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僑華人是連接中國夢和世界夢的獨特力量,是落實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華人華僑的投資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府招商引資的對象,其廣泛地參與投資,相較于以往投資產生的糾紛,當前環境下投資糾紛具有新的類型和特點。現有的投資糾紛解決機制對于糾紛的解決已不能完全適應,對此筆者在原有的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解決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完善建議。從而妥善地解決華人華僑投資糾紛,更好地發揮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華人華僑;投資糾紛;解決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3
華僑華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做出重大貢獻。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分布著眾多的華僑華人,其依然是我國貫徹“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去”的寶貴資源。華人華僑投資對“一帶一路”戰略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投資增多導致糾紛也隨之增多,相較于以往的投資糾紛,此背景下的投資糾紛有一些新的變化。對于此類投資糾紛該如何解決?是依據原有的華人華僑投資糾紛解決機制,還是適用“一帶一路”下多邊投資糾紛解決機制?筆者主要分析了當前環境下投資糾紛的類型和特點,并且分析了既有的投資糾紛解決機制,最后筆者認為在目前的法治環境下不適合創制一種新的糾紛解決機制,而應該在原有機制的基礎上進行完善。
一、“一帶一路”下華人華僑投資糾紛概述
(一)華人華僑投資概念及特點
華僑是指具有中國國籍,但定居在外國或是在國外長期生活的中國公民。華人是指已加入或是取得所在國國籍的具有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從定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華僑是中國公民,華人是外公公民。
華人華僑投資主要是指華商以各種形式參與中國的投資項目,包括中外合作,外外合作等。本文研究的是“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華人華僑投資,相較于以往的投資,其呈現出新的特點。首先,當前時期的投資,是在“引進來,走出去”站略下產生的,因此既包括華人華僑來華的投資,也包括華人華僑與中國參與沿線國家的投資,尤其是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以往的投資更傾向于來華的投資。其次,產業化投資增多,以往的投資的項目也較單一化,而“一帶一路”強調做好與沿線國家的產業化投資工作,沿線國家的華人華僑利用自身優勢,把握商機,積極參與產業化投資,政府鼓勵吸引廣大華商參與建立研發、生產和營銷為一體的產業化鏈條,提升我國在沿線國家產業的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最后,合作的方式更多,合作的程度更深,“一帶一路”戰略下,為了發輝華人華僑的優勢作用,華人華僑可以以各種方式參與投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經貿合作越來越多,延伸到教育、服務等多個行業。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廣大海外華人資本提供保值增值的機會。華人華僑可以參與亞投行或其它形式的金融合作,通過開展亞洲區域發展中國家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融資業務,獲得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①華人華僑在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投資中起著橋梁作用,其在投資中的參與程度不可替代。
(二)華人華僑投資糾紛類型
隨著“一帶一路”下華人華僑投資的增多,伴隨著投資糾紛也呈正比上升。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華人華僑投資呈現出新的特點,其產生的糾紛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依據主體不同的標準,分為三類:1.與平等主體的糾紛,包括侵權糾紛與合同糾紛,主要是指在中外合作、外外合作中與中國企業產生的糾紛,此種情況下破壞的是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2.政府有關部門尤其是僑務部門在處理華人華僑投資的相關事中,由于其作為或是不作為行政行為,侵犯了華人華僑的合法利益而產生的糾紛,此時損害的是行政法律關系。3.司法、仲裁部門在裁決華人華僑投資的經濟糾紛案件時,違反公平正義,做出不公平的審理和裁決,侵犯華人華僑的訴訟、仲裁權利而產生的糾紛,此時是訴訟、仲裁秩序遭到了破壞。
從糾紛涉及的具體內容來分,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關于投資優惠兌現糾紛,政府為了鼓勵華人華僑更加充分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貫徹“引進來,走出去”戰略,針對華人華僑投資設立了許多優惠政策,因為一些原因導致無法兌現;二是關于投資運營過程中的糾紛,表現為華人華僑與中國企業由于經營戰略理念的區別,導致中國企業侵犯了僑商的利益;三是關于投資環境的糾紛,反映為來華投資中,當地政府不作為,或是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損害僑商利益,對于沿線國家的投資,由于沿線國家的投資政策與“一帶一路”要求不符,侵犯僑商和中國企業利益。
