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潔穎
5月31日至6月2日,李克強總理開啟了自己的“歐洲時間”,正式訪問德國并舉行中德總理年度會晤、赴布魯塞爾舉行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對比利時進行正式訪問。
今年的中歐領導人會晤比往年要提前了一些,恰逢幾天前剛剛“不歡而散”的G7峰會,美歐盟友之間日益凸顯的分歧,給歐盟上空籠罩了一層陰影。以至于連一向溫和謹慎的默克爾總理也公開表態“歐盟只能靠自己”,其余歐洲國家更是隨處蔓延著悲觀情緒,甚至在此次李克強總理出席的中歐工商峰會上,一向幽默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竟以一句悲觀的判斷作為致辭的結語,“當今的世界正充滿不確定性!”
好在接下來克強總理的積極回應,不僅贏得了工商峰會全場的熱烈掌聲,也給歐盟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在隨后的開場白中,總理說:“我們現在是在布魯塞爾這個歐洲的‘十字路口開會,容克主席剛才在演講中最后一句話提到,世界正充滿著不確定性。我回應這句話,中歐關系正在以其穩定性,應對著世界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
“中歐時代”的到來
據統計,這是李克強上任以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第9次正式會面,也是他4年內與歐盟領導人的第5次正式會晤,與比利時領導人的第4次會面。德國總理默克爾上任后也曾9次訪問中國,贈魯班鎖、逛超市、游校園,兩位總理的“老友情”經常被媒體捕捉。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比利時首相米歇爾去年也先后來華出席活動或訪問。
中歐領導人如此頻繁聚首,不只談公事,還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此次“旋風式”訪歐也是總理與這些歐洲老朋友們的一次再聚首。此外,中歐之間一系列高層會晤機制和多邊會議也保證了領導人之間的常來常往。例如,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俄總理定期會晤、中德總理年度會晤、歐亞首腦會議等。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認為,定期會晤機制是中歐交往的特點之一,反映出雙方對發展雙邊和多邊關系的重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也表示,中國對歐政策具有連貫性和穩定性。無論歐洲和世界局勢如何變化,中國始終奉行積極的對歐政策,保持雙方合作的信心。
當然,共敘老友情只是其次,總理的歐洲行更重要的還是談合作、做生意。自1975年5月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立關系以來,42年來經貿合作一直是中國與歐盟關系的“壓艙石”。如今,歐盟已經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2016年,中國更是首次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不出所料,此次總理訪歐依舊大單不斷、碩果累累:在德國,中德在經貿、新能源汽車、三方合作、金融、人工智能等領域簽署了十余項雙邊合作文件;在比利時,他們簽署了基礎設施、工業、質檢、電信、物流、港口等領域多份雙邊合作文件。在歐洲理事會總部,克強總理還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一道,共同見證投資、知識產權、海關、科技合作等領域10余項合作文件的簽署。與此同時,作為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新引擎,創新合作也是總理此訪的一大亮點,始終不忘為“中國制造”站臺:在柏林,他呼吁德方為中國自主研發制造的大飛機C919取得歐盟適航認證提供支持;在布魯塞爾,克強總理還與米歇爾共同參觀了吉利沃爾沃汽車創新成果展,饒有興趣地聽取了相關負責人的介紹。
“毫不夸張,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是最富有成果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如是說。這次和先前簽訂的合作大單都是最直觀的體現,同時也是總理此行推進務實合作的精髓所在。不限于此,此次總理訪歐發生在美歐北約峰會、七國集團峰會上圍繞貿易、氣候變化等問題齟齬不斷,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大環境下,“從多極化到全球化,從全球治理到多邊主義,中歐關系也有了新的共同使命,中歐全球層面共同價值觀在增加”。這體現在,無論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還是在氣候變化等領域雙方都發出了共同的聲音,向世界傳遞出了“正能量”??藦娍偫硪脖硎荆袣W雙方在多領域有重要共識,都主張要繼續推進全球化向著包容普惠公正方向發展,主張維護自由貿易,遵循國際規則。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中歐在增進合作、實現共贏的同時,更要承擔起世界責任。
