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娟娟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逐漸迎來了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這種背景下,農村信用社面臨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必須加強農村信用社服務工作。當前,農村信用社作為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結構的主要代表,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村信用社不但可以吸收農村的閑散資金,還使農村的信貸需求得到了滿足。農村信用社服務可以幫助農村實現快速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要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就要加強對農村信用社服務的重視力度,運用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村信用社的開展,開展現代化農業。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加強農村信用社服務工作,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作用,使其更好的為三農服務,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三農
中圖分類號:F830.6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2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農村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新農村建設陸續開展,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化農業轉化,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這些變化和進步離不開農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農村信用社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撐,是新農村發展中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重要作用,以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產,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信用社將廣大的農戶聯系起來,為農村經紀服務,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對加快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做出了全面部署。農村信用社作為立足城鄉的地方性金融機構,有責任緊跟黨、緊跟經濟社會發展主流,在加快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的奮斗征程中發揮自身作用。
一、新農村建設給農村信用社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規劃中對農業發展提出了這樣的目標:“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業,以不斷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對農村的經濟發展體制進行不斷完善。我國取消農業稅之后,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種植熱情,大幅度提高了糧食以及肉禽蛋奶等農產品的生產能力,我國農業開始向現代化生產的發展推進。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金融,因此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國農業生產基礎比較落后,跟世界上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建設大型水利設施、建設農村水電網等,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對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進行改善,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醫療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加強農業機械化工作,不斷提高農村的養殖技術和水平。這些大量資金不能僅僅依靠地方政府和農民集資來實現,必須借助金融力量。這時候,生于農村、扎根農村的信用社就面臨著很好的機遇,但機遇與挑戰是一把雙刃劍,信用社也同時面臨著新的挑戰,包括經營創新的挑戰、業務發展的挑戰、科技應用的挑戰,科技融入業務經營和管理的速度慢、推廣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將決定著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決定著服務三農的質量。
二、做好引導,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作用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導農村信用社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發揮支持作用。一是從政策上引導農村信用社堅持走“科學發展觀”道路,發揮農村信用社的金融主力作用,以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第二,加強政策引導,全面落實支農政策,科學貸款,拓寬信貸品種,增強新農村建設支持力度;拓寬資金來源,形成多元化的吸儲格局,增強新農村建設資金實力。三是從環境上引導,創建農村信用環境,保證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四是從改革上引導,引導改革向縱深發展,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創新考核獎懲機制,加強業務創新,堅持科學發展的道路,不斷創新思路和方法,使融資工作更加靈活。
三、近年來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表現
農村信用社深入貫徹黨中央支農惠農政策,認真履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使命,始終堅守“三農”和縣域市場主陣地,扎根農村,貼近農民,跟著農民走,全力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足見農村信用社對三農的重視和所肩負的責任。
第一,金融產品的日益豐富提高了農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經濟的金融主力軍,同時也提供了大部分農村信貸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村金融市場貨幣的供需矛盾得到緩解。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農村信用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服務“三農”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市場定位,以更好的服務、更好的效率、更符合廣大農戶需求的信貸業務品種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發展,加強對倉單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第三方監管動產質押貸款以及保兌倉貸款等業務的推廣,初步緩解了農村貸款抵押擔保難題;創新開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鄉村2+1貸款”“小企業聯盟循環授信貸款”等貸款方式,把農民擁有的各種資產和權力變成發展生產、擴大規模經營的“真金白銀”,為農民自主創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農村信用社大力支持“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殘疾人、返鄉農民工”等重點就業人群,鼓勵他們進行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農村經濟的互動、和諧發展。
第二,信貸產品的季節性投放滿足了農業資金需求的及時性。農村信用社扎根基層,深入考察農業貸款需求情況,根據農業發展周期性的特點,按季節早安排、早部署,做好貸前調查,合理地進行信貸投放,服務三農,關鍵時機幫助農戶度過資金難關。根據農業生產農戶資金需求“時間急、金額小、期限短”的季節性特點,開辟了各個季節農業生產貸款“綠色通道”,實行敞口供應,確保農業生產“不差錢”,優先供應農業生產資料信貸資金,優先滿足科技興農項目資金,優先安排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信貸資金,優先發放農業產業化信貸資金,使小額信貸款的覆蓋面不斷增大,適當放寬誠信度較高農戶的授信額度和服務范圍,以使農戶的資金需求得到滿足。比如,在麥收前夕,組織信貸小分隊,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掌握農民購買良種、化肥、農用物資、大型農用機械,以及為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儲備原料所對資金的需求,合理安排貸款投放資金;在營業網點設立專門服務窗口,優化業務流程,提高辦貸效率,減少中間環節,力求“手續最簡、速度最快”的把支農資金及時送到農戶手中,確保快捷高效“解民憂”。
第三,信用工程建設優化了農村的信用環境。社會誠信良好是農村信用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之一,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之一,農村信用社將工程建設作為“六大工程”之首,充分發揮自身誠信宣傳作用,扎實開展信用工程建設,建設“信用戶”、“信用村”和“信用鄉”,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得到完善,建設農村征信體系,在征信體系中納入農戶的信用狀況,進而營造一個誠信的大環境,使農村的信用環境不斷優化,共同打造文明社會。
第四,農村信用社實現了金融服務無空白鄉鎮的目標。在這個電氣化、自動化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為方便農戶辦理業務,農村信用社大力推動金融服務全覆蓋,對營業網點布局優化調整,構建立體化、多維度、全覆蓋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不能因為經濟效益而隨意撤銷,不能出現鄉鎮無金融服務的現象。為方便農戶存取款,農村信用社開創了農民金融自助服務項目,堅持“小額度、廣覆蓋、惠民生”的思路,將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延伸到農民家門口,將各類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農村支付體系主體為銀聯、大小額支付和農信銀系統,并輔以電子匯票、農民共銀行卡特色取款和財政涉農補貼,共同構建起一個農村電子金融服務體系,給農村用戶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事實證明,農村信用社已經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網點最多、服務人員最多的地方性金融機構,成為農村地區最主要的金融機構,為城鄉一體化的建設積極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尹光明.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業務發展戰略探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4,6:159-160.
[2]李賀.農村信用社在農業金融中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大學,2015.
[3]劉昌歷.IBM 助力農村信用社戰略轉型[J].經營管理者,2011(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