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萌
除了演員、coser、學生等之外,徐嬌的另一個身份是淘寶店鋪織羽集的店主,這也是將她的興趣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一個
6月15日到19日,在美國讀書的徐嬌安排了五天的淘寶店鋪織羽集服裝拍攝。為了順利完成這次拍攝,她提前三個星期開始搭配服裝,四處找與服裝適配的外景。屆時,她從中國請攝影師到美國,完成下一批10套上新模特圖的拍攝。確認設計沒有再調整的地方后,她會自己修好圖并發給織羽集運營團隊,完成新品上市工作。
淘寶店鋪織羽集店主是徐嬌除了演員、coser、學生等身份之外的一個,亦是將她興趣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一個。織羽集于2016年9月正式營業,主營漢元素女裝,經過近9個月的摸爬滾打,已走上正軌。在徐嬌看來,比賺錢更重要的,是她能憑借這家店鋪涉足設計、策劃拍攝、推廣漢服。在運營團隊眼中,徐嬌是這間店鋪的靈魂。
徐嬌念初二那年,一位粉絲送了她一本夏達的《哥斯拉不說話》,后來她又看了《游園驚夢》,古風興趣得以萌芽。夏達經常辦一些漢服的聚會,一群姑娘在杭州穿漢服,游船賞月,“覺得這些風花雪月好仙,好美。”徐嬌因此開始了解漢服,高一學校有門傳統藝術文化鑒賞的選修課,她穿了漢服給同學展示,“給大家一種‘哇,好厲害的感覺。既然漢服這么美,如果這樣讓它消失在歷史中蠻可惜的,就算我不是公眾人物,我也會很喜歡它,會告訴身邊的人。”
初中時期,徐嬌開過一家文具店,賣的并不是自己的東西。到了去年年初,她想把興趣和賣東西結合,腦袋里冒出的第一個想法便是開一家淘寶服裝店。主攻中國風漢元素的服飾,自己攬下內容產出,負責敲定服裝、造型搭配、拍攝模特圖和后期,運營交由專業的運營團隊操作,至于為什么選擇淘寶網店而非實體店,是因為“現在還有誰逛街啊?我從來就不逛街,只在網上買東西,當然開淘寶店。”
店名定為“織羽集”,織代表紡織,羽指素羽,素羽織錦衣。同樣由徐嬌確定名稱的還有早期店鋪的幾套衣服,朧月、秋風詞、清秋等。產品面向十五六歲到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不能是純漢服,“最傳統、正統的漢服,大家不一定敢穿出來,怕被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但是如果適當加入一些中國風的日常衣服就會讓大家接受,這也是推廣漢元素的方式吧。”
店鋪開業之初有“明星怎么開始賣衣服賺錢了”的聲音,徐嬌對此很不解,她的初衷是借此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推廣漢文化,遠比賺錢重要。
去年徐嬌請了三個月假在國內拍戲,正好抓緊這三個月,織羽集正式開業了。徐嬌不參與設計,但對服裝造型有最終決定權。所有設計稿都要有她審核同意才能打樣,樣品送到她面前,發現圖片很美但實物效果不佳的地方,她會提出修改意見,直到滿意才能出貨。今年年初和畫手丫丫的合作款至今沒有敲定,正是因為每次設計稿或樣品出來徐嬌都提出了修改意見,印花造型不對、吊帶背心不夠時尚……先后經歷了三次設計稿和兩次樣衣的修改,此次美國拍攝的是第三次樣衣成品。原計劃做春裝,變成了夏裝,現在不得不計劃改成秋裝。
