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蘭英+++殷瑛
儀式是一系列符號表征及其構建的意義體系,儀式音樂的研究是藝術界長期爭論和辯護的焦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湘西土家族梯瑪儀式音樂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并在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基于文獻的主題分析與述評,追溯湘西土家族梯瑪儀式音樂的研究歷程,探析土家族梯瑪儀式音樂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態勢,并審視其傳承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進而澄清未來走向。
一、史
新時期我國湘西土家族梯瑪儀式音樂研究的主題有“梯瑪概念闡釋”“梯瑪身份研究”“梯瑪儀式音樂特征研究”“梯瑪‘玩菩薩儀式研究”“梯瑪巫祀音樂文化研究”等。
1.梯瑪概念闡釋
關于“梯瑪”一詞的釋義,已有成果呈現了四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葉德書、湯清琦、錢安靖等多數學者認為“梯瑪”可以解釋為“敬神的人”;有的學者從詞源追溯上分析得出,“梯瑪”中的“梯”意為“不得了”,“瑪”的意思是“的人”,“梯瑪”即為“不得了的人”?譹?訛;有的學者依據“梯瑪”的土語“沃沙涅嘎”,推斷梯瑪最初應該是女巫,“梯瑪”意為“騎馬的女巫”;?譺?訛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一說法值得商榷,因為自古以來“梯瑪”就是男巫師任職,之所以誤解為女巫是因為在某些祭祀場合需要梯瑪“男扮女裝”穿上“八幅羅裙”來娛神。?譻?訛提煉上述觀點可知,“梯瑪”至少指代兩種意思,一是做梯瑪法事的人二是所做的法事。
2.梯瑪身份研究
關于“梯瑪”與“大王”的關系、梯瑪的多重身份是研究聚焦的主題之一。大王曾兼任梯瑪,且兩者兼為白虎的子孫,無論是從外在形象還是從所任職權來講,大王與梯瑪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譼?訛梯瑪是職業巫師,具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藝,其職司十分廣泛,涉及祭祀、婚嫁、喪禮、治病、仲裁、建房等。梯瑪會唱誦神歌、講述歷史知識,并具備醫藥方面的知識,改土歸流之前梯瑪階層在土家族中的影響力很大。?譽?訛張偉權將梯瑪譽為“天人合一的使者”,認為梯瑪既是社會的穩定器,又是社會的調節器,能為人們帶來吉祥。?譾?訛
3.梯瑪儀式音樂特征研究
梯瑪儀式音樂的風格特征有較細致的論述。從唱腔特征上來看,以平腔和高腔相結合,平腔部分比較舒緩和優美,高腔部分則十分激昂和高亢。從旋律特征上來看,沿用的史土家族音樂中常有的三聲腔旋律,即由三個音組成的核心音調。從調式特征上來看,最為常見的當屬羽調式,其次就是徵調式。從節奏特征上來看,以散拍子為依托,速度自由,出現得最多的是平均的連續八分音符和切分節奏。從唱詞結構來看,通常使用四、五、七句式結構,格律規整而嚴密,如“青天爵主爺爺,頭戴金盔銀盔,身穿金甲銀甲,腳穿金鞋銀鞋……”。在總體特征上,梯瑪儀式音樂有原生性、民族性、封閉性特點,原生性指其音樂形態和表演方式都原汁原味,具有酉水流域原生態巫祀文化特點;民族性是它具有土家族傳統音樂的共性;封閉性是指一直是在土家族范圍內傳承及傳播。?譿?訛
4.梯瑪‘玩菩薩儀式研究
“玩菩薩”儀式在下半年即農歷八月后舉行,持續至臘月,正所謂“八月十五才開天門,方能請得動神”。這一儀式源自梯瑪文化多神信仰的特點,以道教融合為主,吸收了儒教和佛教的因素。它大致可分為道教諸神、鬼怪(如“五猖”和“麻陽鬼”)、自然神、祖先神四大神系。?讀?訛梯瑪通過與這四大神系的溝通和交流,達到土家族民眾所祈求的目的。在人物設定上,儀式主要有梯瑪3—5人、事主家人及來訪的村民等。關于法器,梯瑪“玩菩薩”儀式的主要法器是八寶銅鈴、司刀、竹卦和神圖等,其中最為常用的是八寶銅鈴。關于儀式功能,主要有“牲祭”“解錢”和驅邪祈福類儀式。?讁?訛
5.梯瑪巫祀音樂文化研究
雖然各地梯瑪儀式的內容有所差別,但是以“彭公爵主”“青天爺爺”“天子龍王”三巨頭為核心神明的儀式模式卻基本一致,彰顯出這一儀式文化的巫祀特點。梯瑪儀式中采用了大量的符咒類的法術,甚至可以說整個儀式都建立在符咒法術也就是端公法術系統的基礎之上。有研究指出,梯瑪巫術與費雷澤《金枝》中的“模擬巫術”和“接觸巫術”相符合,認為梯瑪是“巫、儺民間祭祀文化的聚合體”,是一種“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的巫祀文化。
二、思
在梳理湘西土家族梯瑪儀式音樂文化的研究歷程中發現,它并非孤立的藝術現象,而是以多種語言、跨越時空和地域文化的社會現象存在。就其文化根基和藝術形式而言,它涵括地方化語言、宗教信仰、歷史進程、音樂藝術,但這些方面的共生共融和傳承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1.語言的傳承斷層
