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國家確定的生態主體功能區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旅游是甘南州旅游業的主要組成部分。目前甘南州生態旅游發展水平較低,旅游產業結構失衡。生態旅游資源的梯度開發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關鍵詞: 生態旅游;旅游開發;梯度開發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2012年度院長長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 12-08。
一、甘南州生態旅游開發述評
(一)甘南州生態旅游資源概況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位于甘肅省南部,南鄰四川,西接青海,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處,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區的過渡地帶,境內河流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甘南州具有大陸性、季風性和高寒性的氣候特點。甘南州地勢落差較大,海拔在1172米到4920米之間,地貌特征復雜多樣,分為山原區、高山峽谷區和山地丘陵區三類地貌區域。多樣的地貌類型造就了甘南州豐富多彩的生態旅游資源。
1.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植物資源類型豐富
甘南州的植被生態屬溫帶森林草原向高寒草原垂直過渡帶。甘南州林區是我國九大林區之一,也是甘肅省最大的天然林區,林地面積占甘肅省的30%,蓄積量占甘肅省的45%,是青藏高原、西南林區若爾蓋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中國—日本、中國—喜馬拉雅及青藏高原三個植物亞區的交匯區,生態地位重要而獨特。全州林地面積2588.7萬畝,森林植被覆蓋率20.7%。全州縣市屬林地面積1088.21萬畝,其中有林地279.65萬畝,疏林地59.44萬畝,灌林地634.9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4.79萬畝,宜林地99.38萬畝。境內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龍江、洮河、大夏河流域的山谷地帶。其中重點保護的林木資源有大果青桿、麥吊云杉、岷江柏木、椴樹等20余種。
甘南州是全國六大牧區之一,甘肅省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全州草地面積 4084萬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70.3%。耕地面積100萬畝。牧草種類約47科180屬500余種。甘南草原具有載畜能力較高、耐牧性較強、無工農業污染、病原菌極少、高原野生名貴藥用植物豐富等特點。
2.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擁有大量的珍稀物種
甘南州有著極其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有野生動物31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大熊貓、黑頸鶴、雪豹、梅花鹿、藏原羚、水獺、林麝、盤羊等143種,其中黑頸鶴數量達500多只,占全球總量的6.3%。
3.水體、地質資源類型多樣、異彩紛呈
甘南州是長江、黃河上游的重點水源涵養區和河源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孕育黃河、白龍江、洮河、大夏河等干支流120多條,每年為黃河補給的水量分別占到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黃河總徑流量的18.6%,每年為長江最大支流嘉陵江補給的水量占到嘉陵江干流總徑流量的60%。其中瑪曲的黃河濕地、卓尼的洮河干流與白龍江流域都比較適合開展水上旅游項目。
甘南州的湖泊旅游資源也較為豐富,主要有尕海湖、冶海、骨麻湖、達力加翠湖、歐拉克瓊湖等,是重要的生態旅游資源。此外,自治州境內還分布著我國特有的高原泥炭沼澤型濕地801萬畝,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二) 甘南州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1.生態旅游發展迅速,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開發水平較低,乘數效應不明顯,生態旅游的帶動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
2011年甘南州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旅游興州”的發展方略,并提出了“到2016年,全州旅游人數達到500萬人次,旅游產業總收入占全州GDP的比重大幅提升”的發展目標。這一目標已提前實現。2015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70.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4.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03億元,增長51.3%,占全州GDP的26.9%。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卓有成效。但通過分析不難發現,甘南州旅游接待總人數中有相當比例的游客屬于借道甘南去九寨溝的過境游客,停留時間和旅游消費有限,而其他游客的旅游消費也集中在吃、住、行和門票的基本需求上,購物和娛樂環節的消費很少,旅游業的帶動作用未能有效發揮。
2.生態旅游產業在全州范圍內穩定發展,但存在明顯的空間結構失衡
從全州視角來分析現階段生態旅游產品的空間布局,總體上呈 “點強面弱,倚重國道”的態勢,旅游產業區域空間布局不均衡。首先,傳統的生態旅游景點每到旺季人滿為患,游客滿意度大幅度下降,而周邊其他風景秀麗的草原、牧場、濕地則不具備旅游接待的條件,造成資源的浪費。其次,由于州內道路交通的落后,致使生態旅游產品只能圍繞213國道開展,相當多的高品級旅游資源由于交通因素的制約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生態旅游發展空間不平衡不僅造成了資源的閑置,也嚴重制約了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3.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但遠未達到生態旅游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甘南州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州內1市7縣公路交通網絡已較為便捷,與周邊市州的4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夏河機場運營順利,開通了飛往西安、蘭州、拉薩、銀川的4條航線;蘭合鐵路開工建設,西寧經合作至成都鐵路順利推進,與周邊客源市場的聯系將會不斷擴大,全州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但從游客集散地到生態旅游景區的支線道路建設進展緩慢,則岔至尕海、迭部至扎尕那、瑪曲至歐拉秀瑪等旅游道路大多年久失修,路況較差,州內旅游環線道路建設進展緩慢。
