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莉莉
歷代帝王圖之服飾探析
□ 伍莉莉
編者按:
《九仙學苑》是由著名古代書畫收藏家朱紹良先生作為清藝匯古代書畫研究班導師開辟的專欄。開欄至今,獲得熱烈反響。朱紹良先生曾被《收藏家》雜志評為全球華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欄目中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經驗與心得,帶領學生們探究用科學方法論鑒別和欣賞中國古代書畫,引領更多的藝術品愛好者深入到古代書畫的研究和收藏中。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閻立本(傳)《歷代帝王圖》(以下簡稱《帝王圖》)繪13位帝王,包括漢二帝(前漢昭帝劉弗陵、后漢光武帝劉秀)、三國各一帝(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蜀昭烈帝劉備)、晉一帝(晉武帝司馬炎)、陳四帝(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宣帝陳頊、陳后主陳叔寶)、后周一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隋二帝(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每一帝王均有隨侍,帝王加上侍人共46人。帝王均題有榜書,有的還記述其在位年代及對佛道的態度。《歷帝》目前被公認為存世最早的繪畫之一,傳為閻立本所繪,經前賢考證陳宣帝以前(即漢昭帝至陳宣帝)為北宋后補。
閻立本(約公元601~673年),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臨潼)人。父親閻毗、兄長閻立德均擅長繪畫、工藝和建筑。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唐高宗顯慶年初立德過世,代任工部尚書,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升為右相,封爵博陵縣男,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任中書令。閻立本擅長道釋、人物、山水畫,尤精于人物畫,時稱“丹青神話,冠絕古今”,是初唐最享盛名的畫家。
《帝王圖》繪畫技巧嫻熟(圖1),線描剛勁而厚實,色彩妍麗。采用南朝梁張僧繇和東晉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用單線勾勒的筆墨表現能力來繪制,圖中帝王多數身軀偉岸,而侍從的身材相比矮小,體現了早期人物畫以尺寸大小來象征人物尊卑的特點;通過描繪各個帝王眼神、眉宇和嘴唇間流露出的不同神情,刻畫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以表達對前代帝王的作為和才能的評價。那些開朝建代之君都體現出王者風范,多半冠帶軒冕、威嚴肅穆、睿智穎悟,一派雍容大度的神態,而像陳伯宗、陳叔寶、楊廣等幾個昏庸無能或暴虐亡國之君,則呈現出迂腐萎靡、虛弱無力、剛愎自用之態。
二十四史里有十幾個朝代史都設有《輿服志》(《新唐書》設類似的《車服志》),最早設置的是《后漢書》。輿,原本是指車廂,后引申為車;服,指衣冠。由于車上往往有旗,而衣冠上又常常有紋飾,不同的紋飾和顏色可以明尊卑、別上下,也就是禮制。每一朝代均很重視輿服,設立輿服的典章制度是鞏固國家統治和穩定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
《輿服志》包括的內容很多,主要是有關各朝代統治階層的車旗服飾制度,特別是參加朝覲、祭祀、出行等重大儀禮活動時的規則。本文所要欣賞的是《帝王圖》的服飾,恰好就是《輿服志》中關于帝王服飾的內容。雖然現存《帝王圖》在北宋期間曾做過增補和修復,留下了修補描畫的復筆現象,冠飾、衣褶等還出現了北宋時才開始有的渲染效果,但總體繪畫風格還是具有明顯的初唐遺風。本文將參照歷代《輿服志》來逐一對照欣賞《帝王圖》中各個帝王及侍從的服飾。
根據考古發掘和古籍印證,中國的帝王服飾至西周已基本定型,大致可分為禮服與常服,禮服里最常見的有冕服還有弁服和朝服。
冕服是帝王、諸侯們參加祭祀盛典時所穿并與冕冠相配合的禮服。采用上衣與下裳分開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別織或繡著十二章紋飾(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在《后漢書?輿服志》的定義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圖2)”
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禮的大小分別制定有六種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種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紅)色下裳。戰國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壞,直到東漢明帝時才開始恢復,以后歷代沿用直到明代,不過各代的冠制、服制也有些變化。比如隋、唐、宋三代雖然恢復了周代的六種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袞服一種。從冕服特點對照表可以有所了解(圖3)。
《帝王圖》繪制的13位帝王,其中7位著的就是冕服中的袞冕服(圖4)。從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57年)到隋文帝楊堅(公元541~604年)7位帝王相差約600年,《帝王圖》沒有按照他們所屬時代來繪制其服飾,他們所著的袞冕服大致相同,基本符合《舊唐書蒨輿服志》:“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繡龍、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帶、大帶、劍、佩、綬與上同。舄加金飾。”但細節有一些變化,特別是十二章紋方面簡化了很多,除了后周武帝的玄衣雙肩處有日、月,下裳有宗彝、山、黻、藻;晉武帝的上衣有日、月,下裳的龍紋非常清晰外;其他帝王有的只有日、月章,有的甚至一個章都沒有。以隋文帝楊堅為例說明如下(圖5):


