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安妮
清宮吉日的錦繡霓裳后妃吉服敘要
□ 殷安妮
清宮吉服,是清代皇帝、后妃、宗室等在元旦(春節)、冬至、萬壽(皇帝壽辰)三大節日和其他喜慶吉日穿著的服飾,雖然《大清會典·輿服制》中將吉服款式、顏色、龍紋圖案等方面作了嚴格規定,不得僭越,但因其是在喜慶之日穿著,所以吉服的色彩之華美,圖案寓意之豐富是其他典制服飾所不及的。
清宮通常稱清帝吉服為龍袍(圖1),圖案除龍紋外,還飾有十二章紋飾,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龍袍形式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端、四開裾、直身式袍服。皇帝龍袍可視季節、場合在外面套穿袞服或端罩,具有禮服、吉服兼備的功能。后妃吉服包括龍袍、吉服袍、龍褂(或稱吉服褂)。龍袍、吉服袍的形式與皇帝基本相同,但為左右兩開裾。龍袍用色以黃色系列為主體,吉服袍則色彩豐富。龍袍外面穿著的龍褂形式為:圓領、對襟、平袖端、左右開裾、直身式褂,色用石青。皇太后、皇后吉服也稱為“龍袍”。皇后以下的各級嬪妃、宗室、臣屬所著吉服無論是否用五爪龍紋,均不可用明黃色,不可用十二章紋飾,也不能稱作“龍袍”,只能稱作“蟒袍”。而坊間所言“龍袍”,則是皇帝肩帶披領,上衣下裳、有腰襕,下裳為襞積式的禮服,清宮稱之為“朝袍”,其形式、色彩、圖案、功能都與吉服有區別。

圖1 皇帝黃緞彩繡金龍夾袍
清宮后妃吉服從花紋上可分為:正龍行龍式龍袍、八團龍袍、八團龍褂。按清制,穿著吉服需戴吉服冠,晚清也有戴鈿子的,吉服褂套穿在吉服袍外面,也可視氣候、場合等因素決定是否套穿。冬天的吉服按需絮有絲綿,也可按等級鑲襯各色皮毛。夏日的吉服則用各式綢、紗、緙絲等輕薄涼爽的面料。穿戴時要配相應的各式靴子,鞋。后妃們除在重大節日行禮、祭祀先蠶壇等特定正式場合必須按典制穿著規定的顏色的龍袍、蟒袍外,在喜慶吉日的其他時間,可隨所欲選擇其他圖案、顏色的吉服袍,但需要根據節令時日,穿著與節氣、身份相符的顏色和圖案,一般年長的太后、太妃的服飾顏色較為沉穩素雅,圖案端莊規整。年輕的后妃可以穿著色彩豐富,圖案多樣的吉服,但典制規定的等級是絕不可僭越的。

圖2 彩繪女龍袍前式 后式紙樣

圖3 石青色緞繡串米珠八團云龍紋龍褂料

圖4 熏貂皮青緞面紅纓妃嬪吉服冠

圖5 青色絨托嵌珠石頭箍

圖6 鍍金點翠鑲珠石鳳鈿子

圖7 翡翠鑲碧璽雙喜字鈿子
清宮后妃吉服,涵蓋了清代紡織、刺繡、圖案、色彩、珠寶鑲嵌等工藝,代表著清代織繡行業的最高水平,是清宮服飾中比皇帝服飾色彩更為豐富,工藝更加繁復的典制服飾,在喜慶吉日,為等級森嚴,氣氛肅穆的宮廷帶來一抹靚麗的暖色。三大節日和其他喜慶吉日及前后十天穿著吉服的日子被稱為“彩服期”、“花衣期”。所謂“花衣”從一個側面說明吉服的色彩豐富。按清制,黃色是等級最高的顏色,黃色中,明黃色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的御用顏色,其他等級的人不可僭越服用。黃色系列的顏色還有:杏黃、金黃、米黃、姜黃、香黃等。紅色系列的顏色有:大紅、桃紅、胭脂紅、粉紅色、絳色、醬色等。綠色系列的顏色有:油綠、葵綠、茶綠、淺綠等。藍色系列的顏色有:藍色、湖色、月白色等。紫色系列的顏色有:紫色、藕荷色、雪青色、葡灰色等。棕色系列的顏色有:豆沙色、駝色、棕色、古銅色等,可謂異彩紛呈。筆者多年觀摩研究發現,清宮吉服顏色的運用,帶有較強的時代特征,比如晚清,由于慈禧皇太后比較喜愛紫色系列的顏色,這一時期的服飾的紫色就明顯多于其他朝,不僅是吉服,便服更是大量用紫色,甚至在禮服(朝袍)的“海水江崖”、“雜寶”等圖案中,紫色也十分搶眼。同樣,這一時期的粉色、月白色等其他鮮艷顏色也常出現在后妃吉服、便服中,這其中不排除等級低的嬪妃為了迎合主位的喜好而定制的因素。