住宿設施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全州共有星級飯店36家,農(牧、藏、林)家樂97l戶。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逐漸起步,目前已有大峪溝、冶力關、尕海三處自駕車營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但農(牧、藏、林)家樂設施較為簡陋,青年旅社數量較少,淡旺季需求矛盾突出。
4.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有顯著提高,但還不足以滿足游客需求
近年來,甘南州旅游事業單位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一線從業人員的專業服務水平仍然停滯不前,雖然各市縣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了多期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但由于底子薄、基礎差、流動性強和觀念制約等因素收效甚微。旅游服務的整體水平提升緩慢。
5.旅游相關行業協調機制尚未建立,生態旅游發展多方掣肘
長期以來,甘南州并未建成有效的生態旅游發展協調機制,特定旅游發展項目的開展往往受到來自交通、林業、農牧、水利等部門的多方制約,生態旅游產品的創新與開發受到嚴重影響。
二、甘南州生態旅游資源梯度開發的重要意義
梯度開發理論最早源于美國的跨國企業問題專家弗農(Vernon)等人的“工業生產生命循環論”。筆者認為區域內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具有很明顯的不平衡性,而由于開發資金的有限性,區域旅游開發勢必從開發條件較好的高梯度旅游資源開始,并逐漸向中、低梯度旅游資源推移。而旅游資源的梯度評價應該從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旅游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考慮。以梯度開發理論指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目的地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一)有利于提高生態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復建設
甘南州生態旅游資源異常豐富,但資源類型卻相對單一,如果在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指導,則很容易出現重復建設和無序開發的弊端,不僅會導致資源利用率下降,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而梯度開發充分考慮到了 各單體旅游資源的自身稟賦、區位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差異,以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可以有效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開發,是生態旅游資源高效開發的保證。
(二)有利于優化區域旅游產品的空間結構,促進全域旅游的發展
生態旅游資源是甘南州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作為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合理的旅游景點布局對游客的旅游體驗至關重要。而梯度開發理論可以幫助旅游產業決策者在同等資源稟賦與社會環境條件下,充分考慮到區位條件對資源開發效率的影響,從而有助于優化區域旅游空間布局,促進全域旅游的高效發展。
(三)有利于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證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甘南州生態環境脆弱。而旅游資源的梯度評價充分考慮到了生態旅游資源的環保投入與環境容量因素,這就使生態意義重大且生態系統脆弱的生態旅游資源很難成為高梯度資源,從而有效地減緩了旅游對生態環境的破環,為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了后續資源。
三、甘南州生態旅游資源梯度開發對策
(一)制定生態旅游資源梯度開發規劃,確定合理的資源開發時序
首先,要深入細致的開展生態旅游資源梯度評價,在衡量旅游資源稟賦的前提下,需要更多的考慮旅游資源的區位條件和社會環境。其次,開發規劃的制定必須從甘南州旅游業的全局出發,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積極推進甘南州全域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設。最后,科學預測旅游資源開發帶來的社會與生態效益,確定合理、科學的資源開發時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開發的效率。
(二)應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居民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避免社會矛盾
甘南藏族保留著較為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個村寨都有自己所供奉的山神或河(湖)神。因此,在生態旅游資源梯度開發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當地居民的信仰與習慣,避免發生影響民族團結的沖突和矛盾。
(三)要兼顧旅游產品結構和旅游空間布局的合理性
生態旅游資源的梯度開發要以完善目的地的產品結構為出發點,注重增強區域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吸引力,要與人文與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做好銜接工作,避免單一的類型旅游產品的畸形發展。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還要注意區域旅游整體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優先開發旅游線路節點和旅游集散地的旅游資源
(四)要積極跟進旅游基礎設施及人力資源建設
甘南州應該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做好旅游交通與戶外營地建設;加大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并出臺相關政策,加速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旅游從業人員隊伍中來。
(五)要堅持“富民”目標
生態旅游資源的梯度開發要注重乘數效應的發揮,帶動甘南州農、林、牧和民族手工業的發展,積極推進“旅游+”戰略的實施,使生態旅游業真正成為富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