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28日,作為正在西安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參演項目,“2016全國民族器樂系列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學院舉行。這次活動由陜西省文化廳、西安音樂學院承辦,共安排了5場音樂會和3場學術講座及研討,呈現了一場集展演、學術交流、非遺傳承于一體的民族音樂盛宴。
本次展演活動共邀請了十一個音樂團體,分別是上海國樂研究會、廣州星海音樂創作協會“粵成薈”廣東音樂組、山東菏澤絲弦組合、山西晉北鼓吹、遼寧復州鼓樂、陜北大嗩吶常家班、安徽嗩吶周家班、西安音樂學院青年鼓樂團、新疆藝術劇院民樂團、內蒙古藝術學院潮爾藝術團、中央音樂學院龍之吟笛塤樂團。這些樂團以中型樂團為主,從地域分布上,基本兼顧到了東西南北中;從樂種上,既體現多樣性又對鼓吹樂有所側重;從樂團性質上,以民間音樂團體為主,同時還有四個各具特色的專業藝術院團。
仙樂飄飄
十月的西安,多雨,活動舉辦的幾天正好也趕上陰雨綿綿的天氣,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琴箏清曲將古城西安潤色得如煙雨江南。
最先出場的上海國樂研究會一上臺,一股古雅之氣已撲面而來。上海國樂研究會由國樂大師孫裕德先生在1941年創建,其宗旨是堅持守住江南絲竹中的傳統樂曲,并通過磨練將江南絲竹樂中秀美、平和、溫婉的音韻和氣質保存下來。
音樂會現場,他們共演奏了五首作品:《凡忘宮》《朝元歌》《中花六板》《三六》《行街》,用漂亮的聲音、默契的配合和細膩的處理征服了現場的觀眾。孫裕德先生的女兒孫文妍介紹說,上海國樂研究會有幾條標準:首先,最基本的是做到音準和節奏節拍的穩定,然后是音色上的配合,例如:樂器的聲音有發散型的,有凝聚型的,互相之間要不斷協調、密切配合。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這個時代要求夸張,我們就在音樂的處理上做到層次清晰,擴大音樂的張力。音調、基調是民間的,音樂表現上可以夸張,但也不是沒有邊界的夸張,而在保持江南絲竹特色的基礎上夸張一些。
無獨有偶,廣州星海音樂創作協會“粵成薈”廣東音樂組也秉承著相同的理念,即在專業的基礎上追求一種民間音樂的境界和狀態。“粵成薈”由民族管樂演奏家、星海音樂學院黃金城先生組建創立,繼承和發揚廣東音樂老一輩音樂家黃錦培、朱海、梁秋、方漢、陳萍佳先生的廣東音樂“小組奏”的藝術理念,結合室內樂五重奏的形式與內涵,力圖使傳統廣東音樂的精髓通過實踐得到提升。樂團不設首席(頭架),強調整體的組合與分工合作,演奏上力求做到既和諧又統一,散發出具有“粵味”特色的廣東音樂。
來自山東的菏澤弦索樂同樣有著清、雅、細膩、精致等特點。弦索樂是琴箏清曲的合奏形式,在元明諸宮調伴奏的基礎上與古箏樂融合而形成,明清時期在菏澤民間廣為流傳。民間音樂團體琴箏清曲古樂社承擔著山東琴書、山東古箏樂、菏澤弦索樂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藝人們能唱能奏,一專多能,在音樂會上展示了“大雷拉琴”的傳統技藝。菏澤弦索樂的傳統曲目多為八板體,常用樂器除了古箏、揚琴、琵琶、奚琴外,還有雷琴、軟弓胡、墜琴等特色樂器。演奏時,在各樂器的對話之間,文雅的氣質和活潑的生活氣息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了他們的音樂里,透著山東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雅韻悠然,妙趣橫生。
鼓樂喧天
鼓吹樂可以說是本次展演中重點關注的一個民間器樂種類,參演的五個鼓吹樂團體中,除了西安音樂學院青年鼓樂團外,其余四個都來自民間。“咆哮的黃河”——以盧補良為首的晉北鼓吹忻州八音藝術團用音樂展現了他們的文武兼優的表演實力。嗩吶領奏的《大得勝》威武、歡騰,場面隆重而又恢宏,主要表現古代出征將士凱旋歸來的榮耀,是晉北吹打樂中一支傳統的大型套曲。管子領奏的《青天歌》則是廟堂音樂的代表曲目,音樂清幽飄渺,是山西八大套音樂的第一套。《三對面》通過對戲曲角色的模仿,展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音色。
遼寧復州鼓樂也稱遼南鼓樂,表演形式和音樂風格都豐富多樣。在他們演奏的音樂里,既有東北大秧歌的歡慶也有《江河水》的悲愴,既有紅白喜事上的悲歡離合,又有遼南皮影戲中人物的粉墨登場,大嗩吶合奏《花瓷》更是顯示了民間音樂的靈活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帶來的雙管獨奏《江河水》,是筆者迄今為止聽到過的最接地氣的一個版本,音樂飽滿,感情深切,有貫通天、地、人共鳴之慨,不免令人感慨“一方水土一方樂”啊!