對于衣服款樣的把控,運營團隊對徐嬌百分百放心,“她這方面有專業的積累,也是親手打造的產品,更清楚怎么去展示。每一套都是她親自拍、親自修。她作息時間和我們有差異,有時候在劇組,有時候在海外,后半夜收到她傳過來的東西比較正常。”去年年底,徐嬌在珠海拍戲,因為是絕對女一號,幾乎每天都有她的拍攝通告,但她還是盡量抽時間堅持把衣服拍完。
徐嬌最喜歡的一款“秋風詞”
開店前,徐嬌有過顧慮。漢服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在她看來,關注漢服的人分成兩類,一類是開放的,認為現在的人并不是一味遵循古制,應該融入生活,怎么方便怎么來。他們會支持帶有漢元素、中國風的衣服。另一類認為別人都不知道漢服是什么樣子的,不能亂改,所謂的改良會讓更多人不知道漢服什么樣。定型制是首要任務。
“漢服本身是美的,日本和服、韓國韓服,都是漢服演變過去的,我們把這些東西丟掉,雖然有歷史原因,現在能拾回來是很好的。現在流行一些制式的圖形,基本沒有那么大爭議了,漢服右衽、前縫、中縫、接袖,大概制式是有的。”徐嬌說,“至于漢元素是什么?正統漢服改短就叫漢元素嗎?還是大膽融入時裝也叫漢元素呢?真的沒有一個定型的做法吧。我們受歐美、日韓影響,很少把傳統的風格融入時裝,但是我們可以融合的很好。我們審美斷層好久了,不管是漢代的磅礴大氣,唐代的雍容華貴,還是宋代的秀麗,都斷了。”
她留意到微博上有不少中國傳統裝束復原小組,也有做漢服、開店,她覺得雙管齊下是可選擇的一條路,真正喜歡漢服的人通過任何一種渠道了解到漢服,都會主動尋求更加深入的探索。她也看到一些商家用正統的制式去做漢服,再改良加入時尚元素,覺得很美。傳統元素時尚化成為徐嬌對這個問題認知的暫時結論。
作為內容的把關者,個人審美成為店鋪服裝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徐嬌最喜歡的一款是“秋風詞”,肉粉色和橘色打底,配上一點米黃和淡金色。款型是齊胸襦裙,傳統經典的漢元素設計,改短,裙擺剛好在膝蓋上,“這種柔和的感覺特別吸引我。”
店里賣得最好的“微雨”,天藍色打底及膝裙,款式簡潔,修飾僅僅是一列x形紋路,一個月能賣上千套,徐嬌的審美覺得是一款漢元素結合比較少的簡潔款,但實際上的銷量卻是超乎她想象的。往后幾款賣得好的也都是簡潔設計。“越簡單的設計,大家會越喜歡,也算是我做到現在的一個心得。我個人的審美還是喜歡繁復一些的設計,如果太簡單就沒什么意思了。”
徐嬌有了開店的想法后,找到了專業的運營團隊來一起啟動織羽集品牌,在運營團隊看來,整個市場集中度不夠,電商更符合這個發展階段。
淘寶服飾類的平臺是其他平臺沒法比的,成為了最佳選擇。據團隊分析,受眾集中在95后到00后,目前產品的定價對工薪階層不算高,但對這批以學生為主的受眾而言并不低。關于品牌方向、理念定位,整個團隊又一起討論磨合了一段時間,織羽集也終于在2016年9月份正式啟動。
“漢元素是圈子文化,和時尚女裝不同,雙方需要達成認知的一致。”運營團隊工作人員稱。經過市場調研,他們發現,類似的店鋪暫時看不到天花板,一個漢服貼吧有幾十萬粉絲,微博的粉絲量也很大,徐嬌的個人號召力也不小,“徐嬌在這個圈子有積累,我們團隊也專門請來了有這個圈子經驗的人,這一塊團隊初期的磨合還是比較多的。同時,我們的運作手法和方式也會和漢元素的圈子進行融合,這部分和徐嬌的溝通也是非常多的。”
