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東煒+胡方進+周建軍+藍佛琳


【摘要】 目的:比較微創手術與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在筆者所在醫院分別接受微創手術治療與開顱手術治療的5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根據手術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25例)與參考組(25例),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及住院時間,術后3個月隨訪,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預后明顯優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開顱手術治療,微創手術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中對患者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
【關鍵詞】 微創手術; 開顱手術; 高血壓性腦出血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026-02
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是導致腦出血的重要原因,臨床調查顯示,在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高血壓腦出血占80%以上[1]。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致殘率與死亡率極高,因此臨床多早期給予患者外科手術以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解除受損神經元的壓迫,預防、減輕出血后的系列病理變化[2]。近年來,高血壓性腦出血發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重大疾病。開顱手術是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常規手段,然而這一手術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因此探討更為安全、療效更好的手術方式有著顯著臨床意義。本次研究旨在比較微創手術與開顱手術對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根據患者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微創手術)與參考組(開顱手術),觀察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38~80歲,平均(51.23±2.01)歲,出血量31~75 ml,平均(45.66±2.55)ml,出血部位:腦疝6例,小腦1例,腦葉10例,基底節區8例,入院時患者意識狀態:嗜睡1例,淺昏迷9例,中昏迷11例,深昏迷4例;參考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39~79歲,平均(50.78±1.99)歲,出血量30~79 ml,平均(44.98±2.38)ml,出血部位:腦疝5例,小腦1例,腦葉11例,基底節區8例,入院時患者意識狀態:嗜睡2例,淺昏迷8例,中昏迷12例,深昏迷3例。兩組患者入院時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穿刺手術,患者平躺,局部麻醉,根據CT對出血部位明確,選擇北京萬福特公司生產的長度適合的YL-1型血腫粉碎穿刺針,對于血腫破入腦室或血腫較大者可使用雙針或者三針。將液態血腫抽出,之后將尿激酶2萬單位分次注入,閉管1~4 h后開放沖洗引流,閉管期間動態復查頭顱CT,血腫清除達到滿意度后拔針。
參考組:患者行開顱手術,患者全麻,觀察頭顱內血腫位置做大骨瓣,術中入口選在距離皮層最前區域。手術在顯微鏡下操作,采用較低輸出功率電凝與較小負壓吸力,手術操作盡量控制在血腫腔,并盡可能的避免對血腫周圍結構的電凝操作,部分小血塊在較深位置或者與重要的功能區粘連較為緊密,無需強行清除,從而避免反復電凝操作與再出血。術后常規將骨瓣去除,以充分減壓。對于出血破入腦室患者,同時給予腦室置管外引流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及住院時間。追蹤患者,術后隨訪3個月判定預后:1級,患者日常生活恢復正常;2級,功能部分恢復,可獨立生活;3級,需要他人幫助行走;4級,無法下床,需臥床,意識清晰;5級,植物生存狀態或死亡。其中預后良好為1、2級總和,致殘為3、4級,不良為5級[3]。
1.4 統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所有數據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與參考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水電解質平衡紊亂、1例肺部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8%,參考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顱內再出血、2例水電解質平衡紊亂、2例營養不良、1例肺部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4%,患者經積極對癥治療后,上述癥狀均消失,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ADL預后比較
觀察組患者預后良好患者明顯多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高血壓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隨著人們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血壓疾病患者明顯增多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高血壓病可誘導腦底小動脈病理性變化,并可以引發小動脈瘤的發生,誘導基底節部位出血,出現腦損傷。現代研究顯示,針對性給予患者手術治療能夠盡早清除血腫,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顯著降低殘疾率與死亡率[4]。傳統開顱手術對患者的損傷較大,患者術后機體恢復較差,極易出現并發癥,影響預后。隨著現代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現代微創手術技術日趨完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中首要考慮挽救患者生命與神經功能的恢復,因此選擇有效安全的手術方式是關系到術后患者康復、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5]。由于受到患者術前意識、出血部位、血腫大小、病程進展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外關于腦出血患者手術方式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傳統開顱手術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患者全麻,同時手術操作時間較長,容易導致感染等并發癥,手術風險相對較大;在清除顱內血腫時,會對大腦功能造成極大損傷,患者術后治愈率較低,預后較差[6]。同時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年齡多比較大,伴隨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及心血管等基礎疾病等,尤其是術后患者自主呼吸能力較差,拔管難度大而需長時間機械通氣或氣管切開等,無法避免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對預后產生嚴重不良影響[7]。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手術已經日趨完善,手術方法較多,如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開顱時無需翻瓣,能夠快速準確地直達血腫腔,配合顯微鏡對血腫沖洗、引流與置換處理,可盡早對血腫對腦組織造成的壓迫解除,快速降低顱內壓,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在顯微鏡下操作,血腫清除率能夠顯著提高,同時避免了開顱造成的繼發性感染,改善預后。然而在操作時,醫護人員必須嚴格監控患者情況,一旦出血量較大,則必須立即轉開顱手術,并配合骨瓣減壓治療,避免出現不良后果[8]。本次研究中則采用穿刺粉碎技術,抽取顱內血腫,并粉碎剩余部分,采用電鉆與YL-1型號的一次性穿刺針,配合血腫粉碎藥品與粉碎器,將顱內血腫排出。穿刺針能夠自動固定,同時能夠人工控制,將顱內血腫的血液抽取,液化顱內血腫,并沖洗處理。穿刺針在術中可才采用靶點固定,因此不會出現滲液現象,術后患者出現感染的概率顯著降低。然而在某些方面微創手術也有不足,手術者必須充分了解:首先是置管位置與穿刺點必須準確選擇,避開重要血管;其次是在術中,對引流管角度進行調整時難度較大,這就需要醫生在術前仔細反復閱片并對血腫大小等認真測量,避免重復插管,達到最佳效果;再次微創手術后患者若出現再出血,則止血難度大,若給予患者血管收縮劑+冰鹽水+局部止血劑沖洗引流后,止血效果不佳,則需立即開顱止血。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與參考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的3個月隨訪中,能夠發現觀察組患者預后情況優于參考組(P<0.05),由此可見,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手術中,微創治療對患者創傷更小,術后患者康復快,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等顯著降低。
參考文獻
[1]陳利濤,張麗興,蔡少松,等.軟通道微創術與開顱術治療高血壓病腦出血臨床觀察[J].現代醫院,2014,14(11):49-51.
[2]李振華,王石磊,吳鶴飛.神經內鏡手術治療腦出血破入腦室[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4,13(5):453-454.
[3]王曉東,張恒柱,董倫,等.超早期氣管切開術對大量腦出血手術患者預后影響的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5,14(1):68-71.
[4]楊文明,叢明,張振興.微創與開顱手術在腦出血治療中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4,13(4):360-361.
[5]郭孝龍,程小兵.不同手術時機治療基底節內側型腦出血的效果比較[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4,31(4):884-886.
[6]周國林.超早期手術與早期手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9):57-58.
[7]林順江,尹善浪,邵俊卿,等.微創與開顱手術治療腦出血的臨床效果比較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11):1477-1478.
[8]肖鵬,朱寶成,萬鵬.定向軟通道微創術與小骨窗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對照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3,15(12):18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