陜北大嗩吶是黃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之一。陜北嗩吶組合一般為五人,由兩支嗩吶和打擊樂組成,稱為“老五班”。兩支嗩吶分別在高、低音區演奏,稱為上手、下手,吹下手的始終保持在低音區吹奏來襯托上手,使上手的演奏技藝得到充分發揮。本次參加展演的是來自米脂的常家班,常家班以其吹奏功底深、技術全面、曲牌多、演奏風格質樸穩健而在陜北高原享有盛名。常家班這次演奏的為傳統曲牌聯奏而成的套曲,套曲的板式變化一般為慢板—流水板—快板—剎頭,而這類有著固定板路變化的聯奏又被稱為《老三鼓》。“老五班”演奏《老三鼓》其風格之古樸從這稱謂中已可見一斑了。
相比較陜北大嗩吶,同場演出的安徽周家班吹打樂帶著來自江淮平原的活潑、細膩。周家班最有感染力的是他們音樂中顯現出的旺盛生命力,作曲家瞿小松稱之為世代傳承的中國元氣。周家班歷史悠久,家族壯大,目前家族中從事吹打樂的逾百人,這次參演的是第五代至第七代傳承人。他們生活的靈璧縣是皖蘇魯豫四省文化的交匯之地,因此,他們的音樂風格中有著因文化交融而產生的豐富性。
周家班在閉幕音樂會上演奏的《雁落沙灘》很獨特,是這個家族和班社獨有的曲子。《雁落沙灘》又名《三起三落》是為逝去的老人演奏的,音樂通過嗩吶來模仿大雁的叫聲,并形象地表現出大雁的美麗姿態以及昂揚的生命力。相傳大雁有“五德”,《雁落沙灘》以此來贊美老人“仁、義、禮、智、信”等高尚的品德。在民間信仰中,生命是可以輪回的,因此,音樂也包含著對生命的美好祝福。
清朝中葉以來,民間器樂合奏形式的發展和戲曲音樂的發展是相生相伴的,吹打樂班演奏戲曲音樂在民間是常見的,在本次系列音樂會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安徽周家班演奏的《泗州戲》和遼寧復州鼓樂演奏的《遼南皮影戲》在演奏技巧上有著相似之處,演奏者都需要通過嗓子唱奏,樂器通過嗓子咔唱振動哨片發出聲音,模仿戲中生、旦、花臉等不同人物的唱腔和念白。只是在風格上,前者相對細膩婉約,后者粗獷豪放。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戲曲音樂為民間樂手炫技提供了很大空間,他們的演奏不僅音色多變,動作、表情也是花樣繁多,極具觀賞性。
取之于民間 用之于民間
為配合2016中國民族器樂系列音樂會的展演,三場學術講座也將重點放在了鼓吹樂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喬建中的講座以他的一篇舊文《和而不同 多樣統一——四種北方鼓吹樂的比較分析》為基礎,言談間將這二十多年自己田野工作中新的見聞和思考補充和穿插其中,共涉及了鼓吹樂的二十多個樂種。中國音樂學院劉勇的《北方嗩吶音樂漫談》從嗩吶音樂的文化意義、藝術價值、分布和風格、代表人物、代表性曲目、變奏手法等方面,結合音樂、音響,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西安音樂學院程天健的《西安鼓樂音樂文化概觀》對西安鼓樂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介紹,還特別談到了他對于西安音樂學院青年鼓樂團在演奏西安鼓樂時加入彈撥樂聲部的看法。他說,首先從譜面上看,有“弦頭”“合弦頭”“弦頭入”等字樣,經過音樂分析,其中的旋法具有彈撥樂器演奏的特點,所以判斷西安鼓樂在個別樂社所存的樂譜中,很可能以前有彈撥樂演奏過;其次,西安音樂學院有很多彈撥樂的學生,一方面有這個條件,另一方面也給更多的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此外,從藝術上講,加入彈撥樂后,不僅音色更加豐富,音響也更有特色。
對于民間樂社,程天健說還是希望他們保持原有的形態,特別是清代以來,民間形成的合樂形式都是以笙管笛為主,而且西安鼓樂的民間樂社至今也是以笙管笛為主。他認為這樣的選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民間樂社演奏的場合多數時候是大庭廣眾下,笙管樂更容易造成宏大的音響;二是因為相比較彈撥樂器,吹奏樂器更容易攜帶,尤其在進山、朝山等行樂的場合。
