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個人所得稅已經成為社會關注最高的一個稅種,同時也是最具潛力和活力的一個稅種。但是由于我國個人所得稅起步晚,發展尚不成熟,個人所得稅在稅制設計、征收管理方面等都存在一些問題,面臨深入全面的改革。本文對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在稅制設置和征管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從稅制模式、扣除標準、稅率設置等方面提出進一步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政策建議,以期有助于制定科學的合理的人性化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2
一、引言
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國家的經濟規模與個人收入都得到了迅猛增加,而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收入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征收方式不僅關系居民個人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進而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然而當前我國面臨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個人所得稅成為關注的重點;尤其是今年兩會上個人所得稅更是成為了人們重點關注對象。雖然國家多次修改了個人所得稅制度,但是依然沒有辦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納稅人的訴求。自2011年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后開始執行已有六年時間,期間有關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呼聲更是不絕于耳。尤其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已經不是一個具體要素的改革,而是進入了一個整體性改革的新階段,需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規劃,充分考慮各項手段、措施的可行性,對課稅模式、費用扣除、稅率、征管流程等通盤進行設計。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稅制模式不合理
我國目前所采用的是11類的所得分類(即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租賃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對納稅人的各項收入進行分類,采取分別征收逐項清繳的方式,即為對每一項收入使用不同的稅率,不同的計征方法,不同的費用扣除。這樣的征收方法簡單,且各分類在征稅所得之間不相互影響;但是征收方式跨越空間過大,無法囊括個人所得的所有收入,尤其是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來源不斷多樣化,收入的次數也不斷增加,就非常容易造成納稅人偷稅漏稅的行為以及征納雙方的糾紛。在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下,由于實行的是源泉扣繳制度,使得近十年來工薪階層成為納稅的主力軍,而其他形式的所得稅負占的比重較小。
納稅人的所得不在征管范圍之內就不得對該所得征稅,減少了稅收的來源;例如:許多單位利用非貨幣支付(如免費用餐券、購物券等)的方式給員工發放;以及一些非工薪收入的人群用轉換收入類型的辦法來減少納稅甚至不納稅的目的。分類征收會導致所得一樣,而稅負不一樣的不公平現象。例如甲和乙兩人家庭環境一樣,在同一家企業工作,而甲是公司里的員工,乙是公司里的兼職人員,假設兩人的收入都為6000元,甲所適用的是工資薪金所得類里的第二級,應納所得稅的稅額為:(6000-3500)×10%-105=145元,而乙所適用的是勞務報酬所得類,適用稅率為20%,應納所得稅的稅額為:6000×20%=1200元。由以上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納稅人外在條件基本一致時,納稅收入來自不同的種類,稅負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對納稅人造成實質上的不公平。
2.扣除標準缺乏全面性
我國現行的11類所得的扣除標準是采用免征額的方式。免征額是對每一類收入所得有相應的費用扣除標準或者扣除率;例如:工資薪金所得的免征額為3500元,財產轉讓所得可以扣除財產的原值以及一些合理的稅費。設立免征額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障納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低收入人群免于交稅,縮小貧富差距。但是該扣除標準的內容過于單一,沒有考慮到很多納稅人生活中一些不可避免的開支,如撫養子女的費用,贍養老人的費用,生病的醫療費用,住房的費用等等。另外,由于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高有低,各地區的收入和物價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收入高,物價高,有的地方收入低,物價也低,例如海南省三亞市的收入水平不高,物價卻比較高;以及一些非工薪人員會將收入進行拆分或者隱藏一部分收入,是收入在免征額范圍之內,而現行的扣除標準則沒有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
3.稅率一般較高,級距的范圍較小