圖8 明黃色五彩滿地云紋金龍妝花綢龍袍

圖9 清人繪孝欽后吉服像

圖11 明黃色八團金龍紋妝花紗單龍袍
后妃吉服的面料圖案分為織造和刺繡的,圖案除了典制規定的龍紋外,還有各式四季花卉紋、平安如意紋、五谷豐登紋、龍鳳同和紋、龍穿壽字紋、五蝠捧壽字紋、萬字曲水紋、喜相逢紋、暗八仙紋、瓷器紋、博古紋等,這些紋樣的吉服,稱為“吉服袍”。《清宮詞》中有這樣的描寫:“萬壽節中垂盛典,花衣期內引朝儀,盡翻舊樣團龍制,六和同春畫折枝。”說的就是節慶時宮中五彩繽紛的吉服。織造面料的工藝包括緙絲、妝花緞、妝花綢、各色紗、暗花紗等,刺繡的面料多用各色素緞、素綢,也有用各色暗花綢、暗花紗、直徑紗、實地紗等為底料繡制花紋。由于織造面料的設計織造工藝繁復,圖案較為呆板,后妃們更喜歡刺繡圖案的靈動巧變、色彩豐富和個性化強,故宮藏刺繡面料的后妃吉服不僅色彩豐富,圖案也變化多樣,即便是通身素色無繡制花紋的吉服,其鑲飾的領袖邊的繡制花紋也是精美繁復的。
吉服的制作,為清宮內務府廣儲司主辦,每年由禮部等按照后妃的等級,設計出圖樣,清宮如意館繪畫出服裝小樣(圖2),被批準后,原樣放大,發往江南織造或繡制,完工后,將衣料(圖3)送到宮中裁剪縫制。
筆者將近30年研究宮廷服飾所見清宮后妃吉服介紹一二,與讀者共享。
清制,清宮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的吉服冠,為圓形攢頂式,上綴紅色絲絨捻成的朱緯,散垂蓋住帽頂,帽沿上翻并鑲熏貂皮,頂子用東珠鑲飾。用于重大節慶吉日。熏貂皮青緞面紅纓妃嬪吉服冠(圖4)是故宮院藏后妃吉服冠中品相完整的,但從冠后的金黃色絲絳看,這件應是妃子的而不是皇太后、皇后御用的吉服冠。

