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工作作為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以信息系統的表現形式參與經濟管理。在市場經濟高速運轉的今天,會計工作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會計信息以各種方式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經濟決策的基礎。然而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嚴重,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秩序和會計職能的發揮。本文從會計失真及其分類開始介紹,針對會計信息失真提出了加強誠信道德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完善公司制度、著力外部監管、完善會計準則等建議。
關鍵詞: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失真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概述
1.會計信息失真
一個企業的管理階層需要向他的股東,債權人,政府,以及其他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就要定期的進行賬務記錄,在此基礎上出具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財務附注。這就是會計信息產生的整個過程。當這其中的那個環節發生了問題,將會造成數據錯誤的蝴蝶效應,我們稱之為會計信息失真。它是衡量財務工作可信度的主要的指標之一。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原始憑證的錄入與最后產生的財務報表存在差異,這種輸入與輸出之間的不匹配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最后財務報告的提供形式或者是最終的數據并沒有反應除了企業或者說會計主體的經濟實質。
2.會計信息的無意失真
會計信息的無意失真是指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發生了財務信息的錯誤,然而這種錯誤是無意的,非主觀決定的。很多時候,它也被人們稱之為會計信息錯誤。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會計信息的無意失真:首先是抄寫錯誤,在原始憑證的填列和會計數據的計算上。其次是財務人員的大意和不理解。最后是對會計準則及相關政策法規的錯誤使用。
3.會計信息的故意失真
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舞弊行為,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造假行為。財務人員或者其實際控制人只為局部或者企業的利益,不顧財務信息的相關使用者的利益,有意篡改財務原始憑證,記賬憑證以及相關資料,導致會計信息的報告與真實發生的經濟業務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差異。在這過程中,由于財務人員或者其實際控制人對其錯誤進行有意的掩飾,一般很難被發現,典型的是賬賬不符,賬證不符和賬實不符,后者是最難被檢查出來的。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會計制度的不完善
(1)會計準則及制度具有不完善性。一是會計準則委員會中的成員的背景不具有廣泛性。這導致了制造出來的會計準則不能適應市場中的各種經濟業務。比方說:不便于差異化的投資主體對企業實施財務監管;行業內,行業間的各種比較將會受到阻礙;企業本身也不利于開展多元化經營等等。二是會計準則及制度的內容有的缺乏實際操作性。再次,會計準則及制度具有滯后性,其內容往往落后于會計實踐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新的經濟情況,新的問題的不斷出現,常常會出現有的經濟業務沒有具體規定應該如何處理,產生了無章可循的局面。三是人類智力的有限性注定不能完全能處理可觀世界的每一種經濟業務。
(2)會計準則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會計方法和政策提供了可選擇性。對同一會計事項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會導致出現完全不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后果,就如同固定資產折舊而言,既可以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又可以用年數總和法,還可以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這樣一來企業就可以給自己選擇更為有利的方法,為會計信息的失真找到了貌似合法的借口。然而有些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胡亂選擇一些不適應本企業的會計方法從而產生會計信息失真。
2.外部監督及治理不到位
(1)會計外部監督機制缺失。企業會計的外部監督機制是指政府機構或者專業團體對企業會計的監督,但基本上都不盡人意。內部監督主要是企業內部部門發起的自我監督,因為出發點基本著眼于自身,也具有爭議性。一方面,在國家監督中,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審計部門等各自監督,并且執法監督的尺度不一致,對查出的會計信息失真的處罰力度小,不足以起到警戒的作用,從而削弱了國家監督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社會監督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再有就是部分的注冊會計師自身道德觀念不高,為了自身利益,串通企業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和驗資報告,助長了會計報表的造假。
(2)執法機關對會計處罰力度不夠。我國雖有會計法,但執法的力度不夠。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當發現了會計造假事件后,對該種行為或放任不管,或懲罰力度不強,達不到威懾的目的,相比西方國家的處罰力度較小,達不到教化的作用;從會計人員的角度來看,由于造假成本小,他們也愿意冒著被發現的風險來進行造假行為。我國政府過度依賴于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而漠視了民事賠償的效果,這是會計歷史上的倒退。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策略
1.不斷完善公司制度
第一,奉行現代企業制度,讓企業能健康的在市場經濟的大海里遨游就必須堅持政企分開,切斷政府對企業的指令行為,建立產權清晰,制度科學,盈虧自負,創新自強的現代企業模式。第二,改變會計管理體制。首先,可以實行和完善會計人員委派制度,讓財務人員處于真正的獨立地位,消除受控于企業的尷尬境地。其次,要考核和監督企業的管理層,規范高層管理公司的行為,從組織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這樣才能有效的約束管理層的權力,牽制管理層利用職權干涉會計工作,損害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2.加強外部監管,加大處罰力度和執法力度
第一,加強外部監督。首先,政府的外部監督部門間要做到分工明確和協調統一,要處理好重復和執法尺度不一致的矛盾。其次,加強社會監督的力量,尤其是我國加快了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迅速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注冊會計師隊伍。同樣也要注意職業道德水平的建設,堅持客觀,公正的執業態度。第二,加大處罰力度和執法力度,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充分利用好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懲罰性,加之以民事責任的補償性,降低了外部監督的成本,增加了投資者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加大了會計失真的警醒作用。另一方面,增強執法強度和打擊力度,奉行“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參考文獻:
[1]石晶晶.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0.
[2]韓淑珍.倫理學視角的會計信息失真分析[D].西安理工大學,2010.
作者簡介:李軼冰(1991-),男,漢族,山西運城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