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昶
摘要:股東派生訴訟發展并完善于英美法系,相較于股東直接訴訟,它強調的是在公司整體利益受到侵害時,股東作為間接受害人,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而提起的訴訟。它更賦有公益性的特征,突破了傳統公司訴訟的局限性。股東,尤其是少數股東的利益得到了更好地維護。本文試以股東派生訴訟的立法宗旨為出發點,論述派生訴訟的基本制度框架及其現實意義,以期其能在我國得到更好地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當事人;訴訟的發動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一、股東派生訴訟的由來
任何一個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甚至是控制股東,都對其公司負有忠實義務與注意義務,他們是公司的實際控制者與經營者,他們的每一次決策,每一次會議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公司未來的發展走向。在當代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基本框架下,公司的發展得好與壞直接影響的往往并不是這些管理者,而是公司的股東,他們的股權的價值可以說是與公司息息相關,然而影響公司命運的又恰恰不是這些公司實際資產的所有者,而是實際的管理者。由于他們手中握著公司的命脈,掌控著股東的財產,他們對股東也就負有一種受信義務:管理者們必須忠實于自己的公司并全心全意地為其服務,如若他們的行為對公司造成了損害,也就相當于間接對股東的利益造成了損害,理應受到股東的責難,但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股東的利益沒有受到直接侵害,真正有權要求直接損害賠償的應該是公司,所以訴權理應歸屬于公司,而不是股東,但是如若訴權歸屬于公司,那么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夠代表公司起訴的卻往往是對公司造成實際侵害的管理者,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管理者自己對自己提起訴訟。因此,法律上就給予公司股東一份權利,讓他們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出于維護公司利益的目的,代表公司對造成公司利益損害的管理者提起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最終訴訟結果歸屬于公司。
二、股東派生訴訟中當事人資格的若干問題分析
任何一場訴訟都是圍繞著原告與被告的爭議展開的,在股東派生訴訟中仍是如此,但如前所述,股東派生訴訟主要是就股東代表公司對侵犯公司利益的行為所提起的訴訟,但由于這種訴訟的被告又往往是公司的管理者,訴訟的提起必然會對公司的管理者產生一定影響,使其不能再經營公司的日常工作,可能會對公司產生一定損失。因此就必須限制股東的原告資格,防止其濫用訴權,因此就不免產生了這樣一些問題:什么樣的股東有資格代替公司提起派生訴訟?從比較法的角度看,股東派生訴訟的原告資格至少要求滿足兩個方面:1.要享有同期所有權。2.要切實符合公司的利益。所謂同期所有權,主要指的是在公司利益因為管理者的不當行為而受到損失時起直到訴訟終結之時,原告股東必須在公司持有股份,設置同期所有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限制一些人通過購買股權的方式惡意提起訴訟,從而損害公司的利益。我國法律中對有限責任公司的原告所享有的股東資格沒有限制,但卻規定對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必須連續180日以上獨自或伙同享有公司股份的百分之一以上才有資格提起訴訟。之所以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原告資格沒有限制,大抵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比較封閉,不存在公開交易市場,轉讓股權的方式比較嚴格,不容易發生濫用訴權的現象,若再對其加以過多的限制,將會更不利于少數股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派生訴訟中股東是代表公司以維護公司的利益為由所提起的訴訟,其最終的法律后果是直接歸屬于公司,因此其一些基本的訴訟權利,如撤訴或者和解等就受到了很多限制。不可置否的是,相比于原告,被告資格上的限制則少了很多,幾乎任何侵犯公司利益的人都可以成為派生訴訟的被告。但是對于一般的侵權責任人來說,由公司的管理者,如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對其訴訟即可,一般還輪不到派生訴訟的運用。但是如果侵權者恰恰是公司的管理層或實際控制者,出于基本的訴訟理念與公平理念,往往則需要由一定資格的股東作原告,此時股東派生訴訟就有發動的余地,所以可以說股東派生訴訟主要作用的對象是公司的董事與高級管理人員。
三、對股東派生訴訟發動條件的分析
由于股東派生訴訟會使公司發展陷入“停滯”的風險,因此對其發起必須加以一定限制。對于原告資格的限制已經如前所述,除此之外,還應對訴訟發動的條件加以限制,因此就產生個重要的前置程序——先訴請求,即股東應首先對公司提出請求,要求其對侵權者提出訴訟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彌補公司的損失。先訴請求可以給予公司一個改正錯誤與判斷最佳利益的機會,如果其即時改正了錯誤或者認為提起訴訟很有必要,自然可以作出最符合公司利益的決定。比較各國立法,總的來說提出先訴請求的對象有三種:向董事會提出、向監事會提出或者向股東大會提出。根據我國的相關規定,股東可以向監事會或者監事提出先訴請求的申請,如果監事本身違反受信義務,則應對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提出。但是這種規定其實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監事的職能在于監督董事會等管理層的日常工作,其對具體的業務工作內容并不熟悉,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的受信義務是否違反往往又涉及到具體業務內容的分析,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由監事來對先訴請求進行審查似乎超出了其能力,與其職責不符。按照一些立法例,審查先訴請求的主體是股東(大)會,對于有限責任公司來說,這么做未嘗不可,但是對于股份有限公司來說,其股東人數眾多,股東大會的召開程序也較為復雜,由其對先訴請求審查則不太現實,因此綜合考量,還是由董事會對其進行審查較為合適。
股東派生訴訟對于維護股東與債權人的切身利益,督促公司管理者履行受信義務,促進公司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對于派生訴訟的相關規定仍然存在一些缺陷,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
參考文獻:
[1]施天濤.公司法論[M].法律出版社,2014.
[2]王軍.中國公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劉 昶(1997-),男,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