稅率是所有稅制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的稅率依據收入的性質類別不同而不同,基本上有三類:第一類采用的是超額累進稅率,第二類使用20%的比例稅率,第三類為特殊形式的收入減征或加成征稅的稅率。這種稅率結構的設計非常復雜、繁瑣,既不利于納稅人納稅,也不便于稅務機關征稅,尤其是與工薪階層有關的工資薪金所,級距非常多,達到了七級;稅率過高,達到了45%,由于稅率過高,打擊了納稅人納稅的積極性,且稅率越高,避稅、偷稅的誘惑就越大,避稅、偷稅的事件也就越容易發生,大大的增加了稅務機關的征稅難度。
我國現行的所得稅稅率來看,大部分只適用于5%和10%兩檔,剩下的一小部分適用中間稅率,而45%的稅率基本上是形同虛設,沒有適用人員。由此來看我國的稅收主要來自于低層收入人員,而高收入人員的稅收則流失較多,主要是因為低收入的納稅人收入來源較為單一,且稅率固定;相較于高收入納稅人的多收入來源,稅率形式不一的情況,其避稅的機會要小的多。我國目前所用的七級所得稅稅率違反了稅收的量能納稅的原則,即為納稅能力強的群體應該繳納更多稅收。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具體方案
1.分類征收與綜合征收相結合
眾所周知,分類征收個人所得稅已經不適合我國當前的國情,但是要使用全面的綜合征收模式,我國的各方面都還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從個稅改革方向上,我國應結合居民收入特點和稅收征收管理實際,充分研究和借鑒其他國家個人所得稅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由此逐步建立起綜合為主、分類為輔,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這樣的所得稅制不僅要綜合考慮到各地區的經濟情況,而且也要考慮到目前居民收入的實際情況,避免出現局部收入過高,稅源多負繳輕,或者局部收入較低,稅源少負繳重的不利現象和所得一樣而稅負不等的現象發生。
2.完善扣除標準
合理設置各項收入的扣除標準十分重要,立法者在在修訂個人所得稅時考慮到納稅人之間的差異,如不同的家庭狀況、婚姻狀況、住房狀況等納稅人可以扣除的項目不同;不同地區的收入支出、物價水平的扣除標準也應有所不同。因此,考慮“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模式來進行個人所得稅的扣除。納稅人基本扣除的費用應包括為取得收入而支付的生活必要費用以及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等各方面的醫療、教育、住房等費用;而專項扣除的費用則為利息支出、慈善捐贈、盜竊和傷亡損失等費用。這樣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對稅收負擔進行了分解,既考慮到了橫向上因為收入結構不同而帶來的稅收不公問題,又考慮到了縱向上所得多則納稅多的問題。
3.優化稅率結構
以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法為基礎,適當的調整邊際稅率,將過高的稅率調低,簡化等級。例如個人所得稅由原來的七級調整為五級或者四級,適當的擴大一下級距,降低最高邊際稅率,這樣的話對納稅人而言,尤其是高收入的納稅人員而言,納稅等級和納稅額度降低,則會減少其對個人所得稅稅收的抵觸情緒,提高了其納稅遵從度,適當的降低了偷稅、逃稅的發生,也為后續的實行綜合稅制模式做好準備;對于征管機關而言,優化稅率結構,不僅能簡化征收管理手續,降低征收管理成本,而且也能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稅收收入分配的職能,真正的實現稅負的公平。
四、結語
總而言之,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個人所得稅的稅制改革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和方案,雖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從降低稅負,提高起征點,讓高收入者多交稅,堵住偷稅漏稅的黑洞這些方面進行改革;而本文也認為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也應該在綜合征收與分類征收相結合,完善扣除標準,優化結構稅率等方面,這樣不僅能夠增強納稅人的納稅意識,體現社會公平,而且能夠更好的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調節收入功能。因此,我國個人所得稅應該制定一套系統的健全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個人所得稅制度,使得個人所得稅制更加科學合理,更加人性化。
參考文獻:
[1]王樹峰,徐晗.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J].稅收與稅務,2017(2):71-72.
[2]張敬石,胡雍.美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J].稅務研究,2016(1):97-102.
[3]高亞軍.我國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有效性研究[J].稅務研究,2015(3).
[4]羅濤.概論個人所得稅制改革[J].稅務研究,2015(3):52-58.
[5]馬海濤,任強.邁入新階段的中國稅制改革:回顧、借鑒及展望[J].會計之友,2015(7):93-99.
作者簡介:郭慧玲(1987-),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三亞學院財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稅務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