發展之初的醫養結合模式處于 多頭管理的局面,利益紛爭、責任推諉頻繁出現在各部分之間,嚴重阻礙了醫養結合穩健發展。政策支持不足已成為制約養老 機構發展醫養融合的重要因素。
2.資金投入不足,民營機構受冷遇
與普通養老院相比較,醫養結合型養老院前期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一般的民營機構無法承擔醫療設備和專業醫療技術人員的資金投入,伴隨著提高養老和醫療服務水平,老年人的入住費用也加倍增長。除了基本生活服務費用,還需要支付醫療護理,藥物的費用。公立養老機構由于有國家的扶持,屬于定點醫療保險覆蓋地區,可以為老年人報銷部分費用減輕負擔,而民營養老院不屬于國家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慢性病,康復治療、護理保健等醫藥費用都不在醫療保險的范圍內,由于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收費高,很多老人無法負擔這些費用而無法入住。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這個問題不能進行完善解決,將很大大的阻礙養老機構這一改革發展。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處于虧損狀態養老機構超過三成,平均床位空置率達到48%。盡管鼓勵和支持民辦養老機構已成為趨勢,但高投入,高風險,慢回報等一系列問題,使民營資本并不能發揮政府所期待的作用。
3.養老機構老年護工數量不足且質量不高
相關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將達4000萬人,占老年人口19.5%,養老護工需求將要達到500萬人。老年人護理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老年護工是今后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主要來源,然而由于行業的不規范,養老機構資金不足希望節省成本開支,以較低的工資待遇招聘的護理人員都是臨近的農村婦女,下崗職工以及進城務工人員,學歷低,流動頻繁,沒有絲毫的護理經驗,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務,老年照護在國外是一門專門學科,從本科,碩士一直到博士都可以獲得專業的培養,而我國在這一領域極度缺乏專業人才的儲備。 除了觀念原因外,其現實困境主要是缺乏專業的教育培訓及規范養老服務人員的管理制度,未建立起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資格認證、職稱評定體系,造成其職業發展定位模糊,權益無法保障。
4.普遍缺乏老年科醫生
老年醫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重要學科,包括老年基礎醫學、老年臨床醫學、老年流行病學、老年預防醫學(包括老年保健)及老年社會醫學等,在我國還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中國缺少真正意義的老年醫學,醫院里面有內科、外科、心血管科、兒科等,卻沒有專門的老年科,很多老年病不是以年齡劃分,國外更強調的是失能,凡是失去能力的,都歸為老年病。雖然老年醫學在國內已被納入醫學生的學習課程,但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多重視理論的傳遞,而忽視了學生實踐的發展,與老年人過少的接觸機會導致學生對老年護理行業認同感不高。而且國內還沒有系統的有關老年醫學專科培訓的項目和學校,資格證的認證考試和頒發空缺,都是影響老年醫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完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的建議
1.完善醫養結合的相關法規政策
在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過程中,要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立完善的政策法規。政府要完善有關養老的配套性正常,對養老機構實行激勵機制和政策支持,強化政策在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中的作用來打破這一模式發展的桎梏。依據國家政策法規,各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情將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發展資金,用地,設施設備等納入當地發展建設規劃中,鼓勵社會資本的投資,加強確保政府補貼到位,調高定點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給予政策扶持。
2.加大政府投入,多種形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
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養老機構轉型的重要因素。為此要提高養老服務公共財政支出,建立專項發展基金,同時引導社會資本的投入,擴寬機構的資金來源渠道,積極支持民營養老機構進行“醫養結合”轉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的作用,采用公建民營、公辦民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整合公立和民營兩種機構的優勢。但是由于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前期投入大,資金回報慢,政府必須加強政策支持,使民營養老機構在床位資助、運營補貼、醫保定點等方面享有公立機構相同的政策才能吸引社會資金的進入。
3.從提高素質、改善待遇入手,多方面造就專業的養老醫護隊伍
養老醫護專業人員的缺乏是我國養老機構像醫養結合型轉變的另一重要阻礙因素。老年人護理特別是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護理難度高,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政府應該提高護理專業人員的收入激勵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各地方政府還可以聘用退休的護理專業人員對外來務工人員或下崗職工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勝任基本的護理工作,緩解人員不足的壓力。同時在個醫學院設立專門的老年護理專業,為老年人培養高素質的護理專業人才,積極與養老機構合作,建立實習志愿點等緩解醫護人員緊張。
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還處于探索之中,每個家庭都有老人,每個人也都會變老“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中國古代人的追求,而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追求的不光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還要老有所樂,健康養老,解決老齡化的重要現實問題,使國家能夠長治久安,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丹,馮澤永,王霞,李秀明.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A),2015,4:25-28.
[2]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9:129-136.
[3]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課題組,張愷悌,孫陸軍,牟新渝,王海濤,李明鎮.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1,2:11-16.
[4]王玉芬.探索醫養結合模式的政策思考[J].開放導報,2016,3:75-80.
[5]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6]郝曉寧,薄濤,塔娜,劉志.我國醫養結合的展望和思考[J].衛生經濟研究,2016,11:3-6.
[7]廖芮,張開寧,王華平,劉湘源,鄧睿.我國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的醫養結合:基本理念、服務模式與實踐難題[J].中國全科醫學,2017,3:270-277.
[8]程亮.醫養融合:養老機構發展新路徑探究[J].中州學刊,2015,4:78-82.
[9]耿愛生.養老模式的變革取向:“醫養結合”及其實現[J].貴州社會科學,2015,9:101-107.
作者簡介:劉亞妮(1990-),河南信陽人,首都師范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