三場學術講座一方面是他們在詳實的田野工作之上的理論總結,另一方面也讓前來聽講的學生和民間藝人們對鼓吹樂研究及音樂學理論有一個概況性的了解,對他們的演奏藝術給予啟發和理論支持。講座現場民間藝人們積極提問和專家學者們展開了熱烈的交流,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使“取之于民間”的音樂理論得以“用之于民間”。
學院范兒
很多時候,在傳統文化和“非遺”語境下我們是懼談“發展”的,但是在專業院校和藝術院團的語境下,創新和發展卻是值得提倡的,并且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應該是并行不悖的兩個方向。
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和內蒙古藝術學院潮爾民族樂團都是在民族藝術的沃土上成長起來的專業藝術團體,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重在創作、表演和提高,擁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創作品。
西安音樂學院青年鼓樂團展示了他們一年多以來學習西安鼓樂的成果。自2015年來,學院委派青年老師跟隨西安鼓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南集賢東村鼓樂社顧景昭社長進行學習,并于2016年成立樂團。樂團由學院青年教師和優秀學生組成,集教學、科研、藝術實踐為一體,加入了彈撥樂聲部后,音樂更加清新雅致,充分體現西安音樂學院從多方面繼承、發展西安鼓樂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
作為西安音樂學院,對傳統的學習和創新不只體現在演奏上,還體現在創作上。10月27日晚,“八音繁會”民族室內樂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舉行,相比較下午各展演樂團的龍飛鳳舞、風采各異,這個夜晚充滿了沉思的意味。“八音繁會”這四個字包含了對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致敬,以及對民族室內樂這種形式的隱喻。在演出的八部作品中,《山·海I儀式》《黃土塬的吶喊》《境》和《碗腔》是專為本場音樂會委約而作,另外四首作品《吟月》《尋覓》《折桂令》《黃河船夫》為以往精品。這些作品是西安音樂學院教師和特邀作曲家們在采風、古籍研究和實驗工作基礎上創作的,不僅展示了獨具魅力的秦風秦韻,也體現出當代作曲技術理念對傳統音樂的融匯。
10月28日晚,在閉幕式匯演中壓軸登場的中央音樂學院“龍之吟”笛塤樂團是全國第一個笛塤樂團,在笛子演奏家戴亞的策劃和籌備下組建,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的師生組成。他們的藝術實踐涉及演奏、教學、創作、理論、樂器制作和研發等多個維度,無論演奏形式還是他們創造出的豐富的音色、層次感以及寬廣的音域等,都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結 語
作為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中國民族器樂系列音樂會匯聚了多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多角度、多層面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圖景。同時,通過展演和學術講座促成了學院與民間、學院與學院、民間與專業院團、民間藝人與民間藝人、專家學者與民間藝人之間多向的交流,體現出中國藝術節作為重要藝術節日的意義。正可謂慧外秀中,和而不同!
張欣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編輯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