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璇
【摘要】社交媒體在當下的學術研究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述社交媒體的概念、類型及發展現狀,分析梳理了以博客、微博、wiki、QQ空間與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學術信息交流模式,介紹了幾種典型的社交媒體學術信息傳播應用案例。
【關鍵詞】社交媒體;學術信息;交流模式
社交媒體融合了Web2.0和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傳播的最新理念,使用戶可以在網上獲得更多傳播、分享、交流的自由。學術領域,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方便地進行學術信息轉發、交流分享思想觀點、獲取文獻原文等,越來越多的學者更愿意通過社交媒體來參與學術活動,學術信息交流模式趨向多元化發展。
一、社交媒體及其發展現狀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虛擬化網絡通訊工具和信息服務平臺,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已成為人們利用互聯網傳播信息、人際交流的重要方式。
國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工具有Faeebook、YouTube、Twitter、Linkedln等。在國內,社交媒體經歷了BBS時代、社交網站時代、微信息社交網絡時代、垂直社交網絡應用時代,發展至目前主要以微博、微信、QQ空間等為代表,另有百度貼吧、人人網、朋友網、豆瓣、知乎、美拍、天涯社區等,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十大網絡社交應用平臺。按照社交媒體屬性的不同,可將其歸為創作發表型、協同編輯型、資源共享型、社交服務型、即時通訊型五大類型。
目前社交媒體已超越搜索引擎,成為互聯網第一大流量來源,二者占比分別為46%和40%。據2017年1月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依然作為最典型的網絡社交應用排名前三,應用率分別為85.8%、67.8%、37.1%。可見,具有即時通信功能的社交媒體最易成為社群型網絡媒體。
二、基于社交媒體的學術交流典型模式
(一) 博客、微博:學術知識轉移模式
博客(Blogger)的正式名稱為“網絡日記”,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可隨時張貼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信息的網站。目前,有許多科研機構、學術期刊、專家學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隨時發布相關學術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學術會議信息、重要學術研究成果、思想觀點等,通常被稱為學術博客。學術博客使學術交流不再局限于基于著作、學術期刊、專家報告等傳統型學術交流模式,進而轉向開放、隨時隨地、泛在化的交流模式。網絡上的任何一個學術博客平臺既可以是知識的生產源,也可以是知識的傳播源;既可以是經過同行專家評審后的正式出版類學術信息,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存儲于專家大腦中經過顯性化處理的隱性知識。學術博客相互之間通過博主的轉載分享、評價交流,實現各知識節點的相互轉移。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與博客相比,更突出信息發布的即時性、快捷性。微博用戶群因擁有大量專家學者、學術機構,使關注用戶能夠及時觀點新穎、內容豐富的知識信息。此外,微博信息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各層次學者的跨界交流,碰撞出個人創新觀點。
(二)維基百科:學術知識協同生產與共享模式
維基百科是一種基于網絡的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在Wiki支持的協作式寫作中,每個人都可發表自己的意見,都可以方便地對共同的主題進行寫作、修改、擴展甚至探討,是一個最大、最知名的網絡知識社區。所以Wiki幫助我們在一個社會網絡(SNS)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
與其他社交媒體相比,維基百科能夠針對特定的領域知識或主題概念匯集大眾智慧,構成網絡“合作實驗室”,互聯各方面的專家發揮個體學科特長,形成個人能力與智慧的相互疊加,使產生的知識信息更權威可靠、更受廣泛認同。通過參與維基百科的知識信息編發共享,個人的傳播行為和掌握的知識、觀點通過在wiki平臺上共同修正完善,最終形成“共識”性概念或經典性論述。
(三)騰訊QQ、微信:學術信息傳播與互助分享模式
QQ、微信同屬騰訊公司旗下的社交產品,具有極其相似的功能特點,支持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也可以群聊、發表評論、撰寫日志文章,已成為我國網民使用最多的即時通訊工具。據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網民的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使用用戶規模達到6.66億。79.6%的網民最常使用的即時通訊應用是微信,其次為QQ,占比60.0%。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8.06億。
由于QQ、微信強大、易用的信息交互功能及龐大的用戶群體,已成為學術交流領域重要的虛擬平臺。通過QQ或微信朋友圈、QQ群進行學術信息分享或文獻原文、會議資料互助傳送的優越性已被大眾廣泛認可。網友通過建立QQ、微信學術群,使學術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知識生產傳播變得更為便捷高效。
三、社交媒體學術信息傳播的典型案例
(一)科學網博客
科學網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學社區,由具有50余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是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2007年正式上線。網站設有博客、會議、論文、項目基金、實驗室等頻道,發布權威的科學新聞報道和多樣實用的學術信息。尤其是備受學者們歡迎的科學網博客目前已在各個學科領域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學術會議資訊、專家報告觀點、權威論文轉發等學術信息極大地吸引研究人員積極加入,成為更多的信息傳播“節點”,高效促進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10年來,科學網博客已經成為上百家新聞媒體,特別是國內嚴肅媒體和境外主流媒體的新聞源泉,大大促進了科學傳播。
(二)網絡問答社區——知乎
知乎是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知識社交平臺,幫助你尋找答案,分享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知乎憑借其認真、專業和友善的社區氛圍和獨特的產品機制,聚集了中國互聯網上科技、商業、文化等領域里最具創造力的人群,將高質量的內容透過人的節點來成規模地生產和分享,構建高價值人際關系網絡。其發展口號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2017年1月,知乎宣布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預計完成融資后估值超過10億美元。2017年知乎將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和機構伙伴建立大型知識平臺。截至2017年1月,知乎已擁有超過6500萬注冊用戶,平均每天有1850萬活躍用戶訪問和使用。2016年全年,知乎用戶提出了超過600萬個問題,撰寫了逾2300萬篇回答和151萬篇文章。
(三)學術類微信公眾號
微信已成為網絡時代的一個生活方式。目前許多學術會議、專家講座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公眾號)進行視頻直播。學術刊物每期的出版論文目錄、論文全文、重要學術會議信息等,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直接推送至用戶的智能手機上。大型學術研討會可以將會議通知、日程安排、著名專家的報告演示文稿、報告錄音、學術討論信息等通過微信平臺即時發布。《中國科學報》、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中國醫學博士聯絡站、國家社科期刊數據庫、科學網、現代大學周刊、愛思想網、唧唧堂、博士圈及MOOC成為首批10個最具影響力的、高品質的、最具學術精神的微信公眾號,其中MOOC公眾號位列榜首。
四、結語
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學術信息交流與獲取模式代表了“去中心化、開放性、共享性”的思想理念,這種去中心化的理念賦予用戶平等而個性化的地位,充分刺激用戶參與互動交流的熱情,更有效地挖掘每個人頭腦中的知識,使得互聯網社交媒體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機體。同時,開放自由的發布和轉載會很可能會引發知識產權、信息冗余、信息質量不高等問題。相信隨著互聯網管理政策與體制的不斷完善,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學術信息交流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博林.社交媒體:概念、發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
[2]李娜,胡泳.社交媒體的中國道路:現狀、特色與未來[J].新聞愛好者,2014,(12).
[3]張玥,朱慶華.Web 2.0環境下學術交流的社會網絡分析——以博客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8).
[4]王學東,杜曉曦,石自更.面向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的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J].情報科學,2013,(3).
[5]盛宇.基于微博的學術信息交流機制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2,(7).
[6]婁銀銀.基于Wiki的網絡學術交流模式探析[J].情報資料工作,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