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
摘要:當今世界,國際技術轉讓行為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僅表現在交易涉及數量增多,還表現在結構、規模和方式的轉化發展。科學技術轉化的生產力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利益,技術轉讓方為維護自身權益,會取用吸納有利于自己的規定,技術受讓方則相反,會努力排除限制性規定,交易雙方之間形成博弈的局面。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并不斷壯大國家科技實力過程中,我國面臨著一定的技術風險。本文對國際技術轉讓中知識產權保護,商業轉讓行為的限制于反限制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際技術轉讓;限制性商業行為;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96.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一、國際技術轉讓概述
1.國際技術轉讓定義
國際技術轉讓,通行的概念是指,關于制造產品、應用生產方法或提供服務的知識轉讓,但不包括貨物的單純買賣或租賃。各國在立法中對技術轉讓都有規定。我國《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規定:技術引進是中國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公司、企業、團體或個人,通過貿易或經濟合作的途徑,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公司、企業、團體或個人獲得的技術。
2.國際技術轉讓的特征分析
其一,從轉讓內容看,技術轉讓主要以知識形態為主。其二,從轉讓意愿看,發達國家通常較為積極推進傳統技術、普通技術的轉讓,而限制或變相禁止高新技術轉讓輸出。其三,從轉讓方式看,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雙向轉讓,既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又有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其四,從轉讓趨勢看,中小企業技術轉讓能力增加,有比肩大型跨國公司的趨勢。
二、國際技術轉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國際技術轉讓的標的是知識產權。作為法律賦予知識產品所有人對創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禁止不正當競爭權、版權、禁止不正當競爭權等。其中要特別說明的, “禁止不正當競爭權”主要指專利中無法包含的KNOW-HOW權,商標權中無法包含的禁止假冒他人產品的權利。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是促進國際技術轉讓良好發展的前提,與知識產權相關國際性公約逐步豐富完善,標志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在國際技術轉讓中常見的許可合同,對保密條款一般都有詳細的規定。作為轉讓標的專利可以通過法律得到直接保護,但沒有經過專利登記的專有技術,需要通過專門途徑予以保護。因此在許可合同中的保密條款,一般會要求技術受方對包括專有技術、相關資料在內的技術秘密負有保密責任,不向第三方進行透露。
我國在市場產權保護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立法工作,出臺許多很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法律。如商標法中規定,商標注冊人有權轉讓注冊商標,也可通過許可合同許可合作方使用注冊商標。許可合同內容很廣泛,不僅僅局限于商標、還包括專利、專有技術等。當然在技術轉讓實踐中,為更好保護技術引入方權益,技術轉讓方要保證技術的完整性、時效性,準確性,必要時還要提供相關資質,證明技術能夠符合合同約定目的,且技術權本身未對外設立擔保等。
三、國際技術轉讓中商業行為的限制與反限制
1.國際技術轉讓中限制性商業行為危害性分析
其一,是對自由競爭和貿易自由的限制。限制技術受方使用或進一步研究引進技術,實質是對技術改進與革新的阻礙,不利于技術競爭和技術發展。企業間采取協議達成一致意見,由優勢方可能借此謀取和濫用市場地位,引發限制競爭、干擾常規貿易的弊端。其二,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如果缺乏實力強大的競爭對手和法律的有效監管,技術輸出方就有濫用支配地位的可能。技術輸出方可能抬高技術轉讓價格,附加嚴苛交易條件;也可能任意劃分市場范圍,對貿易對象采取區別化對待,達到維護優勢地位,控制技術引入方的目的。從各國法律來看,一般并不禁止企業在市場上占支配地位,但會禁止企業濫用支配地位的任何做法。如果專利權人行使獨占權,禁止第三人未經許可使用其權利,或按在一段時間內按某種條件轉讓專利技術使用權,收取報酬,這些行為都是合法的。但如果以對方向其購買不享有專利權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為其轉讓專利技術的條件,就越出合法范圍。
2.應對商業限制性條款措施概述
立法目的在于保護競爭,消除壟斷。發達國家在反壟斷法等規范中,對限制性條款有所規定。這類立法都具有強制性,雙方當事人不能任意排除使用,也不能用以規避法院對這類案件的管轄。
在國際技術轉讓初期,發展中國家多處于引入技術的地位,常常受制于限制性商業行為。六十年中后期,隨著民族自決意識和法律保護意識提升,發展中國家開始制定專門的技術轉讓法。通常來說,這些法律對技術貿易中的限制性條款態度較為嚴格,一方面大量詳細列舉各類限制條款,一方面規定合同中若含明示或暗示限制性條款,將導致整個合同無效。從歷史角度看,這些法律規定對當時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貿易和技術轉讓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3.我國制定相關立法,努力維護自身權益
在引進技術的商務合作中,我國企業可能遭遇限制性條款,既出現在技術使用環節也可能出現在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在我國立法中,對技術引進合同條款細則作出明確規定,如禁止附帶條件、限制未經來源證實的同類技術、禁止合同期滿后技術使用等等。我國的立法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在處理反限制條款問題時,受讓方的談判地位更為穩固和積極,即可避免受制于不合理的限制性條款,又在保障供方利益和積極性方面有所平衡。
我國目前在技術進出口方面主要包括的專門法規有:《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對外貿易法》、《限制出口技術管理辦法》。除上述專門法規外,我國頒布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民法通則》、《合同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中》等對技術轉讓也有相應規定。
“兼容并蓄,厚積而薄發”,在國際技術轉發相關立法的進程中,我國既注重吸收和借鑒國際經驗,又立足本國實際,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相關法律。在立法制度保障的基礎上,我們民族企業應注重積累實踐經驗,更多參與國家合作與交流,在有理有據維護本國權益的前提下,實現從科學技術到生產力轉化的邁進。
參考文獻:
[1]馬忠法.國際技術轉讓法律制度理論與實務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2]徐紅菊.國際技術轉讓法學[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3]李強,楊帆.國際技術貿易法[M].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4]崔日明,等.國際經濟合作[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