圖1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絹本設色 縱51.3、橫531厘米,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圖2 十二章紋

圖3 冕服特點對照表 轉自《中國歷代帝王冕服研究》
隋文帝服飾:
1.頭戴通天冠,上有冕極,十二冕旒,前后加起來二十四珠旒;可以清楚看見冕的正面金博山附有蟬紋,側面有橫插的玉簪導。
2.冠兩側下垂天河帶。
3.充耳(又名瑱)從通天冠經紞下垂及耳。
4.著黑色右衽交領大袖上襦冕服,下著絳色裙及地。上襦可見左肩處有日章,右肩處有月章。
5.冕服的領和袖的鑲緣有黻紋為卷草紋。
6.腰系鑲玉朱色革帶,下為朱羅蔽膝。
7.白紗曲領中單。
8.綬帶垂于兩側及地。
9.腳著如意狀赤舄。
侍從服飾:
1.2位侍從均頭戴平巾幘上罩漆紗籠冠。
2.均著絳紗袍,領口很低。
3.白紗曲領中單。
4.由于角度原因,看不見有否著蔽膝。
5.腳著黑色重臺履。
《帝王圖》所繪這7位帝王的服飾與敦煌220窟《帝王出行圖》非常類似,僅有一點區別的是220窟這位帝王只垂了白珠六旒(圖6)。
《帝王圖》所繪的7位帝王們戴的都是冕冠,與《后漢書?輿服志》記載對應:“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后方,朱綠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
這7位帝王還有其他6位帝王所著的鞋都是云頭狀的舄。古人著的鞋有履和舄之分,履是單底的,舄是雙底的。帝王穿的舄可分三等,赤舄為上,白舄、黑舄次之。唐代的舄為云頭狀,宋代的為如意狀。
侍臣著朝服,戴的是北朝以來通行的漆紗籠冠,此冠最早產生于漢代,以黑漆細紗制成,故名“漆紗籠冠”。平頂,似圓型“套子”,兩邊有耳垂下;戴時必須罩于黑介幘之外,才成為帽子,下用絲帶系縛。此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可服用(圖7)。
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初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客使圖》也充分證明在唐代這種漆紗籠冠還在流行(圖8)。