當然,雙方合作向縱深發展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彼此存在已久的分歧和摩擦。當前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在剛剛結束的中歐領導人會晤上,歐盟仍不準備承認中國的市場地位,峰會聯合公報和關于氣候變化的共同聲明因此難產。“歐盟作為世貿組織成員,逃避履行國際義務,實際上是保護主義的表現。這與歐盟一貫倡導的自由貿易理念是完全背離的。”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批評道。
好在,絕大部分分析者并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有分析指出,歐盟是一個復雜的機制體系,此舉并不意味著中歐關系受影響,或李總理此行不成功。中歐在氣候變化的合作是大勢所趨,中歐在為電動汽車制定新標準,引領國際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等方面,都可以展開很多合作。中歐關系中合作與競爭并存,但合作共贏始終是主流,歐盟應摒棄保護主義,承擔責任、履行義務,與中方一道推進自貿一體化進程。
雙贏的智慧
5月11日,中美兩國同時宣布,美中全面經濟對話框架下的“百日行動計劃”達成10項早期收獲。作為4月習特會”上達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此計劃旨在解決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性。為此,雙方開啟了友好磋商機制,計劃縮小貿易差額,既讓市場看到中美解決貿易逆差的決心,也為未來中美經貿關系指明了方向。
從公布的結果來看,這10項成果注重平衡,有利于美中雙方,其中6項成果基本服務于美方,包括對中國出口牛肉、生物科技產品和液化天然氣,以及中國開放電子支付、信用評級和債券承銷的市場準入;4項服務于中國的成果包括:熟制禽肉出口、延長給予上海清算所無行動豁免期限、一致的銀行監管標準,以及美國官員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這個被稱為“十個貿易大禮包”的清單中,位居首位的就是中國將盡快允許進口美國牛肉,“最遲不晚于今年7月16日”。
雖然這個消息在國內沒有引發太多爭論,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引發了轟動。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記者會及媒體上甚至用“幾乎是希臘神祗赫拉克勒斯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美中貿易關系史上前所完成的都要多”這樣的表述來介紹這十項共識。推特愛好者特朗普也禁不住為此事發文,稱“中國允許進口美國牛肉才是真正的新聞!”
目前中國是全球牛肉消費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數據顯示,去年牛肉進口量達到82.5萬噸,金額約26億美元。而2003年,即中國之前向美國牛肉開放的最后一年,全年牛肉進口量僅為1500萬美元。如此爆發式增長,自然讓美國牛肉對即將重啟的中國牛肉市場充滿了愿景。中國恢復美國牛肉進口的同時,美國允許中國熟制禽肉銷往美國,其也是中國的優質食品。美方估算,中美對等開放畜食產品市場后,可共同打造出年交易額25億美元的消費市場。
除此之外,在金融服務方面,中國將允許美國本土的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開始在中國的執照申請程序。同時在華外資企業也將能夠提供信用評級服務。在天然氣領域,中國將針對包括長期合同在內的所有類型天然氣進口合同進行談判。在此前,中國從未就承銷美國天然氣簽署過長期協議等。
有學者指出,不論10項早期收獲最終是服務于美國商業還是中國商業,其無形的政治意義已遠遠大于可能獲得的有形成果。中美貿易去年3470億美元的中方順差,這一數字當然會讓精明的特朗普感到不悅。盡管中方在新近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經濟的研究報告》中澄清,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數字被夸大,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復雜,包括統計差異、轉口貿易、再出口等“口徑”的誤差。但必須承認,其中一方過大的逆差的確對雙方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對雙方平等貿易合作也會造成不良后果。因此“百日計劃”的制定,實際上是為中美解決貿易逆差提供了一個溝通協商、對話交流的平臺,大大降低了雙方短期內的“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其次,表明了雙方共同解決長期貿易逆差的信心?!跋蚴澜缯故緝蓢龑⑵浼值纳虡I關系錨定在符合雙方利益的務實、逐項逐步、解決問題的法治基礎上,而非關于匯率操縱、貿易赤字和就業流失的缺乏邏輯基礎的粗暴攻擊和貿易戰威脅上。這將不僅成為未來全面經濟對話和管理其他貿易和投資議題的基本方法,也將成為全球貿易不確定性的穩定器”。
但長遠看來,中美貿易的分歧仍將持續較長時間。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王孜弘指出,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性不是一天形成的,這也與全球經濟分工密切相關,并非“百日計劃”短時間內可以改變。
