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代
摘要: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建立起完善的現代化企業制度,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治理的特殊性,指出了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重點探討了國有建筑企業中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國有建筑企業;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國有企業法人
中圖分類號:F426.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指的是公司根據《公司法》建立起來的權力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以及這幾個機構之間互相制衡、協調運轉的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主要規范的是公司的所有者、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權責分配及相互關系,是通過公司的組織結構設計對企業內部進行權力分配和制衡、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一、我國國有企業治理的特殊性
1.新三會和老三會并存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國有企業均設立黨委會、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俗稱“老三會”,這是我國傳統企業制度的精髓。自從對國有企業實現股份制改革,尤其是1993年《公司法》實施以來,國有企業基本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了現代法人治理結構,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也就是俗稱的“新三會”,形成了現代公司制企業治理的主體框架。我國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從單一化變成為國有控股、國有參股和國有獨資并存的局面,國有企業中的治理結構也逐漸的演變為老三會跟新三會并存,這是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治理的一大特點。
2.黨組織對公司的治理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因此,我國國有企業治理的另一大特點是黨組織對公司治理的普遍影響。1997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強調要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中央制定了《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明確國有企業黨組織在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
二、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現存問題
1.政企分離不徹底
盡量我國目前大部分的國有企業都按照《公司法》的相關規定改進了原有的組織結構,同時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成立了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在發展形式上做到了三權分立,但是在實際的國有企業經營過程中,國有企業的股本結構還是比較單一,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門的干涉,導致國有企業出現政企分離不徹底、缺乏獨立性的問題。在國有企業當中,董事會的成員一般都是政府部門主管部門來任命,外來人員比較少,導致企業內部控制問題比較嚴重,董事長并不是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而是國有出資人的代理人,企業中的獨立董事和外部董事制度沒有真正建立。國有企業的監事會成員大多數由國資監管部門委派,對企業缺乏真正了解,導致企業中的監督管理部門很難真正發揮出監督職能。
2.外部治理機制不健全
在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選擇合格、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不僅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日常生產經營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的人才市場中職業經理人質量魚龍混雜,特別是目前國有企業的經理人還沒有實現市場化,大部分的國有企業都是通過行政任命的方式來選定經理人,董事會并沒有真正按照《公司法》規定行使選人用人的權力,同時國有企業的外部治理機制發育不夠成熟。
3.國資委作為市場主體和監管主體的角色沖突
我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中明確規定由國資委代表各級政府履行對國家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依法享有重大決策參與權、資產收益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力。這樣國資委就要以市場主體的角色選擇企業的管理者并進行考核,對企業戰略、兼并重組等重大事項進行審批,等等。同時,根據《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國資委有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承擔對國有企業的監管職責,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就導致國資委既是市場主體、又是監管主體的角色沖突。
三、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
完善國有企業中的法人治理結構,首先需要立法部門明確出國資委等政府主管部門參與國有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權限和范圍,防止在國企發展過程中出現濫用職權和越權管理等行為,導致國有企業的管理混亂。同時要提供立法保障來優化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在確保國有控股的條件下,鼓勵機構投資方和中小投資方都參與到國企改革和公司治理中來,健全國有企業的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確保國有企業公布出來的信息真實有效,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和改革打好法律制度基礎。
2.優化股權結構
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機構,建立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式重要的發展前提。國有企業需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創新,打破原有的國有股過度集中地局面,把國有股權轉讓,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參與到投資主體中,能夠稀釋國有股權。首先利用國有股權的配售、回購來稀釋國有股權,同時積極引導機構投資人員的參與,例如說境外投資者或者是基金公司等,能夠有效提升國有企業改善治理結構的發展效率。
四、結語
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目標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就是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地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創新,逐漸通過建立法人治理結構來積累豐富的創新經驗,通過積極探索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目前我國的法人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來說還不夠完善。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不斷深入改革、不斷創新發展,才能夠推動我國國有企業制度的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曉君.完善某大型國有建筑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10:276-277.
[2]陳坤.關于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幾點思考[J].現代商業,2014,29:278-279.
[3]杜德印.關于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及運行機制若干問題的思考[J].國有資產管理,2007,3:11-15.
[4]陳小娥.關于國有企業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幾點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00,S2:41-43.
作者簡介:黃 代(1981-),男,安徽太和人,大學本科,中級經濟師,主要從事企業戰略管理,公司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