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賓
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和社會為在生產、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和患職業性疾病的勞動者及親屬提供醫療救治、生活保障、經濟補償、醫療和職業康復等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工傷即職業傷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傷害到職工生命健康,并由此造成職工及家庭成員的精神痛苦和經濟損失,也就是說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生存權和勞動權力受到影響、損害甚至被剝奪了。此時,勞動者就自然具有享受工傷保險的權利。勞動者的這種權利是由國家憲法和勞動法給予根本保障的。
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自1951年2月26日原勞動部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確立以來,歷經1996年原勞動部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2003年4月27日國務院頒布的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直至2010年12月12日國務院頒發586號令,并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后的《工傷保險條例》。以及相繼出臺的《工傷認定辦法》、《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推進了工傷保險各項工作。
《工傷保險條例》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范疇,法只有得到嚴格執行,才能彰顯價值和權威;如果執行不力,法律再完善也是一紙空文。正因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筆者在某國企從事工傷保險管理工作多年,從基層實際工作角度出發,發現《工傷保險條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如下若干問題,造成認識分歧較大,有必要將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仔細研究,對存在的問題,最好通過行文的方式予以規范。
一、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若干疑難問題
(一)政策規定表述不明確或可操作性不強
1、一至四級工殘職工的繳費及退休待遇問題。《條例》第三十五條相關規定:“職工因工傷殘被鑒定為一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除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及月傷殘津貼待遇外,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按規定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第(三)項規定 “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停發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基本養老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該項規定明確表述被鑒定為一至四級傷殘的職工,只需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其他各項社會保險不再繳納,那么在實際工作中就出現了,職工達到退休年齡而因繳費年限不足,無法按月領取養老金的情形,如何處理沒有作出具體規定。
2、工傷職工在統籌地區以內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如何處理問題。《條例》第三十條第四款,對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做出了明確規定。但工傷職工在本統籌地區內就醫治療的交通、食宿費如何處理在條例中未做規定。
3、若工亡職工有多個兄弟姊妹,工亡職工父母在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時,是否執行合理負擔政策問題。《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勞社部第18號令)第二條明確了“供養親屬”的范圍,第三條明確了“享受條件”并特別強調“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的”,才能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可實際情形確實存在工亡職工有多個兄弟姊妹,有些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認為應該執行合理負擔政策,即:其父母只能一人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造成政策解釋空白,故應予以明確。
4、工傷職工在解除勞動關系時輔助器具費用問題。工傷職工在解除勞動關系時如何支付假肢等輔助器具費用在條例中沒有規定,然而,當工傷職工在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時,常常會因為假肢費用發生爭議,造成政策解釋空白。
5、職工就醫治療的費用由誰來墊付在條例中沒有明確規定,責任不明確。這一責任一定要明確,有些工傷主要是醫療費用高,及時救治就不會造成很嚴重的傷殘甚至不會有什么傷殘,工傷職工因為沒有及時救治導致嚴重傷殘甚至死亡的情況并不少見,說明了墊付醫藥費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明確用人單位或者工傷保險基金墊付醫藥費的責任。
(二)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相關工傷待遇的必備條件有缺項
《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僅對應參保而未參保的,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但對由工傷基金支付工傷待遇的條件規定不夠明確。比如:按規定參保但未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欠費期間發生的工傷待遇是由工傷基金還是用人單位支付?
二、具體原因分析
上述存在的問題,既有特殊性和邊緣性,總體發生量比較少,發生具有偶然性和個別性,但也有共同性和普遍性,表現在全國各地都可能會發生或存在上述情況。導致上述政策規定不明確的原因大體可以歸結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制定政策的指導思想尚不明確或者爭議較大,在政策制定時就沒有作出明確規定,留下了部分政策空白,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對上述問題的不同處理辦法,從實質上反映了政策制訂者的立法指導思想,是更偏重于政府(工傷基金)的責任,還是強化用人單位的責任。
三、需進一步細化政策規定的建議
(一)細化明確職工、用人單位和工傷基金的關系
政府通過立法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這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此基礎上,用人單位和工傷保險基金對工傷保險責任要合理分擔。既要考慮到參保單位的繳費負擔,也要考慮到工傷保險基金的承受能力。反映在工傷保險政策中,就是要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和工傷基金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工傷待遇在什么條件下由工傷基金支付,什么條件下由用人單位支付。
(二)細化處理好工傷保險與其他社會保險的關系
要解決工傷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僅僅依靠工傷保險政策是不夠的,還要做好工傷保險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銜接。建議盡快完善領取傷殘津貼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具體辦法,解決好一到四級傷殘職工享受傷殘津貼期間參加養老保險的問題和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停發傷殘津貼計發養老待遇的問題。合理劃分醫療基金和工傷基金對工傷職工醫療費用的報銷范圍,重點解決職業病人員工傷康復治療費用在工傷和醫療基金的分擔問題。
(三)進一步明確工傷保險與勞動關系的關系
工傷認定和參保都應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反之,職工只要與用人單位具有勞動關系,用人單位就應該為其參保繳費。個人認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只要存在勞動關系,用人單位就應該為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用。因此,企業應該為一至四級工傷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