圖4 七位著冕服的帝王

圖5 隋文帝楊堅

圖6 敦煌220窟 帝王出行圖

圖7 武威磨咀漢墓出土實物復原圖《文物》1972年第12期

圖8 初唐 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

圖10 轉自《中國古輿服論叢》

圖14 轉自《中國古輿服論叢》
弁服是天子、諸侯等平時翰會、朔望視朝、田獵、大射禮時穿用的服裝,魏晉時形制已有變化,唐以后改為絳色衣、素裳、蔽膝、革帶、白襪、黑履或舄。《新唐書?車服志》曰:“弁服者,朔日受朝之服也。以鹿皮為之,有攀以持發,十有二綦,玉簪導,絳紗衣,素裳,白玉雙佩,革帶之后有鞶囊,以盛小雙綬,白韈,烏皮履。”
陳文帝和陳廢帝均著弁服(圖9),文帝還披了鹿皮裘,二帝都戴白帢,《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白帢者,臨喪之服也。白紗單衣,烏皮履。”這種白帢既似皮弁又有兩歧,復作白色,白帢又分有顏和無顏的(圖10)。
二帝坐的高榻之木紋以及橫檔牙板處的“壸門”樣式刻畫到位。“壸門”(圖11)是指受佛教影響的傳統建筑或家具上的裝飾性門形鏤空,具體說壸門輪廓的曲線,就是從中間起,向兩邊分,各出一道弧線,然后一勾,再一折,打個彎,向下大力度兜轉,最后出馬蹄。一波三折,起承轉合的曲線。
這種高榻應該在唐朝比較流行,在一些古畫中可以見到,比如藏于日本京都東寺唐代李真作的空海像(圖12)。
二帝旁邊的4位仕女中有3位的發髻為雙鬟髻,一位梳的是雙垂髻,她們均著右衽交領絳紗大袖裙禮服,白紗曲領中單,黑色重臺履。
另外2位帝王陳后主和隋煬帝也是著弁服(圖13),但袍的顏色有所不同,陳后主的為白色,隋煬帝的為黑色;二帝戴的是皮弁冠,《后漢書?輿服志》曰:“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后卑銳,所謂夏之毋追,殷之章甫者也。委貌以皂絹為之,皮弁以鹿皮為之。”(圖14)
朝服又稱具服,是帝王、后妃、命婦、百官們參加朝會大典時穿的衣服。周代以冕服作為朝服。漢代皇帝的朝服身著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等五色的袍,平時常黑色,服制為上衣下裳不分的深衣制。
漢昭帝劉弗陵著右衽交領深衣(圖15),頭戴通天冠。通天冠是帝王戴的一種帽子,其級位僅僅次于冕冠的冠帽,這里的通天冠高聳入云,面直豎,以鐵為冠梁;系結前用中鋒較粗的筆勾勒而出由冠至下頷的冠纓(使帽固定于頭上帽帶),系結后部用同樣的筆劃出冠緌(古代公侯禮帽的帽穗緌,帽帶的下垂部分),緌自然垂下至腰間。見《后漢書?輿服志》“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卻,乃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筩為述,乘輿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顯而易見,漢昭帝著的朱色深衣為夏天的朝服。

圖9 陳文帝陳蒨和陳廢帝陳伯宗

圖11 壸門

圖12 空海像 唐代 李真作藏于日本東寺

圖13 陳后主陳叔寶和隋煬帝楊廣

圖15 漢昭帝劉弗陵

圖16 陳宣帝陳頊
常服是天子、后妃、諸王、百官、命婦在一般性的正式場合穿的服裝。隋唐皇帝、百官用幞頭、長袍作常服。
陳宣帝著常服(圖16),戴的是有腳上曲幞頭,《新唐書?車服志》云:“太宗嘗以幞頭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兵,采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宋史?輿服志》進一步闡述幞頭的演變情況:“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軟帛垂腳,隋始以桐木為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這種絲做的上曲幞頭應為唐代帝王的幞頭制式,幞頭后面還插了固定發髻的簪導,唐代一般人戴的幞頭是軟腳下垂的。
《帝王圖》繪的陳宣帝比較特別,其他帝王身邊多數為侍從3人,但他有侍從2人和輦夫8人。這里的兩位侍從跟之前討論的七位帝王的侍從著一樣的服飾,但這兩位手上多了笏板(古代朝見時侍臣手上所執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制成,可以用于記事)。
陳宣帝的輦夫均著齊膝衣(六位朱色、二位白色),頭戴束髻冠,下著大袴褶綁膝褲,腳穿麻鞋。
這里出現的由人扛抬的輿轎叫“步輦”(為帝王在宮中使用),這種手提不上肩的也叫“腰輿”。此腰輿的結構及組合的描繪相當精確,抬輿者的狀況交代得也很清楚。圖中陳宣帝左側畫有紅色“憑軾”,又稱為憑式、夾膝、憑幾、隱幾、伏幾。幾面平直,下置二足,盤坐于榻上或席上時,可以放置于身前憑靠憩息,或置于身側隨意側倚。
綜上所述,我們對唐代及之前的帝王服飾有了初步的認識。閻立本(傳)《歷代帝王圖》的藝術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高水平,在古代繪畫史的發展上有著重要地位,是唐朝皇家宮廷政治性主題的宏大畫卷,對當時君權統治起著一定的輔助作用,其作用遠不于此。由于《輿服志》內容廣泛而繁多且都只有文字敘述,紡織品的保存時間有限讓現代人很難有機會直接了解古代的服飾,壁畫和出土陶塑等關于帝王服飾的題材也寥寥無幾,故《帝王圖》是最直觀、最真實反映古代帝王服飾的巨作,對古代帝王服飾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中國繪畫全集》卷1戰國~唐,文物出版社
《中國歷代帝王錄》,上海文化出版社
《木雁齋書畫筆記》,上海書畫出版社
《中國歷代輿服志研究》,商務印書館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中國歷代帝王冕服研究》,東華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央編譯出版社
《中國出土壁畫全集》,科學出版社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遼寧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責任編輯:李紅娟)
Lidai diwang tu zhi fushi tanxi
Lily Woo
Lily W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