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玲玲


【摘要】 目的:探析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對作戰部隊新兵訓練傷的影響。方法:選取某作戰部隊480名新兵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以癥狀自評量表對其進行心理測定,并以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其中對照組240名,采用常規衛生教育,觀察組240名,實施以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對兩組新兵干預前后心理狀況及訓練損傷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較之前有明顯提升且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骨折、關節扭傷、軟組織挫傷等訓練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作戰部隊新兵實施以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可顯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減少訓練傷病率。
【關鍵詞】 心理干預; 作戰部隊; 新兵訓練; 訓練損傷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157-02
軍事訓練傷作為作戰部隊的常見職業傷病,已逐漸受到廣大醫務人員的注意。由于作戰部隊自身作業環境的特殊,使得新兵的心理與生理受到較大影響[1]。若要保證訓練的效果,提升部隊戰斗力,則需要在訓練中解決新兵們的心理障礙問題,以提高其綜合心理素質的形式來減少訓練損傷的發生[2]。此次研究特選取某作戰部隊480名新兵作為研究對象,以觀察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對作戰部隊新兵訓練傷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作戰部隊480名新兵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以癥狀自評量表對其進行心理測定,并將其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40名。對照組:年齡18~22歲,平均(20.1±1.7)歲;身高172~189 cm,平均(180.1±4.3)cm;體重55~77 kg,平均(66.1±4.3)kg。觀察組:年齡19~23歲,平均(21.2±1.5)歲;身高170~188 cm,平均(179.8±4.1)cm;體重58~76 kg,平均(67.2±4.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狀態調查 此次研究以癥狀自評量表對480名新兵進行心理調查[3],并將調查問卷以營為單位向下發放,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
1.2.2 干預方法 給予對照組以常規衛生教育,觀察組則在其基礎上實施以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兩組新兵皆以部隊常規訓練要求進行訓練,在訓練完成后對其心理健康水平、訓練損傷情況進行對比。
觀察組:在訓練過程中對存在心理障礙的新兵進行積極地疏導,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尋找出解決方法,從而使其能夠克服情緒上的障礙,恢復其與環境的協調性,促進其身心健康,通過降低新兵訓練中所出現的焦慮與抑郁情緒,可有效預防新兵訓練損傷。加強新兵心理技能的訓練,即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訓練者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并進而調節自己的運動行為的過程。包括模擬訓練、合理冒險訓練、自我認知訓練、信念強化訓練、情緒控制訓練、團隊合作訓練等。由專門的心理訓練人員負責,為期3個月,每周安排2~4次,每次約1~2 h。在訓練結束后應采取積極的心理康復,給予全面的關懷,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通過團隊的力量,例如與戰友、指導員、領導、心理專家互相交流,增強歸屬感。并通過戰友之間的互相鼓勵來促進康復。其他健康干預措施:(1)加強安全防護教育,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掌握不同訓練科目的致傷環節、發生的原因、有效預防方法。(2)科學組織訓練,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科學組織;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好訓練時間,以減少因訓練疲勞、情緒消極而發生訓練傷。
1.3 觀察指標
1.3.1 新兵心理狀況評價標準 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新兵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測試人員皆經團體測試,指導語統一,并要求參試人員在30 min內完成答卷。SCL-90由9個項目組成,單項為分值在0~3分,其中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分值越低,則心理越健康。
1.3.2 訓練損傷診斷標準 此次研究參照總后衛生部所制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訓練傷診斷分類標準》的統一診斷標準,將因軍事訓練所致的骨、軟組織或韌帶損傷,導致功能障礙,影響正常訓練1周以上者,確診為訓練傷[4]。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理狀況差異
兩組新兵實施干預前心理狀況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干預后,觀察組心理狀況各項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精神病性除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新兵訓練損傷情況對比
觀察組訓練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有相關研究指出,入伍新兵在日常訓練及軍事演習中極易出現抑郁癥,這對于部隊建設及軍人的心理衛生而言是極為不利的[5]。由于新兵在入伍之前會對軍營的神秘感到向往,再加上初入軍營,其精神會長期處于緊繃狀態,因此其心理狀況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和沖擊[6]。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新兵展開心理狀況調查,可知其新兵的各項心理因子較高,表明其在訓練期間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應針對新兵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針對此種情況,部隊領導和衛勤干部應注意配合協調,在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訓練和疏導,并結合訓練傷防治教育,進行必要的心理學干預,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兵訓練傷發生[7]。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對軍事訓練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8]。掌握作戰部隊官兵的心理健康狀況,培養新兵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新時期條件下的一項政治任務,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9]。因此,新兵入伍前進行心理評估,有針對性地、及時而有效地制定出一套適應部隊官兵訓練的健康促進方案、措施,能最大程度避免嚴重訓練傷,對提高部隊戰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意義。通過研究發現,有效的心理干預及綜合防治措施后,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并促使新兵及時了解新環境,面對困難、接受自己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危險,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從而提高新兵訓練的成績,并降低新兵訓練損傷的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經干預后,觀察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較之前有明顯提升且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訓練損傷上,觀察組患者骨折、關節扭傷、軟組織挫傷的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作戰部隊新兵實施以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可顯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減少訓練傷病率。
參考文獻
[1]張英梅,楊駿,吳麗心.基于心理干預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方案對作戰部隊新兵訓練傷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2):308-310.
[2]張建濤.健康促進方案對戰士體能訓練傷和運動能力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28):160-161.
[3]李春伶,高永艷,孫鯤,等.武警部隊新兵訓練傷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5,33(2):163-164.
[4]徐鵬霄,謝榮厚,史娜,等.醫學干預措施對武警某部官兵擒敵術訓練傷發生情況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3,31(2):138-139.
[5]陳偉明,陳燕,段博,等.醫學干預對某特區部隊軍事訓練傷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1,33(20):2206-2208.
[6]趙曉晶,侯明山.團體心理素質訓練對新兵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37-39.
[7]胡光濤,馮正直,王國威,等.綜合心理行為訓練對集訓期新兵心理應激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及相互關系[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23(10):931-934.
[8]胡光濤,宋航,馮正直,等.綜合心理行為干預對新兵情緒、應對和個性影響研究[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3):245-248.
[9]崔紅,牛晟,潘昱,等.靶向團體干預對武警男性新兵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35(20):2134-2137.