圖10 明黃色八團金壽字藍云龍紋妝花緞夾龍袍

圖12 石青色八團金壽字藍云龍紋妝花緞夾龍褂

圖13 石青色緞綴繡喜相逢紋龍褂

圖14 雪灰色緞繡四季花籃紋綿吉服袍
鈿子,又稱為花鈿,多為細藤、竹篾或鐵絲用黑色絲線細密纏繞后,編成覆箕形骨架,內綴帽襯,外面根據所需綴飾各種玉石、珍珠、珊瑚、等多種材質雕琢而成的花卉、草蟲、鳳鳥、小動物(兔子、松鼠等)、壽字、雙喜字、雜寶、暗八仙等,一頂鈿子的材質可以多樣,但吉祥寓意從鈿口到鈿尾、鈿花都圍繞一個主題,裝飾可繁可簡,隨所欲。戴鈿子時,要先將頭箍(清宮亦稱“勒〈lě〉子”,圖5)系在額頭,再將鈿子戴上,防止鈿子磨傷額頭或滑脫。鍍金點翠鑲珠石鳳鈿子(圖6)是清孝定景皇后(光緒皇帝之后)著吉服時所戴,以鳳凰為主題,每一鳳凰均口銜寶石瓔珞,彰顯著皇后的至尊地位。翡翠鑲碧璽雙喜字鈿子(圖7)是宮中吉日后妃所戴,因歲月久遠,鈿花有部分缺失,雖已不似當年繁麗,卻也可見當年麗影。
正龍行龍式龍袍,是《大清會典·輿服制》規定的皇太后、皇后龍袍的第一式,與皇帝龍袍一樣飾金龍九條,用于重大節慶場合。形式為:圓領,右衽,上臂飾石青色平金繡行龍紋花接袖,袖為素石青色,馬蹄袖端,左右開裾,綴銅鍍金鏨花扣四枚,面料圖案為:胸前、背后為正龍,兩肩和前后下幅、掩襟均飾行龍,即所謂“正龍行龍”式龍袍。龍間飾以五彩祥云,下幅飾海水江崖,間以八寶。棉、夾、紗、裘具按季節之需隨所欲。
明黃色五彩滿地云紋金龍紋妝花綢龍袍(圖8),面料是做工繁復的妝花綢,由江寧織造局織造。妝花是云錦的一個品種,分為妝花緞、妝花綢、妝花紗等。織造妝花需要按照設計圖樣先行挑花結本,再用裝有色絲的小梭子按本挖梭織造。這種滿地花紋妝花的織造,需要每飛一梭都不斷更換顏色,工藝非常繁復,做到提花清晰難度非常大。像此件這般花紋清晰細膩,設色華美富麗的作品,織造難度非同一般,即便是在故宮院藏的清宮后妃服飾中也非常鮮見,代表著清代高超的織造工藝水平。晚清慈禧的吉服畫像所著就是這種面料(圖9)。
清初,八團龍紋的圖案是帝后兼用的,隨著清代服飾制度作為立國之本不斷的整肅、健全,以及清中期以前皇帝對服飾制度的重視,皇帝禮服、吉服的圖案逐漸只用九龍,即所謂“九五之尊”。八團紋飾逐漸成為后妃服飾的專用裝飾圖案,雖然我們還可以從早期皇帝畫像中覓見皇帝著八團龍紋的服飾,但中期以后,八團紋飾已成為后妃吉服的特征之一。
宮中把吉服下幅的海水江崖紋飾稱為“立水”。后妃八團龍袍分為“有水”和“無水”兩種,區別的主要特征是下幅是否有海水江崖的紋飾,穿用場合無具體規定。有水龍袍是《大清會典·輿服制》規定的皇太后、皇后龍袍的第二式,無水龍袍是第三式。
明黃色八團金壽字藍云龍紋妝花緞夾龍袍(圖10),是清圣祖皇帝祖母孝莊皇后御用之物。龍袍面料為五枚緞紋地,前后身妝花織造藍龍穿金壽字八團,下部飾海水江崖紋,稱為“八團有水”龍袍。金壽字用紅色絲構邊,其他圖案均以湖色絲構邊。“藍龍穿壽”圖案造型別致,花紋舒展豪放,線條清晰流暢,暈色沉穩莊重又不失華麗,突出了吉服的主題。妝花織造工藝精細,金線勻細,圖案清晰,面料平細柔軟,是后妃龍袍中的精品。龍袍領口系清人墨書黃條,其一正書:“香色緞織八團龍有水夾袍一件”,背書:“嘉慶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收敬事房交”,其二書:“香色緞織八團藍龍金壽字蟒袍一件”。
明黃色八團金龍紋妝花紗單龍袍(圖11),是清早期皇后夏日御用龍袍,云龍紋帶有較明顯的明代風格。龍袍面料為明黃色暗團云龍紋實地紗妝花織造八團龍紋,下幅不飾海水江崖,稱為:“八團無水”龍袍。面料織造在妝花的同時織造暗花團云龍紋,工藝復雜繁復,難度非常大。用金的地方是用無捻片金織造,凸顯出金屬的光澤,使龍紋熠熠生輝,是清早期龍紋裝飾特點之一。

