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屹++蔣虹
“協同發展”是當今經濟文化發展領域的熱搜詞,強調在不同及相關領域間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強調運用系統思維處理好整體規劃與分步實施的關系,處理好全部與局部的關系,處理好不同主體間的聯系與合作。協同發展已被當今很多國家和地區確定為實現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音樂教育的建設規劃。
21世紀以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在教學理念、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學校音樂教育課程標準的建設與實施使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效果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在學科綜合上存有局限。具象的課程建設發展速度較快,但整體音樂教育水平的發展并不同速;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不斷開展,但其與中小學音樂教育間的協同機制急需明確。
德國音樂教育的歷史悠久成績卓著,其學校音樂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影響深遠。當代德國學校音樂教育在繼承前人理念與實踐方法的基礎上,注重教育的宏觀設計和學科的交叉與綜合;注重音樂教育學校內外的聯系,將學校音樂教育視為教育生態的重要環節;注重音樂教師的培養,與中小學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學校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環節密切聯系,共同成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有機組成,體現了德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宏觀布局與協同。
一、學校音樂課程的協同
當今德國中小學音樂課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傳統意義上的音樂課,另一種為學科綜合課。21世紀以來,德國大部分的聯邦州都根據不同的學校類型重新頒布了各州的音樂教學大綱、課程總體規劃或課程標準。在很多州的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將音樂課和其他科目相結合,開設綜合課,旨在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課多以項目的形式開展,通過音樂與語言、人格、體育、美育、生活以及科技和多媒體教育等等學科內容進行綜合教學,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2004年薩克森自由州委托夸美紐斯研究所起草的《薩克森自由州教學大綱的改革——跨學科和學科相連課程》中比較全面地對這一內容進行了描述:學科綜合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從語言和思想、空間和時間、自然和文化、人的個性和社會性等四個領域進行研究。這其中可以涉及藝術、環境、經濟、健康、工作職業、科學技術、媒體、人際關系等各個領域,從哲學、科學、人類學、宗教、歷史、美學、社會學、道德和倫理學等角度對教學內容或研究對象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譹?訛漢堡《音樂課程總體規劃——8年制文理中學初中階段教學大綱》中,強調音樂可以與造型藝術、戲劇表演、德語、宗教、哲學和物理結合,針對一些音樂和美學的問題進行跨專業教學。
綜合課的開設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以音樂教育為載體,融合其他學科內容進行綜合課程教學,使音樂教育的教育語境更為寬泛,體現了音樂教育在公民教育、“全人”教育理念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法對教學原則有明確的表述:“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述內容充分體現了教育規律,明確了中小學教育的目標定位。我國201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對學科綜合有相關的要求:“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學科綜合課應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在綜合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表現形式進行比較,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然而在實際教學操作中,綜合課程的實施還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在具體實施層面,音樂綜合課的開展并不充分;另一方面,綜合課所涉及的內容單薄,局限于語言與繪畫等領域,綜合課帶有更多“裝飾性”意味。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中小學音樂課應在專業性基礎上體現更多綜合性,更充分的發揮音樂的綜合育人功能。
二、音樂教師培養與學校音樂教育間的協同
德國高等職業音樂教育由24家音樂學院、73家大學和43家音樂專科學校及教會音樂學校與音樂學院共同承擔,培養各類音樂專業人才,專業方向種類眾多,劃分非常細致。目標明確、定位清晰的高等音樂教育為德國音樂生活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保障了德國音樂生活的高質量持續開展。不同類型的音樂教育專業在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上有著不同的指向性。而音樂學院音樂基礎教育專業與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相比,前者突出在具體教學中音樂技能的培養,后者突出做為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綜合素質與理論基礎。
德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一般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理論與技能的學習階段,也就是大學教育階段,學習結束后通過第一次國家音樂教師資格考試的學生才能開始下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實踐教學的階段,也稱之為見習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在中小校見習和繼續理論培訓為主,學習結束時通過第二次國家音樂教師資格考試的學生,才有資格在相應的學校中任教。德國大部分小學有專職的音樂教師,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師生與公立音樂學校的教師也承擔了很大比例的中小學音樂課教學。以科隆大學音樂基礎教育專業(Elementar musikp?覿dagogik,簡稱EMP)的碩士研究生培養為例,教授會帶領并指導學生在中小學與幼兒園實習,在此基礎上開設具體的課程與講座。實習期間,學生每周需在小學或幼兒園完成4小時的教學實踐(包括觀摩聽課與授課),到畢業環節還要求學生選擇在任意一所公立的音樂學校實習,聽課不少于15節課(15小時),并獨立完成不少于15節課的課程設計和授課。