(三)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特點
1.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法律特點
華人華僑的屬性決定了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屬性。從華人華僑國籍來看,我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具有外國國籍的華僑不是我國公民,不具有外國國籍的華僑和華人仍是中國公民。筆者認為此處的華人華僑投資中的華人華僑應作廣義理解,華僑既包括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也包括歸國華僑。這類人在國內投資并進行工商登記而成立的企業屬于中國法人。因此如果華僑投資所涉糾紛是投資企業,這類糾紛司法實踐中歸為國內案件,而如果涉及到的是作為投資者的華人華僑,則作為涉外案件,援引特殊的司法程序。
2.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經濟特點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華人華僑投資糾紛具有以下經濟特點:
(1)從投資糾紛所涉及的經濟主體來看,主要是針對與其合作的中央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地方企業起著補充作用。此類糾紛主要是由于中國企業不按照約定履行相應的出資義務,或是政府有關部門的投資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到位,導致華人華僑投資的企業寸步難行。
(2)從投資糾紛發生頻率的地域和投訴者的來源國來看,案件主要集中中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僑務資源豐富,僑商企業密集,投資較為活躍,商業糾紛較多。東南亞是華人華僑的聚集地,也是我國投資最多的地區。作為“一帶一路”優先戰略發展地區,其聚集的華僑華人超過了 3000 萬人,其參與投資的也多,此外東南亞地區投資風險較大,導致產生的投資糾紛投訴也只增不減,相較于歐美地區的華人華僑,東南亞地區的投資糾紛較多。
(3)從糾紛涉及的主體來看,由老一代華人華僑轉向新一代華人華僑,改革開放以后移居國外的新華僑華人華商近千萬,他們大多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活動在高新技術、教育、金融等領域。據《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 (2014)》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具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有約 21%是華裔,在美國的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約有 240 萬。新生代華人華僑大都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或是有留學經驗,熟知各種政策和法律,他們對糾紛有更多的訴求。
3.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文化特征
社會中人的活動與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理華人華僑投資與其身份認同感和中國歸屬感密切相關。現在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華人華僑投資搭乘中國的便車,一方面基于祖籍認同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相似的商業文化。這決定了華人華僑的投資糾紛具有外國投資糾紛的相同之處,也具有獨特之處。
從參與投資的華人華僑來看,閩粵居多,東南亞居多,中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對于糾紛的解決主張“厭訴”、“無訴”、“寬容”的態度,此糾紛解決的觀念,為華人華僑糾紛的解決提供了統一的評判標準的文化基礎。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解決相較于司法解決更偏向于沒有約束力的調解機制解決。
二、既有的華人華僑投資糾紛解決機制
目前我國針對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解決主要有三種途徑,即民事訴訟中的涉外訴訟機制、各級僑務辦的行政解決機制,和國際投資糾紛仲裁機制。這三種機制是憑借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司法部門來發揮作用的。
(一)社會組織
人都是社會中的人,中國更是一個熟人社會,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糾紛解決中傾向于在自我社會交往中尋求熟人調解解決。運用社會關系解決糾紛包括:宗族調解、親友調解、鄉里調解、行會調解等。這種解決方式主要建立在血緣、親緣、地緣和業緣關系的基礎上。②商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解決,選擇一種收益成本俱佳的方式是更符合他們的立場。而利用社會組織解決糾紛成本低廉,人們很容易在他們的社交范圍內找到合適的調解人,并且只需要象征性地支付一定的報酬或是不需要支付。③目前來看行會調解作為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解決方式得到了認可。在90年代的時候,國務院就出臺了規定,允許華人華僑投資者可以向當地政府申請成立華僑投資者協會,此協會可以充當調節者的較色。后來陸續成立了類似的組織,比如“法律專業委員會”、“華僑權益保障職能部門”等。
