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蔭
摘要:本文通過對“漸進式全程實訓”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從而使得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及崗位適應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可以大大縮短學生的就業適應周期,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漸進式全程實訓;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實訓教學是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多數中職院校的校內模擬實訓,沒有給學生鍛煉職業判斷能力的機會。因此,需探索一種新型的實訓模式,來彌補校外實訓與校內實訓所存在的缺點,因此,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實際就業能力非常重要。下面筆者對中職會計專業“漸進式全程實訓”這種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探討。
一、實施背景
教職成[2008]8號文件明確提出應當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突出職業學校教學特色;課程內容應當與實際相結合,切實突出專業實踐性。基于這種理念,筆者所在單位會計專業組織了骨干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實際調查,對企業的崗位要求及職業素養進行分析,以此來明確會計專業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與素養,同時和行業企業專家開展充分討論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會計專業“漸進式全程實訓”教學模式。
二、實施目標
會計專業“漸進式全程實訓”教學模式,就是指根據會計這門課的專業特點以及教學規律、學生的掌握能力、企業對該專業學生的崗位要求以及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活動,循序漸進,逐漸深入,實踐教學貫穿于專業教學全過程。該模式以企業真賬資料為基礎,通過循序漸進的實踐操作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培養出的學生更符合企業的崗位要求,從而達到“零距離”就業的目標。
三、實施過程
(一)精心設計“漸進式全程實訓”課程體系并組織實施
“漸進式全程實訓”這種教學模式將實訓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使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和素質培養三位一體。
1.企業認知
第一學期開設“企業經營(沙盤)”認知企業,以游戲的形式,以沙盤為教學載體,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會計崗位,激發出學生對會計專業學習的興趣。
2.任務體驗(基本技能實訓)
第一、二學期:開設“會計基礎知識與核算技能”課程,先進行“點鈔”、“翻打傳票”、“會計書寫實訓”等基礎技能訓練,待學生掌握這些基礎技能后,開始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繼續學習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讓學生利用企業的賬目進行實訓,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訓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掌握財會工作的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
3.崗位體驗(核心技能實訓)
全程嵌入企業真賬,循序漸進、全程實訓,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會計從業所需的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培養學生從事職業所需的職業素養。
第二、三學期:開設“會計崗位核算技能”課程,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的基本經濟業務手工進行會計處理。
第三學期:開設“納稅實務”課程,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辦理稅務登記、發票領購、納稅申報、繳納稅款和相關各稅賬務處理。
第三、四學期:開設“會計電算化實務”課程,利用常用會計軟件對手工操作的會計實務實訓資料進行處理。
4.職業體驗(VBSE實訓與綜合實訓)
第四學期:利用“VBSE財務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將企業搬進課堂,讓學生體驗不同行業的真實業務處理過程;最后利用“校中企—代理記賬公司”,真正進入會計角色,獨立完成一家小型企業的全部真實的業務。
5.頂崗實習
第五、六學期:帶薪在會計相關崗位頂崗工作(如下圖:漸進式全程實訓示意圖)
(二)積極開發有利于該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資源
學校應與企業合作起來,共同開發一些有利于該教學模式的教材及實訓指導書。筆者所在會計專業和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企業真賬,校企合作二次開發校本系列教材,包括《會計基礎知識與核算技能》、《會計崗位核算技能》、《會計電算化實務》、《納稅實務》。此外,還設立了網絡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課程以及實訓操作平臺,更好地促進了該教學模式的實施。
(三)加強校企合作,創設真實的財會環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學校可以多建立與各企業間的合作,讓學生積極走進企業,也可以將企業融入校園。與此同時,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師資力量,讓學生在整個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并彌補不足,操作能力得以提升。讓學生在真實的財會環境中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結合起來,實現“學中做”“做中學”。這樣一來,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專業素養都得到了提升。
四、成果與成效
通過“漸進式全程實訓”學生職業(專業)技能證書獲得率高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雙證書”獲得率達100%,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技能大賽成績優異,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獲得了社會和企業的廣泛認可,會計專業招生、就業兩旺。
遵照“工學結合”原則,與企業專家共同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且體系完整的專業主干課程系列教材和實訓指導書,所編教材及實訓指導書已公開出版,同行師生反映良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8]8號.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