另一方面,德國秉承傳統,注重培養“一專多能”均衡發展的師資。德國中小學規定,每位教師需具備執教兩門學科的能力?譺?訛,綜合大學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除學習第一專業外,必需同時修讀一到兩門其他學科,小學教師甚至要求學習兩門副專業。此外,為了使學校音樂教育向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還開啟了雙音樂專業的培養模式,這些舉措都使德國普通學校音樂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既保障了專業型音樂教師的職業水平,又與中小學音樂教育既注重音樂技能的教學又強調培養綜合素質的目標相統一。
透視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學校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對中小學音樂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音樂教師教育并未與此形成充分對接。無論音樂學院或是綜合類高校與地方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似有千篇一律之嫌,缺乏層次、特色與針對性,音樂教師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缺乏有機的協同。
三、學校音樂教育與
社會音樂文化之間的協同
當代德國秉承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致力于制定民主的、被認同的社會文化政策,建設有活力的、有辨識度的,由不同階層的所有民眾共同參與并共同負責的音樂文化王國。?譻?訛2007年的《“德國文化”調查委員會的年終報告》中有如此表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應理解為一個文化民族和文化國度。”?譼?訛德國政府對文化政策有著很高的戰略目標,文化政策被等同于社會政策看待,而音樂始終被看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寶藏和經濟因素。德國積極推廣市民階層的音樂文化生活。德國現有一百三十多個國立專業樂團、八十多家音樂劇院、九百多家音樂學校、數量繁多的音樂圖書館與音樂博物館以及多種多樣的音樂藝術節與音樂表演項目。這些與幼兒園、普通中小學、音樂學校、業余大學、藝術類院校、教會、音樂類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廣播電臺和互聯網等縱橫交錯,業余音樂活動與專業音樂內容建構了高水準的豐富多彩的德國音樂生活。在2011年克里斯蒂安·霍普鈉(Christian H?觟ppner) 題為《德國音樂生活》的報道中詳細指出:在擁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德國,有將近七百多萬的業余音樂者積極參與各種的音樂活動,其中有兩三百萬演唱者、一百八十多萬演奏者,至少五十萬業余音樂人活躍在流行音樂領域中;超過95萬的學生參加了由國立音樂學校組織的各類音樂輔導班和演出等音樂類活動,38萬左右的學生參加了私立音樂學校組織的各類音樂輔導班和演出等音樂類活動;超過80萬的學生參與了由所在普通中小學組織的校內管弦樂隊,超過17萬人參加公立或私立樂團,活躍在業余音樂演奏領域。?譽?訛德國音樂文化成為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有機構成并形成了巨大的網狀布局,這也是德國音樂教育保持高水準發展的重要因素。
而學校音樂教育在該文化政策中的任務是將音樂作為人類歷史和現代社會的文化財富去認識和理解。學校音樂教育應提供給學生足夠的信息,引導學生可以積極地參加校內外由學校以及各個協會團體組織的各項音樂活動,如各種合唱團或樂隊以及觀賞音樂會的演出等,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音樂作品的同時傳承和發展音樂文化。在各州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各類各級音樂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中,都提到了相關的音樂教育目標。2005年德國音樂理事會頒布的《音樂運動——音樂教育立場文件》中如此描述:“要激發學生在課外校外也能積極從事音樂活動,達到擴展和深化音樂的目的。”?譾?訛柏林的《初等中學教學總體規劃7—10年級主干學校、實科學校、綜合學校、文理中學—音樂》中,特別提到音樂課在文化傳統中的重要角色,音樂會、校外文化活動或者和校外文化組織之間的合作是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外樂團或音樂活動是音樂課的重要任務,是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萊茵蘭-普法爾茨州1998年頒布的《文理中學教學大綱—音樂》中提出,音樂是人類的文化財富,可以通過音樂來認識了解人類的過去和現在,培養學生參加文化生活的能力。通過演奏、演唱、創作、舞蹈、欣賞和對音樂的反饋思考來幫助學生擴展、深化和規劃自己的生活。?譿?訛這些教學大綱進一步深化了音樂文化教育的目的,不僅認識了解音樂文化,能積極參與音樂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強調了通過參加音樂活動而帶給人生活的改變。
德國學校音樂教育課外音樂活動包括各種器樂小組、合唱團、音樂劇團、學校藝術節的訓練與演出,還包括參觀歌劇院、音樂博物館和交響樂團等眾多常規性活動內容。近年來,德國校外音樂教育與學校音樂教育的合作越來越深入;在學前幼兒教育階段,70%的幼兒園已和國立音樂學校開展了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合作項目。另外,2003年開始的“未來教育和關照”合作項目、北萊茵-韋斯特法論州的小學和音樂學校合作的“讓每個孩子有一種樂器”等項目不僅給普通音樂教育領域帶來活力,更成為全民音樂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
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課外音樂活動一直蓬勃開展,政府部門以及各地數量眾多的公立、私立藝術培訓機構積極促進了校外音樂活動的開展。但另一方面,中小學教育教學以升學率的高低為首要目標,校外音樂培訓機構以各自的經濟效益為重點,兩者各為體系,相互間缺乏機制上的聯系與統籌布局。音樂教育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缺乏更為緊密的結構力,也是制約學校音樂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
綜上,德國的學校音樂教育,無論教育觀念、教育政策,還是音樂教育的具體實踐,各個教育環節緊密關聯、互為載體,音樂教育不是點狀、線狀,而是形成系統的網狀布局。應當指出,音樂教育同樣需要協同發展,只有宏觀構建與局部建設相輔相成,使教育資源得到最大化的整合運用,音樂教育狀況才能得到根本性的快速提升。從協同發展的角度,德國學校音樂教育的體系建設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德國學校音樂教育課程比較研究》(課題批準號CLA110167)研究成果]
呂屹 河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學院訪問學者
蔣虹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講師,德國科隆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博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