與徐嬌磨合的結果是內容由她全權拍板,運作則是運營團隊提供意見,徐嬌同意后執行。在初期,團隊設置了品牌官方微博,商業化的內容發布在官方微博上,徐嬌再用個人微博去轉發。“會用徐嬌微博導流,但商業化的部分做的比較少。”品牌有很好的設計,徐嬌也會在自己的微博發產品圖,附上名稱,有興趣的人看了轉發或者看了她的設計圖,會轉到官方微博去,但會有清晰的認知:這是徐嬌的品牌。
織羽集初期靠徐嬌的知名度打響名聲,連店鋪主營業務的第一項都寫的是徐嬌。最初有網友黑徐嬌,也吐槽衣服價格高。“我們產品性價比其實很高,設計上符合客戶群的需求,圈內口碑、評價逐步積累,做了幾期,反饋非常好,兩三個月之后,市場上(不好)的聲音就沒有了。目前圈子里對我們家產品的認可率還是蠻高的。”目前織羽集近90天復購人數占比39%。“產品符合他們的需求,甚至超出他們的期望。”
目前織羽集采取預售的形式,下單之后20天內發貨。開店之初只有三四套服裝,運營目標是每款產品每月售出100套,徐嬌回憶,當時正趕上G20,杭州快遞受到嚴重影響,初期生產批量小,小批量加工并不太受生產端歡迎,工廠的配合度不高……經歷過一段不太順利的時期,隨著G20會議結束、幾輪推廣后,織羽集才順利起來。
今年春節后,織羽集開始在淘寶上發力。織羽集現在售有近35套服裝,運營團隊計劃下個月開始每月上新10套左右。目前,賣得好的一個月能有1200套,最差的也有100套。從今年2月份開始截至5月底,月均銷售增長率達到了43%。,經過9個月的運營,店鋪粉絲增加近60萬。
消費者有些是徐嬌的粉絲,但現在更多的都是對漢元素感興趣的人。這是最讓徐嬌開心的一點。五月她幫店鋪做了一場直播,介紹漢服文化,還有網友留言:“這是當時演《長江七號》的徐嬌嗎?她現在長這樣了呀。”
運營團隊目前有三個設計師、四個設計助理,由于他們過去對漢服接觸并不多,進入織羽集團隊運營后開始從零學起,看資料、逛論壇、去博物館學習參考,“織羽集屬于漢元素服飾,對漢服進行了日常化改良,但還是遵循了漢服的形制,我們也會買業內專業的服裝拿來參考。”
讓運營團隊頗感欣慰的是,客戶群體的原創意識很強。織羽集的產品會提前發圖透,表明這個設計是自家的,客戶便會認準這就是織羽集的產品。“這個圈子,大家對自己文化認同,形成了一個健康的體系,自主保護原創。”
在運營團隊的人看來,這個客戶群體是有歸屬感的,而不是純粹的商業。“我們會和客戶有產品的交流,更會有情感上的互動。”客服或是微博經常會收到評論,買到了的衣服的喜悅感,買不到的悲傷,有粉絲組團購買,也有錯過購買時間,會希望某一款衣服多加一件。“我們和客戶在同一個社群里,溝通頻率會更高,這種感覺更讓人親近。”
新開的旺旺群不到一個月,粉絲已經1000人了。里面的日常內容不是一般店鋪群對產品的宣傳或評論,而是一群年輕人聊生活、聊喜好。運營團隊的人感知到了時代的變化,“可以預見這些年輕人成長以后,會顛覆很多事情。80、90后蠻多人喜好偏務實,但是接觸95,00之后,他們看待很多事情是平等的,對于中國古代的文化更認同,更愿意去傳承。我們平時就不太敢穿出去,但他們不怕。我們店平均一個人單次消費是350元,對于學生來說價格還是比較高的,但喜歡我們衣服的人還是會選擇在我們店鋪購買,她們對版權和原創的保護意識是非常好的。”
運營團隊曾經的顧慮是,織羽集會不會讓徐嬌過于商業化。“她年齡很小,還在讀書,又要演戲,粉絲也會有這個擔憂,藝人怎么會出來開店了,你就應該專心演戲。”隨后他們減少了她在個人微博等主要渠道上為店鋪發聲的頻率,“她負責品牌的方向,品牌是虛擬載體,粉絲是實物載體。我們希望徐嬌成為品牌的靈魂,而不是一種營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