《關于中美經貿經濟的研究報告》在梳理了中美經貿關系的全貌后,對未來幾年中美深度合作的前景表示了樂觀。其用數據和例證說明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中美開展經貿合作既是雙方優勢互補的自然結果,也是國際產業分工、全球資源配置的必然選擇。
從美國孤立到中國機遇
在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下,特朗普總是不斷在制造國際話題。不論是先前不歡而散的北約峰會還是硝煙還未散去的七國(G7)峰會,特朗普總統“美國優先”的立場和做法將盟友、鄰居等得罪個遍。
6月1日,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國退出關于氣候問題的《巴黎協定》。他的這一決定并沒有在世界范圍內掀起軒然大波,因為前不久在參加G7峰會時他就宣布了將要就《巴黎協定》的問題做出一個正式的決定——是否退出《巴黎協定》。只是,不管群眾心理建設成果如何,當特朗普當著全世界讓猜想變成現實時,大家還是受到了震動,畢竟還有什么能比世界第一大國缺席全球環境治理問題更震撼呢?這一決定也使美國加入敘利亞和尼加拉瓜,成功成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個未參與巴黎氣候協議的國家。
路透社認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可能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巴黎協定》嚴重依賴于那些污染最嚴重的國家做出的承諾,以減少那些造成海平面上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氣體的排放。美國現在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全球占比在15%以上,是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根據該協議,至2025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將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26%-28%。
但特朗普表示,《巴黎協定》讓美國處于不利位置,而讓其他國家受益,美國將重新開啟談判,尋求達成一份對美國公平的協議。不僅如此,特朗普政府上臺不到半年,所推各種政策無不顯示其希望通過改變一些既定的國際經貿和全球治理規則,兌現其競選時高呼的“美國利益最大化”承諾,甚至對歐洲盟友的批評和警告也不以為意。德國媒體稱,華盛頓新的外交政策正在顛覆二戰之后西方以價值觀為導向建立起來的外交體系,不僅讓自身的盟友難以捉摸,其朝令夕改的特點更給其他國家“不可靠”以及“目光短淺”的印象?!斑^去幾天來,他在與歐盟領導人會晤、出席北約和七國集團峰會時再次表明,美國不再是可靠的伙伴:不管是氣候、國際貿易還是共同安全——這位美國總統及其手下官員都沒留下什么懸念:他們并不把全球合作放在眼里”,他所推行的這些新政讓國家在眾叛親離的路上越走越遠。
有專家指出,這一系列新政策背后,特朗普主張的“美國優先”顯然是其行動的出發點,其理由在于,美國以往參加或者發起的這些協定,沒一個讓美國最終受益,反而深深影響了美國的利益。 正如氣候治理而言,華盛頓的做法不僅沒有承擔起一個傳統超級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反而以“受害者”身份反咬一口,公然違背諾言的同時想要爭取更多的好處?!安豢鋸埖卣f,在全球減排形勢極度嚴峻的情況下,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放棄履行17.89%的減排責任,減少在此工程中的出資,這將使美國淪為最大的‘不負責任國家。至于美國一直以來標榜的道義旗手形象,就別逗了?!庇忻襟w這樣調侃道,這種將現實功利主義最大化的做法最終是否能帶來“美國優先”的預期效果,似乎是特朗普做決定時沒有考慮的問題。
對于其他國家,特別對于像中國第二大世界經濟體來說,特朗普的確是一個更新的一種挑戰和壓力,但也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逆全球化思潮威脅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的情況下,國際社會還在苦苦探索合作共贏的新途徑。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不圈定范圍,也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開放,這一惠及區域內國家甚至是惠及世界的宏大規劃,也是目前挽救世界經濟推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唯一可行的計劃,正日益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和加入。規劃的成功推進,不但會改變貿易規則,還將改變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這必是一個需要我們好好把握的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