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超
摘要:我國在近年來全面推行了資源稅的改革。這是由于對國家經濟而言,資源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而許多資源都有不可再生的特點,即使從世界范圍內計算,資源依舊有限,國民經濟的增長水平受資源影響的程度越來越高,而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也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資源稅改革進程明確體現了我國資源的重要性變化,由于舊資源稅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為提高我國經濟收入、完善稅制結構和優化財政管理體系,我國近年來進行了進一步的稅制改革。
關鍵詞:資源稅;改革;經濟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2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舉世共睹,然而與此同時,資源和能源方面的消耗也同樣巨大。受開采和利用技術方面的限制,我國在開采時擇優開采,投入生產過程中資源回收效率低下,導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也對環境造成了難以修復的破壞。改變資源稅制結構,推動我國資源利用結構調整優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一、我國資源稅改革進程
(一)舊資源稅制建立
我國開始征收資源稅是在1984年,由于需要調節國有資源的開采的有償性和使用級差,開始針對資源的使用收稅。最開始的資源稅的作用僅在于級差收入的調節,并且由于稅收成本問題,由一開始確定的超額累進稅制轉變為定額的利潤型征收。舊有的資源稅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對資源開發的控制和調整,起到了調節級差收入的作用,符合我國在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水平。但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舊有的資源稅制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要求更加符合社會狀況的資源稅制的建立[1]。
(二)資源稅改革探索
1994年起,伴隨著我國分稅制的建立,資源稅的模式也隨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在1994年起到2009年這一段時期,資源稅的變化主要包括三項重要的變革:資源稅被歸類為地方稅種,征收管理的方式得到簡化,以及征稅范圍得到了擴大。這次改革改變了稅收制度的整體框架,稅收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定,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然而在我國經濟進一步得到了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日益嚴峻,資源稅需要配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更深一步的改革。
(三)資源稅改革實施
2010年起,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代表的不可再生資源的從價計征改革試點開始,進而推廣到各種金屬、非金屬礦藏的從價計征改革。到2015年為止,我國針對能源、礦產等資源的全面從價計征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果,并且開始了礦產資源補償費用的清理。資源稅價格的改革機制得以正式啟動,從試點區向全國范圍內逐漸推廣的從價計征改革,能夠有效地解決我國正在面臨的資源浪費嚴重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進而為我國全方位進行資源稅制改革提供了社會基礎。2016年起,我國進行了全面的從價計征資源稅制改革,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稅制改革進程[2]。
二、我國資源稅改革原因
(一)征稅范圍小
資源稅針對的是自然資源,但這一范圍具有非常廣的下級條目,這其中包含了所有能夠影響生產效率,并且具有使用價值的自然要素。然而,在我國資源稅的征收方式中,改革前被納入征稅范圍的只有其中礦產品,有許多應當繳納資源稅款項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木材、水資源、草場等,都沒有被納入征稅范圍之內。這不僅會導致我國稅收收入的減少,也會導致稅收無法達到調節生產的目的。企業會在進行生產時刻意選擇不被納入稅收范圍內的資源作為替代品,最終令得不到稅收保護的自然資源受到破壞。
(二)價格彈性匱乏
原本的資源稅采用從量定額計征的方式征收資源稅,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簡便易行,利于管理,稅源穩定,但缺陷在于會很難起到資源稅應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對稅收調節價格的作用和促進經濟穩定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價格設置和征收缺乏彈性。
另一方面,價格上彈性的匱乏也會導致國家難以真正認識到市場中資源的供求關系,也難以從資源價格上的波動取得相關的資料,而企業為避免使用被納入國家稅收范圍內的資源而選擇替代品的行為,也會令企業資源利用技術得不到提升,降低我國技術發展的速度。
(三)稅費混亂
在我國實踐過程中,礦產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之間的沖突十分明顯。由此造成的稅費關系混亂導致以費擠稅這一情況時常發生,二者之間征收方式、對象和環節上功能的重合導致地方財政非常容易因此陷入混亂。理論上二者之間的作用、功能和定位方面應當具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并不明顯,甚至趨于等同,導致地方財政容易借此巧立名目設置眾多的收費項目,導致地方企業稅費負擔受到極大的加重,嚴重影響稅收制度應當起到的作用。
三、資源稅改革對經濟的影響
(一)對國家的影響
進行資源稅制改革對我國經濟影響首先在于提高了經濟收入。由于資源稅成為了地方稅種,因此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財政收入。而資源稅改革為從價定率征收方式,會對資源密集地區造成格外巨大的影響。而我國資源集中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在另一方面而言也有助于平衡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
有利于完善稅制結構,營業稅正逐漸退出我國稅制范圍,為此資源稅改革令資源稅逐漸承擔起地方主要稅種的責任,有助于完善我國的稅制結構,提高地方直接稅所占的比例,最終推動我國稅制結構的優化升級[3]。
有利于優化財政管理體系,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清理在黃金、煤炭等礦產資源密集型的企業中,政府針對企業設立的大量收費名目,從而徹底分清企業和政府之間收入分配的關系。企業能夠減輕稅費負擔,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政府得以擴大財政權利,更好地提供社會服務。
(二)對企業的影響
有利于減輕部分企業的負擔。資源稅改革后,由于采用了從量定額計征的征收方式,包括石灰石、金礦、海鹽等礦產開采企業資源稅負整體明顯下降。在用于原料生產環節的成本得以明顯下降的同時,政府針對資源密集型企業征收的各種費用也得到了明顯的降低,因此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減輕企業稅費方面的負擔。其直接結果在于,能夠令企業能夠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升級和產業優化方面,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從而推動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而對于資源消耗量巨大的產業,進行資源稅改革后,從量定額計征的稅收征收方式,令粗放型產業如果不迅速改變生產方式,會由于其生產中大量的資源浪費而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資源稅收。此時企業的成本不斷上升,而產品的質量得不到提高,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會導致在市場競爭中無法取得優勢,進而被嚴苛的市場競爭所淘汰。推動資源稅改革,對企業而言有助于推動技術方面的革新,進而推動行業整體中科學技術的變革。
資源稅改革也有助于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從量定額計征的資源稅征收方式對企業而言,意味著可以通過降低企業消耗的資源來降低企業成本,因此企業為獲取更高的利潤,會增加在對科技和管理方式方面的投入,受到經濟利益的影響,倒逼企業從資源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企業轉型,并且為迎合資源稅改革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影響,對內部產業結構和企業構成進行調整,加強對企業內部的管理,在結果上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4]。
四、結語
對國家經濟而言,資源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而許多資源都有不可再生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舉世共睹,然而與此同時,資源和能源方面的消耗也同樣巨大,受開采和利用技術的限制,導致我國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也對環境造成了難以修復的破壞。我國資源稅改革進程明確體現了我國資源的重要性變化,由于舊資源稅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為提高我國經濟收入、完善稅制結構和優化財政管理體系,我國近年來進行了進一步的稅制改革。改變資源稅制結構,推動我國資源利用結構調整優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青.全面資源稅改革對煤炭行業的影響[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4(6):117-118.
[2]張倩.資源稅改革對煤炭企業的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7,2(1):30-31.
[3]周源龍.資源稅改革的效率分析[D].山東大學,2016.
[4]陳華.我國資源稅改革的經濟、環境影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