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媛
一.緒論
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最初產生于17世紀的英國,維護個人的自由權利構成自由主義學說的主干。而建立在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探討的主要議題是公眾、媒介和政府的關系。“其核心問題是,媒介究竟是為保障公民權利服務,還是為實現國家權力服務?雖然這個問題不一定構成非此即彼的選擇,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倡導者們還是傾向于認為媒介是社會公眾手中的‘公器,而非政治家手里的‘利器。” 因此,自由主義新聞思想的核心精神是強調媒介的獨立性以及為公眾服務的品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理論模型正好暗合了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新聞學人的心理狀態。因為在現代中國的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下,分別植根于個人權利與國家獨立訴求之上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從一開始就存在著激烈的沖突,到底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自由理想,還是服從國家優先的民族使命一直是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新聞學人的一個兩難抉擇。二者之間的緊張關系在中國自由主義新聞學人那里始終難以消除,而這種此消彼長的緊張關系也一直持續到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在中國失敗之時。本文也正是試圖從這一角度來剖析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的發展狀況。
二.新文化運動時期
由于現實的政治要求以及儒家傳統的無形影響,辛亥革命之前的國人,對報紙的認識,均將政治功用居于主導地位,強調它們服務于其政治理想的“器”的作用。無論是早期的王韜、鄭觀應、陳熾、陳衍,還是后期的梁啟超、嚴復、譚嗣同、汪康年、唐才常等,無不把實現政治抱負的期望,相當程度上寄托于現代報紙。可以說“辦報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有益于國事的民族主義理想才是他們的最終追求。”
如果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前中國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研究,有的只是“報館有益于國事”式的將新聞傳播當作政治手段的“術”;那么五四和新文化運動就開啟了中國新聞傳播之蒙,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新聞觀念開始形成。
但是,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卻與這些自由主義新聞學者的理想相去甚遠。辛亥革命后,中國不但沒有如人民所期盼地那般實行民主政治,反而出現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以及尊孔復古的逆流。在《新青年》同仁的帶領下,早期自由主義新聞學者開始逐漸認識到,要擁有自由主義蓬勃生長的土壤,中國不僅要有制度層面上的變革,還必須發動全面的思想啟蒙,對國人進行公民教育,解除傳統文化對人們的束縛。這就是五四時期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更多的表現為一種文化自由主義的重要原因。
三.民族資本主義崛起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給私營報業的成長帶來了有利的條件。“伴隨著《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等商業報刊的成熟,這些報刊主政者的新聞觀念和新聞思想也日漸成熟,很多報人開始對言論獨立,報道真實客觀公正等專業化的新聞理念更為執著。”這一時期自由主義新聞思想的特點就是在經濟自主的條件下強調報刊的獨立性與專業性。
而在實際上,從《申報》、《新聞報》的“以營業為本位”到《大公報》“四不方針”的微妙轉變中,我們可以看到,面對“救亡”、“強國”的時代主題,自由主義已展現了其在現代中國這一特殊政治文化實體中的生存艱難。因為“當‘救亡的任務壓倒‘啟蒙之時,民族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戰勝就不僅僅表現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外部,更表現在自由主義報人的內心。”畢竟在國家“獨立富強”這一民族課題面前,沒有誰能置若罔聞,安之若素。更何況作為中國“士”文化現代繼承者的這批自由主義新聞學人了。而這一點在30年代以后的民族危亡時期表現得更為突出。
四.全民抗戰時期
“九·一八”事變后,“救亡”正式上升為時代的主題。在整個抗戰時期,民族主義新聞思想成為業界主流,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漸趨低潮。然而,耐人尋味的是,處于同樣的歷史環境背景下的中國自由主義新聞學人此時卻發生了分化,各自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實際上,“九·一八”以后,無論是史量才的激進還是張季鸞的保守,都是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對其原來自由主義新聞“理性秉賦”的沖擊改造的結果。當時中國特定的歷史處境致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不得不將個人自由與權利同國家、民族的自由與權利緊緊聯系在一起。國家未獨立,個人何從獲得獨立?在個體自由與民族大義之間,無論信仰何種意識形態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都不可能不選擇后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最終在中國的失敗,是歷史的選擇,也是自由主義者的自覺選擇。
五.解放戰爭時期
抗戰勝利后,不少被迫遷徙內地的報紙回到原地,恢復發展。但是隨著內戰的全面爆發,國民黨獨裁政權空前強化了對新聞業的控制。不甘心放棄自由主義理想的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一改常態,開始大膽宣揚自己的政治訴求,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國共兩黨之間開辟“第三條道路”,力爭在中國推行歐美式的民主自由政體。因而這一時期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突出表現為政治自由主義取向。他們希望自身成為當時中國政治上的“第三方面”力量,同時為“第三條道路”的倡導者們提供論壇。
1947年5月,國民黨封閉《文匯報》、《聯合晚報》和《新民報》;新華社也在1948年5月22日的社論中指出:“在中國人民和人民敵人的生死斗爭中間,沒有任何‘第三條道路存在。”至此,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最終歸于失敗!
六.結語
文化自由主義的新聞啟蒙未能完成,經濟自由主義的新聞營業難以為繼,政治自由主義的新聞參政更無法實現。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就這樣一步步退卻,最終離開了現代中國的歷史舞臺。
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在現代中國失敗的原因眾多,但其主要原因仍是現代性與現代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也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矛盾。立人與立國,啟蒙和救亡的雙重使命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的現代中國始終構成一對張力場。自由主義同民族主義的沖突不僅表現在社會文化結構外部,而且也深植于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精神文化結構內部。在很多報人的內心,兩種價值的激烈沖突和兩難選擇始終存在。張季鸞,成舍我,儲安平等莫不如此。而最終民族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戰勝首先是在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內部完成的。面對“個人的權利”與“國家的主權”,繼承了中國傳統“士”文化的這些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不可能不選擇后者。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在現代中國,“一切與民族主義相沖突的現代化運動,其最終的成就都是沒有保障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