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辛亥革命,中國實現了從清朝到民國的政權更迭。一般認為,“革命”更多的是妥協,故兩個政權之間的承續性顯而易見,人事系統尤為顯著。事實上,并不盡然。在司法等強調專業性的領域,在承續的面相之下,隱性的“革命”悄然發生。民國初年司法改組主要在許世英任上推行,司法官任用資格為“法政三年畢業且有經驗者”,導致大批舊式司法官離職,大量法政新人成為司法官,人事變動甚巨。司法本為講求實踐經驗之職業,由初出校門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務,問題叢生。為解決這一問題,許氏繼任者梁啟超、章宗祥等推行司法官甄別,意在拔用“合格而能勝任之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效。無疑,許世英改組舉措有利于推進司法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現代法治國家,也符合鼎革后不“除舊”似難“布新”的時代語境。問題是,在新舊過渡年代,不宜操之過急。時代變遷對“舊人”自有其淘汰機制與轉化辦法,及至民國十年左右,司法“舊人”幾無蹤影,可見司法人事新陳代謝之速。考察辛亥鼎革后的人事問題,除關注“承續”與“斷裂”面相外,尚需留意“專業”與“層級”因素。
(摘編自《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5期,作者:李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