通過學者們的研究發現,梯瑪作為土家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其主要意義之一就是傳承土家族的語言文化。因為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的習俗,語言的傳承只能靠口耳相傳。而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鮮有人會用土家語進行交流,這就使得土家語的傳承主要依靠的是當地的歌舞文化和宗教儀式文化。梯瑪儀式音樂流傳之地也正是土家族母語存留之地。然而,目前能說土家語的梯瑪群體已經非常稀少,梯瑪唱腔“70%都被漢語化了”?梯瑪法事從最開始完全用母語來與神靈溝通轉變成母語作為一種生硬的符號出現在各種儀式里,“‘土話通神成為儀軌”?甚至于有些梯瑪在儀式中已經完全不使用土家語。?輥?輮?訛語言的斷層意味著梯瑪文化傳統的斷層,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梯瑪儀式音樂的獨特性之一在于它充滿了象征土家族民間習俗的符號和隱喻,因此對它的研究不僅要分析音樂的藝術風格特征,更要挖掘符號表征及深層意義象征。由于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梯瑪歌的符號象征就成為土家族文化傳承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承載著土家族文化信仰與變遷的諸多訊息,可謂土家族歷史文化之“百科全書”,集合土家族的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宗教文化等。它的一件道具、一個俗稱、一段詞語,無不具有超越表征形式、通達文化隱喻的深層根基。從符號論的角度,語言的斷層即是文化的斷層,土家族語言的“漢化”現象既有現實社會的驅動因素,還映現著符號所指和符號能指的關系失衡。梯瑪儀式凸顯巫、祭、祀等事物,通過與事物有相似特征的道具、唱詞等符號來表征其文化意義和價值,因此所指和能指之間構成了特定時空、特定民俗情境、特定因果關系。從符號形式的角度,梯瑪儀式音樂包括表演者音樂行為和道具、唱詞、音聲等兩大類符號體系,這些符號及其承載的土家族文化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在梯瑪儀式音樂當中,用漢語符號來完全取代土家族文化的民俗、宗教等文化現象顯然陷入困局。儀式行為符號和語言表征符號之間的關系失衡,儀式本身的多元符號體系漸漸消減,單單留下“熱鬧”的道具、唱詞符號等,儀式本身的信仰、文化等精神內涵悄然隱去。未來迫切地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發現梯瑪儀式音樂中符號表征和意義象征的關系,通過對儀式音樂的研究和挖掘來深入地考察土家族文化的歷時變遷和當代建構。
2.儀式的信仰危機
改土歸流之前,梯瑪作為神權與王權高度統一的最高地位者,掌握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根基,?輥?輯?訛梯瑪信仰成為土家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祭祀求福都離不開梯瑪儀式,就連土家族最為隆重的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也是由梯瑪一手執掌。然而,改土歸流后,梯瑪信仰被當做封建迷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梯瑪儀式從此以后只能在小型范圍內舉行,目前僅存于家庭范圍,其合法性、權威性和神圣性不斷受到挑戰。不光如此,由于現今梯瑪儀式的形式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大部分的土家族人包括老者都不太相信此儀式的實用性?!吧踔劣行┐迕裾J為梯瑪法事活動是騙人的”。?輥?輰?訛“娛神”功能的消解,導致現在梯瑪儀式基本是以“娛人”為主,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信仰危機。
由上可知,梯瑪儀式音樂與宗教信仰有較深的淵源,神權與王權的歷史脈絡造就了其宗教內涵,但近現代科學主義思潮又使這一音樂儀式遭遇自我否定、社會批判的危機。由于制度管理的局限性,梯瑪儀式音樂在信仰力量上越來越少,在娛樂功能上越來越重。這一困局的深層原因離不開對信仰的討論。信仰體系的核心部分為宇宙觀,梯瑪儀式音樂是土家族人民對于環境生態、環境勞作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角色之認知。如上所言,儀式音樂既有行為符號,又有藝術表征符號,外顯了土家族人們內省的信仰模式,是在特定場合、由特點人員、按特定程度、按土家人民特定需要所展開的活動。它有傳統、陳舊的一面,但更有土家族人員勤勞向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的一面,值得仔細清理、傳承、發展與保護。特別是,它延續了儀式音樂在宗教傳播中的功能角色,形成了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獨特之處。在儀式中的音聲、音頻、詞句進行切入,探索音聲、唱詞在民間信仰環境里的意義,將是未來研究認識宗教信仰與藝術之美相互關系的重要元素。特別是,隨著土家族信仰體系的發展,梯瑪儀式音樂已不只局限在牲祭等,而開始整合諸神、多神的信仰特征,展開驅邪祈福類儀式。這些新的儀式打破封建信仰的局限,擺脫封建迷信的窠臼,嘗試以土家族獨特語言符號和行為符號來彰顯其文化獨特性,值得進一步探索。
3.傳承的制度缺陷
梯瑪的傳承制度比較松散,缺乏統一和規范的教理,并且一直是師徒相傳,或父子,或近親,不傳外人,且傳男不傳女,因此出現了一個個“梯瑪世家”。梯瑪法事的唱詞和程序均是通過這些梯瑪世家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沿襲和傳承下去的,所以在土家族民間就有“客老司一本經,苗老司半本經,土老司卵光經”一說,其中的土老司就是指的梯瑪。這一制度使得梯瑪文化的傳承受到了極大的局限性,首先,如果本家族年輕人不愿意傳承梯瑪儀式文化,就很可能導致梯瑪儀式文化的失傳和消亡,這也是現在能夠從事完整梯瑪儀式的梯瑪班子越來越稀少的原因;其次,口傳心授中難免出現遺漏和口誤,這就造成了梯瑪儀式的不斷變形和隨意化,降低了梯瑪儀式音樂文化的原真性和嚴肅性。