通過社會組織解決糾紛,不僅化解了糾紛雙方的矛盾,而且維系了與華人華僑的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最小。這種解決方式的目的不是分清當事人孰是孰非,而是要促使雙方息事寧人。我們應看到此種方式對維系與華人華僑的商事合作關系,和保護投資雙方的整體利益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也應該看到這種社會組織運作起來比較復雜,靈活性較大,效果具有不確定性,難以給華人華僑投資者提供一種持續性的救濟。實踐中此種方式有時異化為了“面子調解”,“熟人”觀念過于濃厚,導致部分投資者迫于面子而被迫放棄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政府部門
華人華僑投資糾紛涉及到政府政策方面的糾紛,作為僑務的政府部門更熟知相關的政策,由其來解決糾紛有助于提高糾紛解決的效率和質量。這種方式包括行政調解、行政協商等,福建省僑務辦的信訪機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解決了大部分的僑商投資糾紛,僅有少數案件進入了司法程序。不可否認其確實減少了案件進入司法程序,緩解了司法壓力。
但是這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僑務機關在整個國家系統中并不處于強勢地位,其系統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配合不足,容易導致糾紛解決的時效性不強。再加之其系統內部并沒有統一的解紛機構,各部門之間缺乏解紛的強制效力,導致此種方式解決投資糾紛的效果不明顯。
(三)司法部門
對于華商投資糾紛,我國司法主要是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解決。具體表現為將華人華僑投資糾紛歸為普通的涉外訴訟。就司法實踐中涉喬糾紛司法運作機制來看,當前的僑商訴訟呈現出與僑務機關的聯動關系。主要是由于僑商與行政系統組織的關系緊密,此種緊密關系的存在,使獲得僑務部門的介入成為僑商是否啟動司法程序的一個考慮因素。同樣的審判法官也將僑務部門的介入作為審判的考量因素,來調配華人華僑投資者與當地投資者之間的訴訟利益。2010年浙江建立了涉僑投訴司法聯系協調工作機制,通過僑辦的參與,大量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得到了妥善地解決。
不過,目前此種方式也存在著涉外訴訟所具有的普遍問題:訴訟證據調查、訴訟主體確認等司法協助問題嚴重阻礙訴訟解決的效率問題。最為棘手的是在訴訟中關于僑商身份的確認,涉及到司法主權的問題,我國采用的是領事館認證方式,此種方式成本高昂,操作復雜,成為了僑商訴訟中的頑疾。其次涉及到公告送達,往往耗時之久,拖延訴訟的解決。
(四)華商投資糾紛的多元化和協助式解決
通過一種固定的糾紛解決方式難以在長時間內解決華僑投資糾紛,因此應針對不同類型的案件采用不同的方法。我國很早就有法律規定,鼓勵僑商采用非訴方式解決投資糾紛,對于投資糾紛,要求當事人盡可能地通過協商和調解解決,不能調解、協商的可以提交仲裁機構仲裁,若達不成仲裁,才能夠向法院起訴。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多遠化的糾紛解決。
由于非訴糾紛解決機制的靈活性特點,決定了糾紛解決過程中可以援引任何糾紛解決方法,形成了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手段的整合,形成獨特的糾紛的協同解決模式。④這種模式在地方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形成了司法技術與僑聯職能協同解紛的涉僑糾紛解決制度的創新。此種協同體現為僑聯組織與僑聯干部與法官之間的相互協助,法官扮演涉外訴訟調解員的角色,僑務干部扮演溝通者的角色,運用協商、和解等多種糾紛解決手段,并且法官依據職權對調解的內容予以司法確認。此種方式下,取得的效果顯著,減輕了法官的壓力,提高了訴訟效率,有利于維護僑商利益。
三、我國現行華人華僑投資糾紛解決制度的完善
從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現行的華人華僑投資糾紛解決機制在社會組織方面、國家行政力量和司法層面以及三者結合形成的多遠協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整體上來看,還缺乏專門的僑商投資糾紛解決法律,現有的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是針對華商“引進來”時期的,對于“一帶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戰略,該如何解決華人華僑投資糾紛?既有的解決機制仍有待完善。
(一)重視“一帶一路”環境下僑資糾紛解決的價值
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就重視僑商投資,其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確實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也導致了我國在處理華人華僑投資糾紛的過程中具有傾向性,對僑商投資環境以及法治建設,更多地強調的是對僑商權益的保護,和僑務機構的協同,而較少的考慮糾紛解決機制的獨立作用和對投資環境的影響。
