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泠
自詡為“世界工業發展晴雨表”,已走過70個年頭的工博會見證了工業4.0的誕生和發展。
6年前,工業4.0概念首次在工博會上被提出;在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工業4.0被正式啟動;2015年,德國聯邦政府在此成立了“工業4.0平臺”。
今年,來自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多家企業齊聚漢諾威,在5天的會期里,向22.5萬名觀眾展示了工業4.0、集成能源、數字雙胞胎、預見性維護、數字能源及網絡化和協作式機器人等未來工業趨勢。
工業4.0的殊途同歸
西門子帶來了“數字化企業”產品組合。MindSphere是西門子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IoT)生態系統。作為平臺即服務(PaaS),它支持應用和數字化服務的開發、運營和供應。
美國通用電氣(GE)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工業云平臺Predix,同樣定位為PaaS產品的Predix是全球第一個專為工業數據和分析開發的云解決方案。
亞馬遜、微軟等互聯網企業,擁抱工業的趨勢比較明顯,主要以云的基礎設施來支撐工業云平臺。西門子、GE、施耐德等企業的工業云平臺,都是以亞馬遜的AWS或微軟的Azure作為IaaS(設施即服務)層。在機器設備首先實現了數字化,能夠互聯互通的前提條件下,這些企業可以整合智能設備、云平臺、工業APP等,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生態系統。
這種全新的工業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價值,匯總各方說法,無外乎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質量和產量、降低能耗、提升設備可用率等等。而對于一個設備制造商來說,改變還有可能體現在商業模式上。通過以數字化為驅動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平臺,設備制造商能夠遠程實時掌控分布在各個最終客戶工廠的設備的健康狀況,通過數據分析找到自己內部對標KPI比較低的裝置問題出在哪里,如何進一步保持高KPI裝置的穩定,并持續交付給客戶。
也就是說,借助工業云平臺,設備制造商從以前的交付設備換取收益,變成以確保所交付設備的生產能力來換取收益。
2011年,GE在硅谷建立了全球軟件研發中心,啟動了工業互聯網的開發,包括平臺、應用以及數據分析。2014年3月,GE與AT&T、思科、IBM和英特爾共同發起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2014年末,GE發布了《2015工業互聯網觀察報告》,強調了大數據分析在工業互聯網中的作用,并且針對賽博安全、數據孤島和系統集成等挑戰提出了解決思路和行動指南。GE公司認為,“工業互聯網”是兩大革命中先進技術、產品與平臺的結合,即工業革命中的機器、設施與網絡和互聯網革命中的計算、信息與通信。“工業互聯網”是數字世界與機器世界的深度融合,其實質也是工業和信息化的融合。
與工業4.0的基本理念相似,它同樣倡導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形成開放而全球化的工業網絡,其內涵已經超越制造過程以及制造業本身,跨越產品生命周期的整個價值鏈,涵蓋航空、能源、交通、醫療等更多工業領域。
大牌聯手
合作與開放是各大企業推進數字化,構建工業云平臺、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表現出來的共同理念。在IoT領域持續深耕的華為,在工博會上和GE數字集團聯合發布基于工業云的工業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一邊是華為的邊緣計算物聯網EC-IoT方案,一邊是GE的工業互聯網云平臺Predix,二者融合后的產物已獲得電梯和自動扶梯供應商迅達的認可和應用。
在工博會上達成的類似合作還有ABB和IBM。工業巨頭ABB剛剛宣布收購奧地利工業自動化企業貝加萊(B&R),展示自己構筑數字化制造平臺的決心。此次工博會,ABB帶來了由180多款垂直領域數字化解決方案組成的ABB Ability。
4月25日,ABB Ability與IBM Watson物聯網認知計算技術聯手,幫助電力、工業、交通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客戶創造價值。二者將首先在工廠及智能電網兩個領域合作,提供實時認知分析功能。
合作的同時,工業企業還在力推其工業生態系統更加開放。比如目前Predix上推出的各類工業應用已超過250個,這是和400多家企業合作、向2.6萬余名工業應用開發者開放系統的結果。
西門子股份公司數字化工廠集團首席執行官Jan Michael Mrosik則表示,不管是西門子的產品,還是第三方產品都可以即插即用,將數據收集并存儲到云端的MindSphere。任何擁有專業知識的人都可以開發應用程序以分析平臺上的基礎數據。MindSphere平臺上現在有約50個App。
實際上,合作是工業領域傳統理念的延續,而內涵豐富的開放既是互聯網思維的體現,也是工業云這個新興行業的潛在發展趨勢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工業云平臺看上去很像手機里的安卓或者iOS系統,但想真的如安卓系統那樣兼容并包,幾乎不可能。“工業領域比較特殊,行業之間差異太大,只能一個一個領域來做。”林雪萍說。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集團工廠數字化服務負責人李漓表示,西門子認為價值產生的來源不是IT科技、互聯網經濟,甚至不是平臺商業模式本身,而是垂直領域特定應用場景的專精知識。只有打開平臺,讓價值鏈上各有專精知識的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進行數據分析,最終這個價值才能完整地被發掘出來。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稱,施耐德電氣本身有著自己擅長的行業,但不可能滿足客戶所有的需求。而且,不管公司對行業的理解有多深,客戶的某些理解永遠更深刻。因此,公司選擇和客戶共同設計,向能夠開發與共同創造解決方案及應用的開發人員、數據科學家、硬件和服務合作伙伴開放生態系統。
有業內人士表示,平臺開放可以體現在三個層面:企業通過開放的工業云平臺將和客戶的聯系更加緊密;不同生產商的設備將開放接口訪問,實現互聯互通;不同工業云平臺之間也彼此有限性地開放,而不是形成無數孤島系統,讓用戶價值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