民間儀式傳承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工作者們的重要研究主題。梯瑪儀式音樂以符號為中介、以歷史文化為底蘊,是認識和把握土家族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是土家族人民對人與自然、宗教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出的獨特詮釋。這種文化觀警示著藝術工作者們以更包容、更慎重的態度描繪土家族文化生活的畫卷。然而,從研究現狀來看,梯瑪儀式音樂正面臨嚴峻的傳承危機,亟需結合其獨特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等特征探索傳承和保護路向。第一,梯瑪儀式音樂表現出一定的語言制約性和語言發展性。它的傳承需要與土家族語言的研究相結合,從中挖掘土家族人民自我內心向善與外在社會制度制約之間的相關性。第二,梯瑪儀式音樂的傳統性和現代性并重。它既有傳統宗教、信仰的根基,也有漢語與土家族語、傳統社會與當代社會的文化沖突,這涉及到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亟需語言學、宗教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多個領域的協作探尋。第三,它的傳承核心還在于民間藝術工作者的傳承,需要考慮梯瑪儀式音樂民間藝術者的局內人與專家學者的局外人角色,促進兩種角色的互通與互補。語言是聯系音樂和儀式的紐帶,也是聯系年輕一代、學徒一代和老一輩藝術者的紐帶。注意培養土家人人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感,積極保護和傳播土家語言不失為一種可能路徑。
4.音樂的文化缺失
梯瑪音樂作為當地十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土家族文化的一個標志性藝術文化。而能演唱梯瑪歌的梯瑪也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負責出席各種需要展示和傳播土家族音樂文化的場合,甚至于梯瑪歌舞文化已然成為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手,如在張家界寶峰湖舉行的《梯瑪神歌》大型實景演出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然而,如果只注重外在形式而脫離了本體文化意味的發展,只關注梯瑪儀式音樂的“形似”而忽略其“神韻”的傳承,帶來的將是土家族音樂和文化之間的斷裂。梯瑪儀式音樂如果成為了一種符號,得到的將只是一種“博物館式”的保存。而梯瑪儀式音樂如果失去了其文化內蘊,只是以一種“新穎”的藝術表演形式出現在舞臺上,長此以往,觀眾極有可能會產生審美疲勞。
在歷史演變之中,“新版”和“老版”的儀式音樂顯現出保守形式和多元內容的二元對立特征。保護和傳承儀式音樂,有益于認識傳統音樂的魅力和文化內核,感受儀式音樂由內之外的表演之美。正是由于此,現代社會旅游業的發展既為梯瑪儀式音樂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作為音樂工作者,我們在對待梯瑪儀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問題上,一定要持有謹慎的態度。一方面,梯瑪儀式音樂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其完整地傳承下去,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并不排斥運用商業、政治、經濟等手段,使之呈現出來的表演形式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另一方面,雖然原樣傳承已然不太可能,但是作為土家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梯瑪儀式音樂斷然不能完全脫離土家族本土文化和宗教祭祀文化,成為脫離肉體的一個軀殼,更不能隨意加以改造和賦新,一味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拔ㄉ虡I化”只會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徹底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我們要知道,梯瑪儀式音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完整地反映了土家族社會生活形態發展演變的歷史蹤跡以及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所存在和發展嬗變的特定意識形態。它們實際上奠定了土家族歌謠人神共存、虛實相襯的獨特文化品格?!保枯??輱?訛因此,在研究梯瑪儀式音樂的時候,也一定要從音樂與文化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探索土家族信仰的深層涵義。歸根結底,巫祀文化才是梯瑪儀式音樂賴以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