事實上通過優惠的投資政策,從短期來看確實能夠吸引華人華僑投資,而且也正是“一帶一路”戰略下需要落實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并不能維持長久良好的投資環境。除此之外,這一戰略是一個長久的戰略,沿線經過的國家商業文化各不相同,僅憑利益驅動,并不能維持持續的合作關系。只有從根本上解決投資糾紛,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樹立解決糾紛的觀念也是“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提出的要求。
(二)建立僑商協會組織,發揮調解功能
僑商協會組織大都是投資的華人華僑,特別是一些有影響力的華人華僑組成的,一方面他們熟知行業投資,對于投資紛爭具有熟知的優勢,另一方面,他們具有一定的權威,由他們主持調解,相較于其他調解者,更能夠為僑商做出更專業,更值得信賴的調解。從組織學角度分析,由糾紛當事人自身組成的組織可以直接獲得糾紛參與者的信任,因而僑商會在組織解決過程中信服組織權威,遵守組織權威決策。⑤
具體而言,僑商會在調解的過程中,應采用自愿達成合意的談判式調解手段。調解更多的是強調自愿性,尊重雙方的意見,對調解結果達成合意,談判式強調協商合意的結果,與調解的本質是相符合的。建議由個人權威高的人擔任調解員,憑借個人談判協商魅力和權威優勢來促成雙方的妥協,實現調解解紛。
(三)搭建投資交流平臺,推進產業深度對接
目前,我國國內企業與華人華僑的交流平臺主要功能是“引進來”和貿易洽談,“走出去”還缺乏常態化、高層次的交流平臺。構建與華人華僑合作對外投資洽談、交流的常態化、高層次平臺,十分迫切。打造與海外華人華僑經濟合作的戰略性平臺,以論壇的方式,使國內企業與華人華僑進行商務交流,既減少產生投資糾紛的概率,又有利于發揮僑商在解決糾紛中的主體作用。促進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華人華僑的對外投資,必須推進投資產業深度對接,減少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盲目性,降低對外投資風險,從根源上規避投資糾紛的產生。
(四)建立華人華僑投資權益保護的特別司法程序
司法程序作為最后一種救濟方式,也是最為有強制力的糾紛解決方式。首先需要強調華人華僑投資糾紛屬于商事糾紛,商事糾紛解決要求具有快捷性和效率性。結合國際改革趨勢,筆者建議,可以對我國的法院訴訟程序增設華人華僑投資緊急或臨時救濟程序。當前的華僑投資糾紛,有的類似于知識產權糾紛,特別是由傳統投資轉向新型投資后,若不能及時地解決糾紛,即使贏得訴訟但也失去了投資的機遇。在司法程序中引入緊急救濟程序,給予僑商快捷及時的保護,應當是當前華人華僑投資糾紛解決司法層面完善的重點。
四、結語
華人華僑投資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發揮著獨特的優勢作用,當前的投資糾紛的類型和特點呈現出新的變化,對于投資糾紛的解決,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當前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投資糾紛的解決觀念的樹立,建立僑商協調組織,構建交流平臺,建立司法訴訟中的緊急救濟程序,以期能夠能夠為當前的“一帶一路”戰略貢獻自己的力量。
注釋:
①竇勇.發揮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J].國際經濟分析與展望,2015(2):225-234.
②夏勇.走向權利的時代[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③劉廣安,李存捧. 間調解與權利保護[J].中外法學,2001(2):12-15.
④陳慰星.民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
⑤Tyler T. & Lind E. A. A relational Model of Authority in Group, Zamm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Academic Press, 1992:115-191.
參考文獻:
[1]竇勇.發揮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J].國際經濟分析與展望,2015(2):225-234.
[2]夏勇.走向權利的時代[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3]劉廣安,李存捧. 間調解與權利保護[J].中外法學,2001(2):12-15.
[4]陳慰星.民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
[5]Tyler T. & Lind E. A. A relational Model of Authority in Group, Zamm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Academic Press, 1992:115-191.
[6]陳成噸,葉煒. 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J].龍巖學院學報,2015(4):100-104.
[7]竇勇,卞靖.“一帶一路”建設中如何充分發揮華僑華商的作用[J].外資經貿, 2015(11):46-47.
作者簡介:莊姍姍(1991-),女,漢族,單位:華僑大學,職稱:法律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訴訟法研究。
基金項目:華僑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育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51140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