圖16 紅色緙絲八團彩蝶花卉夾吉服袍
龍褂是穿在龍袍外面的服飾,也分為八團有水龍褂和八團無水龍褂。龍褂一般是圓領的,個別款式鑲有立領。穿用時,花紋裝飾上要與龍袍配套,比如,龍袍是有水的,龍褂也應是有水的。有的有水龍褂在袖端并不裝飾海水江崖紋,下幅的立水設色和構圖同樣精美。龍褂不用馬蹄袖端。
石青色八團金壽字藍云龍妝花緞夾龍褂(圖12),與圖10同屬一套服飾,在材質、織造工藝、尺寸、花紋設計、圖案用色、用金等方面完全一致,是故宮院藏鮮見的配套的吉服,也是清圣祖皇帝祖母孝莊皇后御用之物。龍褂領口系清人墨書黃條,其一正書:“石青緞織八團龍有水綿褂一件”,背書:“嘉慶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收敬事房交”,其二書:“石青緞織八團藍龍壽字有水夾褂一件”。
石青色緞綴繡喜相逢紋龍褂(圖13),是采用綴繡工藝裝飾的龍褂。龍褂的面料是石青色五枚素緞,上綴八團“喜相逢”紋繡片。仔細觀察,這八團“喜相逢”雖然都繡著蝴蝶、牡丹、蓮花、菊花、海棠花的紋樣,但是每一團紋飾的色彩設計都有變幻,無一雷同,使得色彩愈加豐富,整體效果活潑而不輕佻,華美而不浮艷,反映出乾隆時期裝飾工藝獨特的審美取向。將圖案繡好再縫綴在服飾上,稱為綴繡,綴繡的難度在于八團圖案綴好后,圖案既要立體感強,又要與服飾有天成般的整體效果。此件圖案雖在色彩設計上有變幻,但所用平針、釘針、套針、纏針、網針、滾針、釘金、刻鱗針等針法統一,運絲手法一致,針腳細密平齊相同,其精致可稱細若蚊睫、巧若神針,令人嘆為觀止!
吉服袍的色彩豐富,圖案多樣,是最受后妃喜歡的典制服飾,吉服袍的圖案設計一般也如龍袍一樣,采用對稱的布局,除龍紋外,多以花卉為主題,形式相對活潑。襟邊、領袖邊、花接袖的圖案也可不用龍紋,而采用與面料主題相符的花卉或者團鶴、鳳紋等。
雪灰色緞繡四季花籃紋綿吉服袍(圖14),以雪灰色素緞為面料,通身繡八組造型別致的花籃,裝飾牡丹、宜男、石竹、月季、芍藥、水仙、蘭花、菊花、梅花、繡球、梔子、玉蘭、百合、海棠、牽牛、荷花等二十余種四季花卉,間以草蟲等紋飾,下幅繡海水江崖,間飾雜寶。面料紋樣清麗雅致,線條流暢,設色柔和自然,刺繡針法豐富巧變,領袖飾石青色平金繡鳳鳥紋緞邊,及石青色織片金緣,是蘇繡后妃吉服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領口系清人墨書黃紙簽二:“藕荷緞繡花卉有水綿袍一件,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五日收,敬事房呈”;“藕荷緞繡花卉綿蟒袍一件”。

圖17 紅色綢繡金萬字地彩云蝠八團龍鳳雙喜紋棉吉服袍

圖18 石青色綢繡八團五彩云鳳金龍雙喜紋棉吉服褂
淺綠色緞繡博古花卉紋綿吉服袍(圖15),全身用五彩絲線繡青花紅彩云龍紋瓶、青花纏枝卷草紋管耳瓶、黃釉青花扁瓶、仿青銅雙環獸耳瓶、白磁蟠螭雙耳瓶等八尊瓷器,并裝飾四季花卉,用豐富巧變的針法和絲的自然光澤表現乾隆時期觀賞用瓷的質感、發色和豐富的器型,使之表現出柔和的色彩和非常寫實的立體感,設計理念特立獨行,風雅別裁。在服飾面料上裝飾四季花卉,是清宮后妃服飾常用的裝飾手法,一是因其色彩絢麗,可彰顯皇家服飾的富美華麗,二是四季花卉圖案在任何季節穿用都不過時,作為吉服袍圖案尤為合適。領口系清人墨書黃紙簽,正書:“綠緞繡花卉綿袍一件”,背書:“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收”,此件為故宮院藏品相完美,史料齊全的孤品。
紅色緙絲八團彩蝶花卉夾吉服袍(圖16),是道光朝以后后妃服飾變化的典型代表。清中期以后,社會處于變動相對激烈的轉型時期,為適應政治形勢和籠絡中原漢族貴族,統治者對服飾制度的整肅逐漸松懈,滿族貴族生活追求舒適閑散的都市化、宮廷化,窄袖束身的袍服不方便宮廷生活的禮節和節奏,關內相對溫暖的氣候已不需要常年保暖的服飾,因此,道咸以后,最能代表滿族服飾特點的馬蹄袖尺寸逐漸加寬,從最初的18~20厘米發展到30甚至40厘米,寬大的馬蹄袖成為滿族服飾的裝飾,不再遵循祖制,強調其方便騎射和保暖的功能,寬襟博袖的服飾應運而生,如此件這般雖數個案,但由此引起的后妃服飾變化以及后來襯衣、氅衣的出現,一發而不可收。此件通身為緙絲織造,緙織技法明快簡捷,有著筆描繪暈染,筆法細膩生動。領口系清人墨書黃紙簽,正書:“大紅緙絲八團花卉有水夾蟒袍一件”,背書:“道光二十一年又三月初七日收鞥可交”。
“龍鳳同和袍”是皇后吉服中最重要的服飾,在大婚時行奉迎禮的當天晚上,皇帝、皇后在行合巹禮,用合巹宴后,皇后升龍鳳喜床時御用。紅色綢繡金萬字地彩云蝠八團龍鳳雙喜紋棉吉服袍(圖17)、石青色綢繡八團五彩云鳳金龍雙喜紋棉吉服褂(圖18),是一套光緒帝大婚時皇后御用的吉服。故宮院藏成套的皇帝大婚吉服非常鮮見,品相完好的僅此一套。紅色綢繡金萬字地彩云蝠八團龍鳳雙喜紋棉吉服袍,在紅色素綢地上繡八團“龍鳳同和捧雙喜字”圖案,象征著帝后同和,好合百年。八團“龍鳳同和”之間,繡十二章紋,這是皇后服飾中非常鮮見的,十二章紋樣是象征皇權至尊的,清宮后妃服飾中,除晚清慈禧皇太后的服飾上繡有十二章紋樣,就是這套上可以見到了。同和袍滿地繡萬字曲水紋,間飾五谷豐登、八寶、雜寶、福、祿、壽、喜、仙鶴、蝙蝠、祥云、飄帶等紋飾,囊括了最美好的傳統吉祥寓意。石青色綢繡八團五彩云鳳金龍雙喜紋棉吉服褂與圖17是一套,但在圖案設計稍有變化:鳳凰口銜牡丹微微仰首向龍獻上,表現了皇后對皇帝的愛慕敬仰之情,而不似吉服袍的鳳凰微微含頜,婉約賢惠的形象。兩件服飾的鳳凰從兩個側面張揚了皇后應有的風范,傳承著“母儀天下”的傳統。這套吉服的設色鮮麗華美,凸顯了皇家喜事的尊貴豪華,靚麗的紫色代表著晚清服飾裝飾風格。繡工精細規整,針腳勻密平齊,是晚清宮廷服飾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

圖15 淺綠色緞繡博古花卉紋綿吉服袍

圖19 湖色緞繡荷花嵌珠花盆底夾鞋

圖20 紅色緞繡花卉紋高底鞋

圖21 湖色緞繡竹葉紋元寶底女夾鞋

圖22 明黃色緞繡如意云紋厚底鞋

圖23 石青緞緝線繡鳳頭平底鞋

圖24 白色素綾畫花蝶紋短夾襪
滿族是游牧民族,滿族婦女均為天足,除靴子以外,宮廷生活更多的時候穿著繡鞋,滿族繡鞋面多為緞繡、綢繡,花色隨所欲。鞋的款式以底的形狀分為花盆底鞋(圖19)、高底鞋(圖20)、元寶底鞋(圖21)和厚底鞋(圖22)平底鞋(圖23)。鞋面、鞋跟多以各色料石、繡片、絲絳、累金絲絳、流蘇裝飾。
湖色緞繡荷花嵌珠花盆底夾鞋,鞋跟為木質,飾以白色涂料后四面釘飾五彩料石拼花籃圖案,著地部分釘百納布掌。鞋面為湖色緞地繡荷花蓮子,取其純潔和美,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鞋口縫綴料石拼朵花。鞋頭綴明黃色流蘇,可知此鞋為皇太后亦或皇后著吉服時御用。
后妃的襪子多為素綾、素緞等為面(圖24),刺繡或繪畫圖案,為穿著時方便,襪腰襯里也用滑爽的素綾,但襪底和襯里的襪底用細棉布或細麻布,是為了穿著時防滑。襪子棉、夾、單,惟其時,隨所欲。
清宮后妃吉服雖是典制服飾,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和界定,但宮廷喜慶吉日的特定環境決定了吉服也需要在端莊中彰顯華美,在尊貴中追求靈動,以體現宮廷生活的豐富、奢華、精致和至尊。其中以乾隆朝的后妃吉服最為華美精致,這不僅反映了乾隆朝國力的昌盛,織繡業的發達,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服飾設計追求個性,裝飾追求精致的審美取向。
(責任編輯:田紅玉)
Qinggong jiri de jinxiu nishang
Yin a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